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空间。从清代前期开始,山西农民“走西口”的队伍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在本文
开头提到过的那首民歌也就响起在许多村口、路边: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着哥哥的手,
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
……
我怀疑我们以前对这首民歌的理解过于浮浅了。我怀疑我们到今天也未必有理由用
怜悯、同情的目光去俯视这一对对年轻夫妻的哀伤离别。听听这些多情的的歌词就
可明白,远行的男子在家乡并不孤苦伶仃,他们不管是否成家,都有一份强烈的爱
恋,都有一个足可生死以之的伴侣,他们本可以过一种艰辛却很温馨的日子了此一
生的,但他们还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门,而他们的恋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绵绵的恋
情从小屋里释放出来,交付给朔北大漠。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还是走了。我相
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边滴下的眼泪,为山西终成“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
初的种子。
这不是臆想。你看乾隆初年山西“走西口”的队伍中,正挤着一个来自祁县乔
家堡村的贫苦青年农民,他叫乔贵发,来到口外一家当铺里当了伙计。就是这个青
年农民,开创了乔家大院的最初家业。乔贵发和他后代的奋斗并不仅仅发达了一个
家族,他们所开设的“复盛公”商号,奠定了整整一个包头市的商业基础,以至出
现了这样一句广泛流传的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谁能想到,那一个个
擦一把眼泪便匆忙向口外走去的青年农民,竟然有可能成为一座偌大的城市、一种
宏伟的文明的缔造者!因此,当我看到山西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走西口》以大气
磅礴的交响乐来演奏这首民歌时,不禁热泪盈眶。
山西人经商当然不仅仅是走西口,到后来,他们东南西北几乎无所不往了。由
走西口到闯荡全中国,多少山西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长途中。当时交通落后、邮递
不便,其间的寻劳和酸楚也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一个成功者背后隐藏着无数
的失败者,在宏大的财富积累后面,山西人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人生代价。黄鉴辉先
生曾经根据史料记述过乾隆年间一些山西远行者的心酸故事--
临汾县有一个叫田树楷的人从小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外
面经商,一直到他长大,父亲还没有回来。他依稀听说,父亲走的是西北一路,因
此就下了一个大决心,到陕西、甘肃一带苦苦寻找、打听。整整找了三年,最后在
酒泉街头遇到一个山西老人,竟是他从未见面的父亲;
阳曲县的商人张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没能回家。他的大儿子张廷材听说
他可能在宜府,便去寻找他,但张廷材去了多年也没有了音讯。小儿子张廷[木彦
]长大了再去找父亲和哥哥,找了一年多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盘缠却用完了,成
了乞丐。在行乞时遇见一个农民似曾相识,仔细一看竟是哥哥,哥哥告诉他,父亲
的消息已经打听到了,在张家口卖菜 交城县徐学颜的父亲远行关东做生意二十
余年杳无音讯,徐学颜长途跋涉到关东寻找,一直找到吉林省东北端的一个村庄,
才遇到一个乡亲,乡亲告诉他,他父亲早已死了七年; ……
不难想象,这一类真实的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讲下去,而一切走西口、闯全国
的山西商人,心头都埋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头,
这一去要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被那么多失败者的故事重压着被恋人凄楚的歌声拖牵着,山西商人却越走越远,他
们要走出一个好听一点的故事,他们迈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静。
四
义无返顾的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预想的彼岸,在商业领域尤其如此。
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与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有关。这种素质,特别适合于
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因此也可称之为商业人格。我接触的材料不多,只是朦胧感到
,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质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十分引人注目--
其一,坦然从商。做商人就是做商人,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这种
心态,在我们中国长久未能普及。士、农、工、商,是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定位序列
,商人处于末位,虽不无钱财却地位卑贱,与仕途官场几乎绝缘。为此,许多人即
便做了商人也竭力打扮成“儒商”,发了财则急忙办学,让子弟正正经经做个读书
人。在这一点上最有趣的是安徽商人,本来徽商也是一支十分强大的商业势力,完
全可与山西商人南北抗衡(由此想到我对安徽也一直有误会,把它看成是南方的贫
困省份,容以后有机会专门说说安徽的事情),但徽州民风又十分重视科举,使一
大批很成功的商人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左右为难、进退唯谷。这种情景在山
西没有出现,小孩子读几年书就去学生意了,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最后连雍正皇
帝也认为山西的社会定位序列与别处不同,竟是:第一经商,第二务农,第三行伍
,第四读书(见雍正二年对刘于义奏书的[石朱]批)。在这种独特的心理环境中
,山西商人对自身职业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把商人做纯粹了。
其二,目光远大。山西商人本来就是背井离乡的远行者,因此经商时很少有空
间框范,而这正是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本质差异。整个中国版图都在视野之内,
谈论天南海北就像谈论街坊邻里,这种在地理空间上的优势,使山西商人最能发现
各个地区在贸易上的强项和弱项,潜力和障碍,然后像下一盘围棋一样把它一一走
通。你看,当康熙皇帝开始实行满蒙友好政府、停息边陲战火之后,山西商人反应
最早,很快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面向蒙古、新疆乃至西伯利亚的庞大商队组建起
来,光“大盛魁”的商队就栓有骆驼十万头,这是何等的眼光。商队带出关的商品
必须向华北、华中、华南各地采购,因而他们又把整个中国的物产特色和运输网络
掌握在手中。又如,清代南方诸商业中以盐业赚钱最多,但盐业由政府实行专卖,
许可证都捏在两淮盐商手上,山西商人本难插足,但他们不着急,只在两淮盐商资
金紧缺的时候给予慷慨的借贷,条件是稍稍让给他们一点盐业经营权。久而久之,
两淮盐业便越来越多地被山西商人所控制。可见山西商人始终凝视着全国商业大格
局,不允许自己在哪个重要块面上有缺漏,不管这些块面处地多远,原先与自己有
没有关系。人们可以称赞他们“随机应变”,但对“机”的发现,正由于视野的开
阔,目光的敏锐。当然,最能显现山西商人目光的莫过于一系列票号的建立了,他
们先人一步地看出了金融对于商业的重要,于是就把东南西北的金融命脉梳理通畅
,稳稳地把自己放在全国民间钱财流通主宰者的地位上。这种种作为,都是大手笔
,与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想,拥有如此的气概和谋略,大概
与三晋文明的深厚蕴藏、表里山河的自然陶冶有关,我们只能抬头仰望了。
其三,讲究信义。山西商人能快速地打开大局面,往往出自于结队成帮的群体
行为,而不是偷偷摸摸的个人冒险。只要稍一涉猎山西的商业史料,便立即会看到
一批又一批的所谓“联号”。或是兄弟,或是父子,或是朋友,或是乡邻,组合成
一个有分有合、互通有无的集团势力,大模大样地铺展开去,不仅气势压人,而且
呼应灵活、左右逢源,成一种商业大气候。其实山西商人即便对联号系统之外的商
家,也会尽力帮衬。其他商家借了巨款而终于无力偿还,借出的商家便大方地一笔
勾销,这样的事情在山西商人间所在多有,不足为奇。便如我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史
料:有一家商号欠了另一家商号白银六万两,到后来实在还不出了,借入方的老板
就到借出方的老板那里磕了个头,说明困境,借出方的老板就挥一挥手,算了事了
;一个店欠了另一个店千元现洋,还不出,借出店为了照顾借入店的自尊心,就让
它象征性地还了一把斧头、一个萝筐,哈哈一笑也算了事。山西人机智而不小心眼
,厚实而不排他,不愿意为了眼前小利而背信弃义,这很可称之为“大商人心态”
,在西方商家中虽然也有,但不如山西坚实。不仅如此,他们在具体的商业行为上
也特别讲究信誉,否则那些专营银两汇兑、资金存放的山西票号,怎么能取得全国
各地百姓长达百余年的信任呢?如所周之,当时我国的金融信托事业并没有多少社
会公证机制和监督机制,即便失信也几乎不存在惩处机制,因此一切全都依赖信誉
和道义。金融信托事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信誉和道义的竞争,而在这场竞争中,山
西商人长久地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竟能给远远近近的异乡人一种极其稳定的可靠感
,这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商业同行互间的道义和商业行为本身的道义加在一起
,使山西商人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