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0-伤寒法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厥阴中风。其脉既沉。其症亦为在里。此热利下重。是厥阴中风也。太阳中风。下利呕 
逆。是有水气。厥阴中风。热利下重。是有火气。故以白头翁为主以治风。芩连为辅以清火。佐秦皮以升九地之风。则 
肝木欣欣向荣矣。下利而渴欲饮水。是厥阴之消渴。亦中风之烦所致也。下利脉沉弦。是沉为在里。弦为风脉。弦而大。 
是风因火动。故利未止微弱数者。是风少火微。故为自止。虽发热不死者。阴出之阳也。下利有微热汗出。是中风本症。 
里症出表。则风从外散。故令自愈。欲愈之脉当微浮。若寸脉反浮数。风去而热不去。尺中自涩者。热属阴络。肝血不 
藏。必便脓血也。 
厥阴中风之热利。是里有热。伤寒亦有热利。是里有寒。又与厥利不同。厥利见发热则利止。此六七日不利。便发 
热而利。汗出不止。是外热内寒。故谓之有阴无阳。要知内经之舌卷囊缩。是有阳无阴。故热虽甚而可治。 
阴阳易之为病。本于厥阴之欲火。始也因肝火之动。致伤少阴之精继也。少阴之精不藏。厥阴之火不羁。所以少阴 
里虚。阴中拘挛。热上冲胸。眼中生花。头重不欲举。皆厥阴相火为眚。顿令无病之人。筋脉形气为之一变。此即温疫 
传染。遗祸他人之一症也。 

卷下
制方大法第七
属性: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情。如中风。伤寒。温暑。湿 等类。此为名也。外有头痛。身热。腰痛。内有喘咳。 
烦渴。吐利。胀满。所谓症也。其间在表在里。有汗无汗。脉沉脉浮。有力无力。是其机也。此时恶寒。恶热。苦满。 
喜呕。能食。不能食。欲寐不得卧。或饮水数升。或嗽水不欲咽。皆病情也。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 
也。于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凡中风伤寒杂病。 
宜主某方。随手拈来。无不合法。此谓医不执方也。今谈仲景方者。皆曰桂枝汤。治中风不治伤寒。麻黄汤。治伤寒不 
治中风。不知仲景此方主何等症。又不察仲景何症用何等药。只在中风伤寒二症中相较。青龙白虎命名上敷衍。将仲景 
活方活法。为死方死法矣。 
仲景立方。精而不杂。其中以六方为主。诸方从而加减也。凡汗剂。皆本桂枝。吐剂皆本栀豉。攻剂皆本承气。和 
剂皆本柴胡。寒剂皆本泻心。温剂皆本四逆。浑而数之。为一百十三方者。未之审也。 
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如桂枝麻黄二汤。为太阳营卫设。而阳明之病在营卫者亦用之。真武 
汤。为少阴水气设。而太阳之汗后亡阳者亦用之。四逆汤。为太阴下利清谷设。太阳之脉反沉者亦宜之。五苓散。为太 
阳消渴水逆设。阳明之饮水多者亦宜之。猪苓汤。为少阴下利设。阳明病小便不利者亦宜之。抵当汤。为太阳瘀血在里 
设。阳明之蓄血亦用之。瓜蒂散。为阳明胸中痞硬设。少阴之温温欲吐者亦用之。合是症。便用是方。方各有经。而用 
可不拘。是仲景法也仲景立方。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并无伤寒杂病中风之分别。且风寒有两汤迭用之妙。表里有 
两方更换之奇。或以全方取胜。或以加减奏功。前人论方不论症。故反以仲景方为难用耳。 
桂枝汗剂中第一品也。麻黄之性。直达皮毛。生姜之性。横散肌肉。故桂枝佐麻黄。则开玄府而逐卫分之邪。令无 
汗者有汗而解。故曰发汗。桂枝率生姜。则开腠理而驱营分之邪。令有汗者复汗而解。故曰解肌。解肌。解肌肉之邪也。 
正在营分。何立三纲者。反云麻黄主营。桂枝主卫耶。麻黄汤。不言解肌。而肌未尝不解。桂枝汤之解肌。正所以发汗。 
要知桂枝麻黄是发汗分浅深之法。不得以发汗独归麻黄。不得以解肌与发汗对讲。前人论方不论药。祗以二方为谈柄。 
而置之不用也。 
凡风寒中人。不在营卫。即在腠理。仲景制桂枝汤。调和营卫。制柴胡汤。调和腠理。观六经症。知仲景独出桂枝 
症。柴胡症之称。见二方任重。不可拘于经也。惟太阳统诸阳之气。六经表症咸属于太阳。故柴胡汤得与桂枝汤对待于 
太阳之部。桂枝本为太阳风寒设。凡六经初感之邪。未离营卫者悉宜之。柴胡本为少阳半表。凡三阳在表之邪。还在腠 
理者悉宜之。仲景一书。最重二方。所以自为桂枝注释。又为小柴胡注释。桂枝有疑似症。柴胡亦有疑似症。桂枝有坏 
症。柴胡亦有坏症。桂枝症罢。桂枝不中与矣。而随症治法。仍不离桂枝方加减。柴胡症罢。柴胡不中与矣。而设法救 
逆。仍不出柴胡汤加减。 
麻黄汤症。热全在表。桂枝之自汗。大青龙之烦躁。皆兼里热。仲景于表剂中。便用寒凉以清里。自汗是烦之兆。 
烦是躁之征。汗出则烦得外泄。故不躁。宜用微寒酸苦之味以和之。汗不出。则烦不得泄。故躁。宜用大寒坚重之品以 
清之。夫芍药石膏是里药。今人见入表剂中。不审表中有里。因生疑畏。当用不用。至热并阳明。而班黄狂乱。是不任 
大青龙之故也。仲景于太阳经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 
青龙柴胡。皆是两解表里之剂。小青龙重在里症。小柴胡重在表症。故小青龙加减。麻黄可去。小柴胡加减。柴胡 
独存。盖小青龙重在半里之水。小柴胡重在半表之热也。 
小青龙。治伤寒未解之水气。故用温剂汗而发之。十枣汤。治中风已解之水气。故用寒剂引而竭之。此寒水风水之 
异治也。小青龙之水。动而不居。五苓散之水。留而不行。十枣汤之水。纵横不羁。大陷胸之水。痞硬坚满。真武汤之 
水。四肢沉重。水气为患不同。所以治法各异。 
林亿云。泻心本名理中黄连人参汤。盖泻心疗痞。正是理中处。当知仲景用理中有寒热两法。一以扶阳。一以益阴 
也。 
邪在营卫之间。惟汗是其出路。故立麻黄桂枝二方。邪在胸腹之间。惟吐是其出路。故立瓜蒂栀豉二方。瓜蒂散主 
胸中痞硬。治在上焦栀豉汤主腹满而喘。治兼中焦。犹麻黄汤之主皮肤。桂枝汤之主肌肉也。瓜蒂散峻剂也。犹如麻黄 
汤之不可轻用。栀豉汤轻剂也。犹如桂枝汤可更用而无妨。故太阳表剂。多从桂枝汤加减。阳明表剂。多从栀子汤加减。 
阳明用栀子。犹太阳用桂枝。既可用之以驱邪。即可用之以救逆。今人但知汗为解表。而不知吐亦为解表。知吐中便能 
发散之说。不知所以当吐之义。故于仲景大法中。取其汗下遗其吐法耳。 
少阳为枢。不全在里不全在表。仲景本意重里。而柴胡所主又在半表。故必见半表病情。乃得从柴胡加减。如悉入 
在里。则柴胡非其任矣。故柴胡称解表之方。 
小柴胡虽治在半表。实以理三焦之气。所以称枢机之剂。如胸满。胸中烦。心烦。心下悸。喜呕。喝咳。是上焦无 
开发之机也。腹痛。胁下痞硬。不欲饮食。是中焦废转运之职也。小便不利。是下焦失决渎之任也。皆因邪气与正气相 
搏而然。用人参扶三焦之正气。壮其枢耳。 
四逆为太阴主方。而诸经可以互用。在太阴本经。固本以逐邪也。用于少阴。温土以制水也。用于厥阴。和土以生 
木也。用于太阳。益火以扶元阳也。惟阳明胃实。少阳相火。非所宜耳。 
少阴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若四肢沉重疼痛者。为下焦水郁。用真武汤。是引火归元法。若便脓 
血者。为下焦火郁。用桃花汤。是升阳散火法。此因坎中阳虚。不得以小便不利作热治。 
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者。病本在心。法当滋离中之真水。随其势之润下。故君黄连之苦寒以火泄之。 
四五日小便不利。下脓血者。病本在肾。法当升坎中之少火。顺其性之炎上。故佐干姜之苦温以发之。此伏明之火与升 
明之火不同治。 
少阴心烦欲寐。五六日欲吐不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是下焦虚寒。不能制火。宜真武汤。以温下焦之肾水。 
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眠。是上焦虚热。水精不布。宜猪苓以通上焦之津液。 
厥阴下利。用白头翁汤。升阳散火。是火郁达之也。制乌梅丸以救火。是曲直作酸之义。佐苦寒以和阴。主温补以 
存阳。是肝家调气之法也。乌梅丸。治伤寒之厥利与久利。故半兼温补。白头翁汤。主中风之热利与下重。故专于凉散。 
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丸为厥阴主方。二方虽不同。而寒温互用。攻补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脏腑相连。经络相贯。 
风木合气。同司相火故也。其中皆用人参。补中气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袭者。因阴阳异位。阳宜升散。故主以柴 
胡。阴宜收降。故主以乌梅。阳主热。故重在寒凉。阴主寒。故重用辛热。阳以动为用。故汤以荡之。其症变幻不常。 
故柴胡有加法。阴以静为体。故丸以缓之。其症有定局。故乌梅无加减法也。手足厥逆之症。有寒有热。有表有里。四 
逆散。解少阴之里热。当归四逆散。散厥阴之表寒。通脉四逆。挽少阴真阳之将亡。茯苓四逆。留太阳真阴之欲脱。四 
方更有轻重浅深之别也。 
按发表攻里。乃御邪之长技。盖表症皆因风寒。如表药用寒凉。则表热未退。而中寒又起。所以表药必用桂枝。发 
表不远热也。 
然此为太阳表热言耳。如阳明少阳之发热。则当用柴芩栀豉之类主之。里热皆因郁热。下药不用苦寒。则瘀热不除。 
而邪无出路。所以攻剂必用大黄。攻里不远寒也。然此为阳明胃热言耳。如恶寒痞硬。阳虚阴结者。又当以姜附巴豆之 
类兼之矣。 
麻黄桂枝。太阳阳明表之表药。瓜蒂栀豉。阳明里之表药。小柴胡。少阳半表之全药。太阴表药。桂枝汤。少阴表 
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表药。当归四逆汤。六经之用表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