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犹可用真武汤。加两头尖、韭白等。或用当归四逆汤加烧 散。(即妇人 裆近阴处、剪取一块、烧灰、
调入药汤中服、妇人病取男子 裆、如前一般。)回阳摄阴。兼通阴浊。以救济之。外罨通阴达阳法。(用
来复丹二钱、研末、放入脐中、上罨活杀白鹁鸽对剖半只、内去肠杂、外不去毛。再加软绵扎紧、约三小时即
去之。)或用生姜汁一碗。浸肾囊。汁渐收干。肾茎即出。或用回阳散二三分。放入脐中。外贴阳和解凝膏。
即痛除而茎出。如热入精室。即俗称夹阴温病。较夹阴伤寒尤险。由欲火与伏火交蒸。深恐转瞬阴竭。急宜
救阴泄浊。峻泻其交蒸之火。以存真阴。如陶氏逍遥汤及滋任益阴煎加减。(本方去砂仁、熟地、炙草、
加烧 散、槐米、白薇、生甘细梢、熟地露代水煎药。)神气昏厥者。外用通窍透邪法。(用安宫牛黄丸
两颗、研细、用银花露调和成饼、安入心下、上罨对剖白鹁鸽半只、用帛扎紧、一俟鸽有臭气、即揭去之。)
犹可十救三四。
【炳章按】宋爱人曰。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曰。今之医者曰。有人入房之后。或遗精之后。其复感冒风
寒而发热者。谓之阴证。不问其见证若何。总用参、术、附、桂、姜、萸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
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由太阳经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盛。兼以躁闷烦闷。尤宜清热解邪。岂可反用热药。
若果直入三阴。则断无发热之理。必有恶寒蜷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也。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者。即
如伤寒瘥后。房事不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此乃久虚之人。复患大证。根据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而
古人治之。仅用竹茹一升煎汤后。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症状况。如果六脉沉迟。表里皆寒。的系三
阴寒证者。即使其人本体强壮。又或绝欲十年。亦从阴治。若使所见脉证。的系阳邪。发热烦渴便闭。并无三阴寒证
者。即使其人本体虚弱。又复房劳过度。亦从阳治。如《伤寒论》中。阳明大热之症。宜用葛根、黄芩、
白虎、承气之类。设使转瞬之间。转入三阴。即改用温补。若阴症转变阳症。治法亦可于温补后。改
用凉散。此一定之法也。
喻嘉言治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十余日厥逆。医将投以姜桂温散之药。作阴症治矣。喻氏改进调胃承
气汤。而厥还热透。继以大柴胡汤。而热退身安。归而告门人曰。凡伤寒病。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
便闭。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也。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
证。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厥
者。万万不同。如是证先犯房事。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
卒至阴竭莫救。尚不知悟也。夫房劳而至伤寒者。其势不过比常较重。如发热则热之极。恶寒则寒之甚。头
痛则痛之剧。所以然者。以阴虚阳往乘之。非阴盛无阳之比也。伤寒初起。便觉发热发渴。定然阴分先亏。
是以治阴症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治当看其人之血肉充甚。阴分可受阳药者。
方可还阳。若面黧舌黑。身如枯柴。一团邪火内燔腑脏。则阴已先尽。何阳可还耶。故见厥除热。存津液之
气于什一。已失之晚。况敢助阳劫阴乎。
江苓友《伤寒辨证广注》曰。人身一阴阳耳。而阴阳之根蒂。皆本于肾。好色之徒。两肾受伤。阴虚
者多。阳虚者少。阳虚者、命门火衰也。阴虚者、肾中水竭也。凡人入房过度。则精多所遗。所遗之精。
皆为水而属阴。况其作强之时。心火必炽。火炽则水流。水愈流则火愈炽。五内燥热。外复伤寒而病邪热。
两热相交。肾水必枯。其人发烦躁。而舌黑生芒。则就死矣。语曰、伤寒偏打下虚人者。正此谓也。或
曰诚如子言。则是人病伤寒。无所为阴症矣。余曰有之。阴症中寒也。其症乃是阳虚。阳虚之人。命门火
衰。其平日必言语低微。饮食
不化。四肢痿厥。腰以下冷。前阴不举。小便清白。此为正气不足。复为寒邪所袭。表里四末皆冷。是为真寒
之症。然亦不全因入房所致。即小儿亦有阴症者。斯恍然于房后不可尽作阴症观矣。据炳章经验所得。风寒感
冒于表。食物生冷由胃传脾。为真夹阴伤寒。若行房后。伤寒身热。其病不从行房而得。无夹阴可言。其治法
亦照表症用药。惟伤寒热退新瘥。即犯房事。名曰房劳复。身热、下体沉重疼痛。大病初瘥。元气精血本虚。
犯房失精。重虚其虚。新邪乘虚而入故身热。败精留于精室。故下体沉重作痛。治宜扶元清热。化瘀导浊。仍
大小便而出。凡房劳复。详明治法。已另补于第十一章伤寒复证条下。本节不复重赘。
【荣斋按】本节(夹阴伤寒)俞氏根据王海藏阴证治例,主张初用“温经散寒”,继用“温补命阳热壮脾
肾,”善后用“双补气血调和阴阳”;他认定证因是由于房事后中寒,所以处治始终以破阴回阳立法。然而早
在明末清初之际,喻嘉言、徐灵胎辈,都不同意以“温热峻补”之药来治疗所谓“夹阴伤寒”(见曹炳章先生
按语中),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里更肯定的说∶“惟有发热不是阴证,惟有阴证必不发热。”在此,我们可以得
出结论∶俞氏的治法,它适应证为房后中寒,它现证必不发热。他所述“身热面赤”的证状,是不应当有的;
如其有之,便不适宜于“温补”了。王德森《市隐庐医学杂着》说∶“今人于年轻有室之人,一经发热,治之不
应,必指为夹阴症,改用附、桂、参、地,大热大补之品以杀之。不知房劳或遗精之后,感受风寒,亦必由太
阳经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甚;兼以躁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
理,必有恶寒蜷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说理明白,可以作所谓“夹阴伤
寒”的治疗指针。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六节·夹哮伤寒
属性:【因】外感风寒。内发哮喘。但有夹痰饮寒哮。痰火热哮之异。寒哮较多于热哮。寒包热哮则尤多。
【证】素有痰饮寒哮。猝受风寒大发者。一起即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喘咳稀痰。喉中作水鸡声。
日夜俯几而坐。不得着枕。胸膈痞满。舌苔白滑。中后满布而浓。素有痰火热哮。猝被风寒外束者。
一起即头疼发热。畏风恶寒。喘咳浓痰。喉中有痰吼声。日夜坐不得卧。面浮睛突。胸前痞塞。舌苔
黄滑。中后满布浓腻。
【脉】左弦紧。右弦滑者。风寒夹冷哮痰喘也。左浮弦。右滑数者。风寒夹热哮痰火也。
【治】冷哮痰喘。先用射干麻黄汤。以发表散寒为主。送下冷哮丸(麻黄、川乌、细辛、蜀椒、
白矾、牙皂、半夏曲、陈胆星、杏仁、甘草各一两、紫菀、款冬花各二两、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
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羸者一钱。)除寒哮以定喘。俟表邪去而哮喘平。即用
六君子汤。扶正气以涤饮。外用冷哮涂法以除根。(白芥子、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
为末、入麝香五分杵匀、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
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三次病根去矣。)热哮痰喘。先用白果定喘汤。以宣气豁痰为主。
口噙清金丹。除热哮以平喘。若表邪去而喘未平。继用导痰汤加旋复、海石、苏子、白前。肃肺气
以除痰。终用加减玉竹饮子以保肺。总之哮喘一症。寒包火为最多。遇寒即发。饮冷亦发。虽亦
有感温暑而发。初治必兼辛散。开发肺气切不可纯用寒凉。使痰壅肺闭。猝致闷毙。惟见胸突背驼者。
必为痼疾。不可救药。
【秀按】哮症与喘不同。盖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哮症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
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其外。古方如浓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时方如白果定喘汤。五虎汤加节斋
化痰丸。表散寒邪。整肃痰火。此四方最为的对。或由初感寒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此
即冷哮痰喘。若因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者。宜用小青龙汤。送下立除冷哮散。(用胡椒四十九粒、入活
癞虾蟆腹中、盐泥裹 存性、分五七服、若有伏热者忌用。)如因病根深久。难以猝除。频发频止。淹
缠岁月者。即当口噙钟乳丸。(滴乳石、制法、酒湿研七日、水飞七次、甘草汤煮三伏时、蘸少许捻开、
光亮如 鱼为度。麻黄、醋汤泡焙干、光杏仁、炙甘草各三钱、研极细匀、炼白蜜丸、弹子大、五更临
卧各噙化一丸、去枕仰卧、勿开言、数日效、但必一生忌术、以石药 悍、白术壅滞、犯之恐有暴绝
之虞。)逐渐以缓消之。或因坐卧寒湿。遇冷则发。此属中外皆寒。苓术二陈煎加麻、杏。调下芦吸散。
〔款冬花、川贝母、肉桂、炙甘草各三钱、鹅管石 透五钱(即钟乳之最精者)、共研细匀、每服一分、
若平时、但以芦管吸少许、噙化咽之。日三五次。〕外灸肺俞、膏肓、天突三穴以除根、或因酸盐过食。
遇冷冻饮料食而发者。宜用三白饼子。(用白面粉白糖各二钱、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 熟、划出、
加轻粉四钱捣匀、分作二三服、令病患食尽、吐出病根即愈、体虚及年幼者、分四五次服之。)搜涤淤
积以涌痰。继用异功散加细辛。补助宗气以保肺。三涌三补。屡建奇功。或因积火薰蒸。遇风而发。
用五虎汤加竹沥达痰丸。上宣肺气。下逐痰火。再避风寒。节浓味。自能痊愈。总之哮症禁用纯凉剂。
恐风邪难解。禁用大热剂。恐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