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居笔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
  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
  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
  兵几何方能分守?
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我对埋在我们民族心底的“长城情结”一直不敢恭维,读了
康熙这段话,简直是找到了一个远年知音。由于康熙这样说,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
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此我也觉得不无痛快。当然,我们今天从保护文物的
意义上修理长城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不把长城永远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象征
就好。
  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得安民”云云说得过于堂皇而蹈空,实
际上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
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
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
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木兰围场”既然设在长城之外的边远地带,
离北京就很有一点距离,如此众多的朝廷要员前去秋猎,当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
的行宫,而热河行宫,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
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
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下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热河行宫和它周
围的寺庙群了。总之,软硬两手最后都汇集到这一座行宫、这一个山庄里来了,说
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
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然而,
眼前又是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
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如果不是那些石碑提醒,我们甚至连可以疑惑的痕迹都找
不到。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康熙几乎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到“木兰围场”参加一次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一生
参加了四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都极为壮观。先由康熙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
(逐年轮换是为了生态保护),然后就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帐篷为“内城”,二百
五十多座大帐篷为“外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拂晓,八旗官兵在皇帝的统一
督导下集结围拢,在上万官兵齐声呐喊下,康熙首先一马当先,引弓射猎,每有所
中便引来一片欢呼,然后扈从大臣和各级将士也紧随康熙射猎。康熙身强力壮,骑
术高明,围猎时智勇双全,弓箭上的功夫更让王公大臣由衷惊服,因而他本人的猎
获就很多。晚上,营地上篝火处处,肉香飘荡,人笑马嘶,而康熙还必须回帐篷里
批阅每天疾驰送来的奏章文书。康熙一生身先士足打过许多著名的仗,但在晚年,
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打猎的成绩,因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生命力的验证。1719年
康熙自“木兰围场”行猎后返回避暑山庄时曾兴致勃勃地告谕御前侍卫:
    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
  二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口,哨获之鹿已数百,其
  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毕
  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这笔流水帐,他说得很得意,我们读得也很高兴。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
连在一起的,须知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气无力病恹恹的皇帝,他们即便再“内秀”,
也何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
  由于强健,他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挺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
淮河和疏通漕支等大问题,而且大多很有成效,功泽后世。由于强健,他还愿意勤
奋地学习,结果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
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
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
  谁能想得到呢,这位清朝帝王竟然比明代历朝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
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
深。他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与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
探讨,并命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理性精义》等著作。他下令访求遗散在民
间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并且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
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地盖天,直到
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还离不开这些极其重要的工具书。他派人通过对全国
土地的实际测量,编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在他倡导的文化气氛下,涌现
了一大批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可以称得上第一流大师的人文科学家,在这一点上,
几乎很少有朝代能与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
因为即使到了现代,在我们印象中,国学和西学虽然可以沟通但在同一个人身上深
潜两边的毕竟不多,尤其对一些官员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早在三百年前,康熙皇帝
竟然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又学
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并比较它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差别。
他的老师是当时来中国的一批西方传教士,但后来他的演算比传教士还快,他亲自
审校译成汉文和满文的西方数学著作,而且一有机会就向大臣们讲授西方数学。以
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
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中国官僚和外国传教士经常
发生矛盾,康熙不袒护中国官僚,也不主观臆断而是靠自己发愤学习,真正弄通西
方学说,几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断。他任命一名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并命
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学好了就选拔为博士官。西方的自然
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
说》等等被一一翻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
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这一切,居然与他所醉心的“国学”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天射猎三百十八只
野兔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连串重大的政治行为、军事行为、经济行为互不排斥!
我并不认为康熙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权也做过不少坏事,如臭名昭
著的“文字狱”之类;我想说的只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帝
王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比较健全。有时,个人的生命力和人格,会给
历史留下重重的印记。与他相比,明代的许多皇帝都活得太不像样了,鲁迅说他们
是“无赖儿郎”,确有点像。尤其让人生气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在
位四十八年,亲政三十八年,竟有二十五年时间躲在深宫之内不见外人的面,完全
不理国事,连内阁首辅也见不到他,不知在干什么。没见他玩过什么,似乎也没有
好色的嫌疑,历史学家们只能推断他躺在烟榻上抽了二十多年的鸦片烟!他聚敛的
金银如山似海,但当清军起事,朝廷束手无策时问他要钱,他也死不肯拿出来,最
后拿出一个无济于事的小零头,竟然都是因窖藏太久变黑发霉、腐蚀得不能见天日
的银子!这完全是一个失去任何人格支撑的心理变态者,但他又集权于一身,明朝
怎能不垮?他死后还有儿子朱常洛(光宗)、孙子朱由校(熹宗)和朱由检(思宗)
先后继位,但明朝已在他的手里败定了,他的儿孙们非常可怜。康熙与他正相反,
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在旷野、猎场和各个知识领域挥洒,避暑山庄就是他这
种生命方式的一个重要吐纳口站,因此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一所“吉宅”。

          三

  康熙与晚明帝王的对比,避暑山庄与万历深宫的对比,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当
然也感受到了,心情比较复杂。
  开始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是抗清复明,甚至在纠纠武夫们纷纷掉头转向之后,
一群柔弱的文人还宁死不折。文人中也有一些著名的变节者,但他们往往也承受着
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我想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
而事情到了要摇憾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当时
江南地区好几次重大的抗清事件,都起之于“削发”之争,即汉人历来束发而清人
强令削发,甚至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地步。头发的样式看来事小却
关及文化生态,结果,是否“毁我衣冠”的问题成了“夷夏抗争”的最高爆发点。
这中间,最能把事情与整个文化系统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蛮的差
别,并把“鞑虏”与野蛮连在一起的也是文化人。老百姓的头发终于被削掉了,而
不少文人还在拼死坚持。著名大学者刘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二
十天后死亡;他的门生,另一位著名大学者黄宗羲投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