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操作:用30号1寸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补泻法之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针刺右侧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30分钟。
典型病例:乔xx,男,9岁。1990年2月17日就诊。家长代诉:左下肢疼痛、不能活动1月余。病史:月前放学回家路上突然左大腿窝部疼痛难忍,不能行走,即送往某医院诊治未效,疼痛逐渐加重。转入某大医院骨科及神经科诊治,曾先后X光拍片,腰椎、髋关节均未见异常,继而进行腰穿结果均未见异常。检查:患儿不配合,大腿部不能抚摸,以指轻触其腹股沟即疼痛难忍,大哭大叫。白细胞总数8000/mm3,血沉18mm/小时,抗“○”(…)。脉象沉紧,体温37℃,余无阳性体征。诊断:痹证(股神经痛)。取左内庭,直刺进针,得气后用泻法小幅度持续捻针6分钟,疼痛明显减轻,留针30分钟,起针后脚即可着地扶杖行走。次日复诊时已可自行走路,连续治疗5次而愈。
按语: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荥穴”,其经脉循行由腹下至“气街”(腹股沟),该部分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针刺内庭穴可疏通经脉气血之痹阻,而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足太阴脾经穴
1.隐白
【取法】足拇趾指甲根的内侧角。
【主治】⑴功能性子宫出血 ⑵小儿夜啼 ⑶月经过多 ⑷崩漏 ⑸中枢性下肢瘫痪 ⑹红斑性肢痛症 ⑺末梢神经炎
【机理】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木穴,木气通于肝,脾统血,肝藏血,脾又主肌肉四肢,故隐白穴具有补脾摄血、舒筋活络作用,可治以上各病症。
【刺灸法】浅刺;悬灸;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朱跃彩: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6例,4…10次痊愈者19例(52。78%);11…20次痊愈者10例(27。28%);21次以上者7例(19。44%),在治疗期停用各种药物。
操作:用28号0。5寸毫针,于消毒后的双侧隐白穴处直刺0。1寸深,左右捻转针柄3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l次,留针60分钟,10次为1疗程。
典型病例:李xx,19岁。1985年5月3日就诊。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自15岁月经初潮后,常出现闭经数月,来潮则出现出血不止,曾多次用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病情逐渐加重。本次因闭经3个月,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来诊。检查:患者面色苍白呈急性贫血貌,出血鲜红,无腹痛,心界向左扩大约1cm。心尖区可闻及I级吹风样杂音,化验红细胞255万/mm3。按上法针2次后,出血明显减少,4次后血止。1周后查红细胞为320万/mm3,继续治疗,共治疗10次。以后患者按月来潮,量中等。
按语: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与脾气虚弱,脾不摄血有关。隐白穴是足太阴井穴,针隐白可以补脾摄血,增加统血功能。
◎陈以教:近20余年运用隐白穴治疗小儿夜啼效果甚好,每日灸1次,轻者1…2次,重者2…3次即愈。
操作:先用左手把患儿拇趾固定,然后点香烟一支(因小儿拇趾小,故用香烟代替艾条),在穴位上距皮肤约2…3分处温和灸至皮肤发红为度,灸完一侧,再换另侧。因小儿皮嫩,不可灸过久,以免起泡。
典型病例:赖XX,男,2岁。1978年6月3日就诊。诊断:小儿夜啼。其母代诉:患儿于出生后半年,突患呕吐、腹泻,治愈后,则每夜睡至11点左右即大哭不止,用任何方法都无法制止,经常哭至口干、身疲力竭而昏昏欲睡,仍是阵发性惊跳而大哭,似有腹痛之状,虽经驱虫等多方治疗仍未见效,常有泄泻,纳少。检查:面色稍苍白,指纹青,舌苔淡白,颈软,双侧胸廓对称,心肺无异常发现,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无畸形,发育良好。用上法治疗,当夜即比以往多睡2小时左右。次日按上法再灸1次,即完全治愈,每夜睡至天亮未见哭啼,从此未见复发。
◎刘秉权:
操作:用28号或30号0。5寸毫针,垂直刺入0。2寸,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l次。体质虚寒者可加用艾条灸。
典型病例:梁XX,女,35岁。1979年8月5日就诊。主诉:月经过时不止7天。起病已8个多月。人工流产手术后,经量陡增。尤其近4个月来,出血量比人流前增多3倍以上,且出血时间延长,均在10天以上,头4天量多后点滴漏下不止。妇科检查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这次来潮已5天,暴下如注,伴有头晕、心悸、腰痛、神疲、体倦,脉细弱,舌质淡红,苔白。即予针刺双侧隐白穴,当天下午月经量减少,以后逐渐消失。
按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如脾虚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而妄行,下注为崩、为漏。隐白是脾经井穴,针之可补脾摄血。
◎孙明一
操作:患者正坐,拱足,足掌相对,或侧卧伸下足,于拇趾的趾甲根内侧角稍后1分赤白肉际处指切、消毒,以30号0。5寸毫针迅速刺入穴内,捻动得气后,留针10分钟。灸法:以小艾炷,灸隐白各3…11壮。
典型病例:张xx,女,50岁。1979年9月5日初诊。月经闭止复来已有5日,量多、色暗,身倦乏力,内心疑惧不安,检查:体弱,色晦,舌质淡红,无苔,脉沉细。当即灸双侧隐白穴,各11壮。次日复诊,血量显著减少,再灸隐白各11壮。三诊,经血已净,再如法灸各5壮,共4次治愈。
◎张治国:笔者对初诊中枢性偏瘫患者,首先用大拇指掐患者患肢隐白穴,如患者下肢能抬起并可屈膝,肌力为O级的病人经此穴刺激时肌肉也有抽动,则治疗效果好,如无抽动,则治疗效果差。如配合其他穴位治疗偏瘫,每次都用毫针点刺隐白穴,使瘫痪肢体抽动数次,对加强功能恢复,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也有作用。
操作:用毫针点刺,或用拇指掐穴。
典型病例:李x;,女,54岁。1985年3月9日就诊。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右偏瘫。出院后2月来仍瘫在床上,其女无力搬动,肌力几乎为0级,当余掐其隐白穴时患肢即刻屈曲搐动,家属为之惊讶,治疗40次能下床行走。
◎喻喜春:用隐白穴放血治疗红斑性肢痛症20例(几乎都是在他院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者),采用此法,3…7次可治愈。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多在下肢,其中维生素缺乏和感染性者较呋喃类药物中毒者效果好,1…2天放血l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需治2…4个疗程。
操作:先揉搓拇趾数10次使皮肤充血,用细三棱针点刺后,挤血0。5…lml。
典型病例:郑xx,女,45岁。1987年12月1日就诊。诊断:红斑性肢痛症。患者于就诊前10天在冷水中挑泥,第2天即双足发痒而刺痛,至第3天皮肤发红至踝关节伴跳痛,放入冷水中疼痛稍减轻,用中西药及针灸皆无效。双足紫红肿胀,因长时间浸入水中表皮湿白,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增强,不时发出痛苦呻吟。即用细三棱针点刺双隐白穴,各挤出.血约2ml,当夜疼痛减轻而能入睡,又于第2、3天各放血1次而症状消失,皮肤于10天后恢复正常颜色。
2.公孙
【取法】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距太白穴1寸。
【主治】⑴急性胃疼 ⑵脾虚头痛 ⑶痛经
【机理】公孙是脾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因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冲为血海,冲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公孙穴具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的作用,而治以上诸症。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金伯华:用此穴治疗急性胃疼、脾虚头痛50余例,轻则1次,重则3次痊愈。
操作:对急性胃痛患者,令其平卧宽衣解带,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针尖向心方向直刺到地部,再提至天部,反复3次,在地部行雀啄术,同时手揉按胃脘部,使疼痛缓解,缓解后再捻针(左公孙穴拇指向前,右公孙穴拇指向后),留针30分钟。一般起针后疼痛即止,对急性胃疼1次即愈,以实证效果最佳。对于脾虚头痛,使用公孙宜用补法,使气至病所。
典型病例:张xx,女,51岁。1989年12月14日初诊。胃疼难忍4天。起于饭后生气,继见胃疼,呕恶,脘痛彻背,背痛彻胸,疼痛难忍,胀满拒按,脉弦紧,苔薄黄。取穴公孙,按上法针到5分钟疼痛缓解,继续运针,胃脘部可按,留针30分钟,疼痛消失。
按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气滞食积,不通则痛。公孙为络穴,既可助胃消导积滞,又可助脾运化,使气机通畅,疼痛乃愈。
脾虚则痰湿内阻,上逆而发头痛。公孙通于冲脉,针公孙可健脾化痰,泄上逆之痰湿,对脾虚头痛效佳。
◎王跃斌
操作:取公孙二穴,毫针直刺1寸深,双手拇食指捻转针柄,用泻法约5分钟,可自觉小腹疼痛缓解,留针5分钟,再捻转5分钟,腹痛基本消失,再留针5分钟,出针。
典型病例:杨XX,女,女,21岁。1976年3月18日就诊。主诉:月经期间少腹胀痛己3年多。16岁初潮,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正常,色稍紫。18岁时,因经期争吵,此后每次月经均发生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嗳气频频,两乳胀痛,少腹剧痛。需服去痛片、安定才略有缓解。此次来潮,经行不畅,小腹疼痛难忍,辗转不安。曾在急诊室肌注杜冷丁50毫克后缓解,2小时后又疼痛难忍。检查:面红目赤,呻吟切齿,满头大汗,捧腹拒按,妇、外科检查除外急腹症,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诊为痛经(肝郁气滞型)。取穴公孙,按上法操作,当即痛止。2月后随访未痛经,2年后亦未复发。
按语:公孙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至关重要,因冲脉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作用,因此针公孙不但能通调冲脉,而且对十二经气血都发生良性效应。故可行瘀止痛,治疗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