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燥实燥虚燥用药之要略也。 

第一章·伤寒要义第八节·六淫病用药法
六火病药
属性:郁火宜发。发则火散而热泄。轻扬如葱、豉、荷、翘、升达如升、葛、柴、芎。对证酌加数味以发散之。《内 
经》所谓身如燔炭。 
汗出而散也。透疹斑如角刺、蝉衣芦笋西河柳叶。疹斑一透。郁火自从外溃矣。实火宜泻。轻则栀、芩、连、柏。 
但用苦寒以清之。重则硝、黄、龙荟。必须咸苦走下以泻之。虚火宜补。阳虚发热。宜以东垣补中益气为主药。李 
氏所谓甘 
温能除大热是也。阳浮倏热。宜以季明六神汤为主药。张氏所谓解表已复热。攻里热已复热。利小便愈后复热。 
养阴滋清。热亦不除。元气无所归着。保元、归脾以除虚热是也。阴虚火旺。由心阴虚者。阿胶黄连汤为主药。由肝 
阴虚者。丹地四物汤为主药。由脾阴虚者。黑归脾汤为主药。由肺阴虚者。清燥救肺汤为主药。由肾阴虚者。知柏 
地黄汤为主药。由冲任阴虚者。滋任益阴煎为主药。若胃未健者。则以先养胃阴为首要。西参、燕窝、银耳、白毛石 
斛、麦冬等品。是其主药。惟阴火宜引。破阴回阳为君。附、姜、桂、是其主药。或佐甘咸如炙草、童便。或佐介潜 
如牡蛎、 
龟版。或佐镇纳如黑锡丹。或佐交济如磁朱丸。或若娜气如坎气、蚧尾。或佐敛汗如五味、麻黄根。皆前哲所谓引 
火归源。导龙入海之要药。 
【廉勘】阴火者。命门中之元阳也。一名元气。又名真火。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 
之先。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 
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百体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非解剖法所能 
知。非显微镜所能窥。故古昔大医。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元气不伤。虽病甚不 
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 
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者。全在临证时。于四诊中细心详审 
也。病至阴火上升。元阳外越。有猝中证。有久病证。猝中多阳被阴逼。不走即飞。久病多阴竭阳厥。非枯则 
槁。药一误投。祸不旋踵。至若方药。俞氏滋补剂中。法已大备。兹不赘述。 

第一章·伤寒要义
第九节·用药配制法
属性:麻黄配桂枝。重剂发汗。苏叶合葱豉。轻剂发汗。柴胡配黄芩。固为和解。麻黄合石膏。亦为和解。蝉蚕配 
生军。为升 
降和解。茹橘合苏枝。是旁达和解。元明粉配白蜜。急性润下。陈海蛇合地栗。慢性润下。楂曲配制军。是下食滞。桃、 
红合醋军。是下瘀积。礞、沉配制军。是下痰火。遂戟合制军。是下水积。黄 配当归、苁蓉。是润下老人气 
秘。桃仁合 
松柏二仁。是润下产妇血秘。莱卜汁配瓜蒂。是急吐痰涎。淡盐汤合橘红。是缓吐痰涎。杜牛膝汁。吐喉闭毒涎。制 
净胆矾。吐脘中毒食。杏、蔻、配姜、橘。是辛温开上。香、砂、合二陈。是辛温和中。附桂配丁、沉。是辛温暖 
下。葱、豉、配栀、芩。 
是辛凉解肌。杏、橘合栀、翘。是轻清宣上。芩、连配姜、半。是苦辛清中。五苓合三石。是质重导下。芦笋配灯 
芯。是轻清宣气。桑叶合丹皮。是轻清凉血。知母配石、甘。是甘寒清气。犀、羚、合鲜地。是咸寒清血。橘、半、配 
茯苓。则消湿痰。蒌、贝、合竹沥。则消燥痰。姜、附、配荆沥。则消寒痰。海粉合梨汁。则消火痰。神曲配谷 
芽、麦芽。 
则消谷食。山楂合卜子。则消肉食。乌梅配蔗浆、葛花。则消酒积。商陆合千金霜。则消水积。参 配术草。是补气 
虚。归地合芍芎。是补血虚。燕窝配冰糖。是补津液。枣仁合茯神。是补心神。熟地配杞子。是补肾精。桂仲合川 
断。是补 
筋节。枳壳配桔梗。善开胸膈以疏气。桃仁合红花。善通血脉以消瘀。此皆配制之要略。足开后学之悟机。 

第一章·伤寒要义
第十节·六经总诀
属性: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 
【秀按】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惟疫邪分布弃斥。无复 
六经可辨。故喻嘉言创立三焦以施治。上焦升逐。中焦疏逐。下焦决逐。而无不注重解毒。确得治疫之要。 
【廉勘】俞东扶曰。《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指诸凡骤热之病。皆当从类伤寒观。盖不同者但在太 
阳。其余则无不同。温热病只究三焦。不讲六经。此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以伤寒之类。 
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叶案云。温邪吸自口鼻。此亦未确。仲景明云伏气之发。李明之王安道俱言冬伤于寒。伏 
邪自口内而发。奈何以吴又可《温疫论》牵混耶。惟伤寒则足经为主。温热则手经病多耳。要诀在辨明虚实。辨得 
真方可下手。平素精研仲景《伤寒论》者。庶有妙旨。此与杨栗山所云。温病与伤寒。初病散表。前一节治法虽曰 
不同。而或清或攻。后一节治法原无大异。其言适合。由此观之。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定法。 
从三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活法。其实六经三焦。皆创自《内经》。姑述发明三焦者。《内经》云。伤于风者 
上先受。伤于湿者下先受。又曰、燥热在上。湿气居中。风寒在下。火游行其间。又曰、病在上。取之下。病 
在中。旁取之。病在下。取之上。是《内经》论病施治。亦不执定六经也。厥后喻西昌从疫证创立三焦治法。叶长 
洲从《内经》六元发明三焦治法。分出卫气营血浅深辨法。吴淮阴乃演其说曰。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 
如权。又曰、补上焦如鉴之空。补中焦如衡之平。补下焦如水之注。廉臣细参吴氏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 
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噫、《通俗伤寒论》。真堪为后学师范。 
【荣斋按】《伤寒论》的六经,以证候为骨干,以治疗为主题;历来注家,只有唐容川标出六经病的提纲,比较 
合理。但他解释六经涵义,仍不能超出诸家牵强模糊的范畴。恽铁樵先生对于六经的见解,是很突出的。他 
说∶“六经者,就人体所有之病状,为之界说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言简意赅,可以 
说是一个定义。陆渊雷先生在《伤寒今释》里,帮助∶六经是病理上的一个分野,它的里面,包括若干病证。如∶ 
太阳病、则包括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太阳变证;阳明病、则包括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病、则包括少阳 
经证,少阳腑证;太阴病、则包括太阴纯阴证,太阴纯阳证;少阴病、则包括少阴协火证,少阴协水证;厥阴 
病、则包括厥多热少证、厥少热多证;每证之下又分为若干细目。这样有条不紊,纲举目张的理论,在发扬祖 
国医学之今日,实占重要地位。 
凡勘外感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先能治阳明。阳明之为病。实证多属于火。虚证多属于水。暴病多属 
于食。久病多属于血。 
【秀按】伤寒六经并重。而俞氏独注重阳明者。以风寒、暑湿、湿温、温热。一经传到阳明。皆成燥火重 
病。其生其死。不过浃辰之间。即日用对病真方。尚恐不及。若仅视同他病。力求轻稳。缓缓延之。而病多有 
迫不及待者。俞氏善用凉泻。故能善治阳明。而名医之名。亦由此得。其实临证审病。火化水化。伤食蓄血。 
分析极清。即所用方法。轻重合度。非率尔操觚者比。 
【廉勘】陆九芝曰。病在阳明之经。虽大不大。一用芩连膏知。即能化大为小。病到阳明之腑。不危亦危。 
非用硝黄枳朴。不能转危为安。病应下。下之安。乃为稳当。勿专认不敢下而致危者为稳当也。语最精审。 
凡伤寒证。恶寒自罢。汗出而热仍不解。即转属阳明之候。当此之时。无论风寒暑湿。所感不同。而同归火化。 
【秀按】风寒暑湿。悉能化火。故火病独多。火必就燥。阳明专主燥气。故久必归阳明。 
伤寒本无定体。中阳溜经。中阴溜腑。惟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入阴经血分。则少阴为先。 
【秀按】《灵枢》病形篇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又曰中于阴者常从 臂始。柯韵伯注《伤寒论》云。本论太阳受邪。有中项中背之别。中项则头项强痛。中背则背 
强KT KT 也。阳明有中面中膺之别。中面则目痛鼻干。中膺则胸中痞硬也。少阳有中颊中胁之别。中颊则口苦咽 
干。中胁则胁下痞硬也。此岐伯中阳溜经之义。其云邪中于阴。从 臂始者。谓自经及脏。脏气实而不能容。 
则邪还于腑。故本论三阴。皆有自利证。是寒邪还腑也。三阴皆有可下证。是热邪还腑也。此岐伯中阴溜腑之 
义。至于太阳主通体毫毛。为肤表之第一层。故风寒必首伤太阳。然亦有不从太阳。而竟至手太阴肺经者。以 
肺主皮毛。《内经》所谓风寒客于人。病入舍于肺是也。手少阴经属心。心主血。病入阴经血分。自当先传少阴。 
然亦有不先传少阴。而竟至足厥阴肝经者。以肝主藏血。《内经》所谓风气通于肝。入则发惊骇是也。又云风寒虽 
入舍于肺。弗治。病即传而行之肝也。此皆扩充伤寒本无定体之义。故伤寒有循经传。越经传。并经传。逆经 
传。首尾传。各种传变之不同。 
凡勘伤寒。先明六气。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居中,火游行其间。不病则为六元。病即为六淫。 
【秀按】热指暑言。四时之序。春为风。夏为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