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 作者:孙立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要杀郑国。郑国见阴谋败露,不但不慌张,反而很镇静,他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的。但是这条水渠修成后将会对秦国有利,可建万世之功,而对韩国只不过能拖延几年寿命而已。”办事讲究“利”的吕不韦一听这话有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把水渠修完。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郑国渠。(图片:郑国渠)
  郑国渠长达150公里,起自池阳瓠(hu)口(今陕西泾阳境内),横跨渭北高原,灌溉关中低洼盐碱土地4万余顷。郑国渠以含沙量极高的泾河为水源,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浑水灌溉,使灌区的盐碱地成为良田,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有了保障。《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国有两条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为秦昭王时修的都江堰,一条是郑国渠,充足的水力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为秦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引进人才。
  秦国为什么强盛?原因很多。如商鞅变法彻底、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奖励军功等等,但引进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人才,秦国不可能强盛。秦国从东方引进人才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就开始了,如秦穆公引进百里奚、由余;秦孝公任用来自魏国的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改变了面貌。
  那位当了56年国君的秦昭王也是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典范,他为了得到范睢,范是楚国人,有谋略,昭王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在范睢面前五次下跪,成为一段佳话。
  吕不韦当政期间,也大力引进人才。他担任相国后,就建造了数以千计的房屋,供到秦国的人才居住,还聘请了许多名厨为他们做饭。他在咸阳周边的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国和国内人士来相国府做客。在吕不韦以前,秦国引进人才多侧重法家和兵家,这与秦国变法和战争的需要有关系。吕不韦引进人才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兼容并包。
  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养士就是招引各种人才,为我所用。其中最有名的是战国四公子,四公子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他们各养士三千人。在这些士中有各种人才,有的勇猛尚武,有的计谋多端,甚至还有鸡鸣狗盗者,他们替主人办各种事情,甚至帮助主人躲过危难。
  吕不韦很仰慕四公子养士的做法,认为秦虽然强大,却不养士是件耻辱的事。《史记·吕不韦传》记载:“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是说他招纳来自各国的士人,给予优厚的待遇,人数多达三千。
  在吕不韦之前,秦国引进的人才中,偏重法家和军事家,吕不韦执政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他引进的人才除了法家人物,还有其他各家学派的人物。后世称战国诸子百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中最主要的有10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小说家等,其实还应加上兵家。主张这些学派的人物在吕不韦时期陆陆续续到了秦国,造成了秦国各家学派荟萃,各路人才济济一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士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其中有一个人后来在秦朝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李斯。
  李斯原来是楚国人,出身于上蔡(今河南上蔡),李斯年轻时,曾担任过小吏,身在社会下层,强烈要求往上爬。有一次,他在厕所中看见那里的老鼠,吃的是脏东西,见到人和狗来时,慌忙逃窜;而见到仓库的老鼠时,一个个都肥肥大大,吃的是好粮食,住在宽敞的库房里,没有人和狗来打扰,对比这两种情况,李斯感慨颇深,他说:“人的命运不同,不就和这些老鼠一样吗?所谓‘贤’和‘不肖’就看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了!”后来李斯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成后,得知秦国招纳贤才,便来到秦国,投到吕不韦门下,当了一名普通的宾客——舍人。
  李斯在秦国崭露头角,是他有一次在晋见秦王时,他对秦王分析了天下形势。《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他说:“要成就大业,必须看准时机,该忍耐时就要忍耐,该进取时就要进取。以前在秦穆公时代,虽兵强马壮,独霸西戎,但最终未能灭掉关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诸侯国很多,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还在,所以各诸侯争霸只能抬出周天子,搞尊王攘夷,秦穆公也不例外。而自秦孝公以后,周天子这个招牌越来越没用了,诸侯国公开争霸,秦国乘势发展起来。现在,秦国不断取胜已经六代了,东方各国被秦国打的狼狈不堪,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若不趁势消灭各国,早日统一天下,将来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恐怕就难办了!”
  李斯的话虽然是说给秦王的,但在朝廷执政的是吕不韦,所以实际是说给吕不韦听的。李斯的话有历史依据,符合当时的形势,显示了他超人的才华。引起了吕不韦的重视,李斯被任命为长史;长史是一个有实权的官。可能专为李斯而设置的。他从此进入了政坛。
  第三,养士编书。
  吕不韦为使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把他的门客组织起来,编写了一部《吕氏春秋》。在学术史上,这部书被列为杂家,就是说这部书包含了各种思想,或者说是战国流行的各种思想学派的总结。能写成这样一部内容庞杂的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图片:《吕氏春秋》书影)
  第一,有人组织、策划,确定主导思想,提出写书的思想和宗旨。这部书是吕不韦动议和组织编写的,在编写之前,他向参与者阐明了自己的指导思想,书写成后;最后经过他修定。
  第二,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编著这样一部涵盖各种学派、各种思想的书,一两个人是不行的,这是一部集体完成的著作,而大部分的作者是从东方到达秦国的士人。他们投靠在吕不韦门下,在吕不韦组织下从事写作。《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就是说吕不韦命令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部分,二十余万言。
  吕不韦为什么要组织人写这部书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为统一天下服务。《史记·吕不韦列传》:“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统一天下必须统一思想,《吕氏春秋》认为,各种思想不统一,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所谓“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一,是统一、齐一的意思。只有天下统一、思想统一,社会才能安定,否则,就不安定。
  第二,有对秦始皇进行教育的目的。自秦庄襄王上台之后,吕不韦就以丞相身份执掌朝政,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更以“仲父”的地位辅佐嬴政,进一步控制朝政。虽然吕不韦很能干,但随着嬴政年龄一天天增长,嬴政必然亲政,吕不韦将返政秦王,嬴政是个有作为的国君还是个昏君呢,吕不韦还看不准,于是他想用这部书来影响他。
  有的学者认为,《吕氏春秋》对秦王政来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问题是,嬴政会不会接受这部书的思想主张呢?
  二
  吕不韦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主编了这部书,更为了让嬴政知道这部书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吕不韦在书写成后,命令人将这部书抄在竹简上,挂在咸阳城门之上。
  当时纸还没有发明,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简就是将竹子劈开、刮平、截成长23厘米、宽1厘米的竹片,在上面写字,每只简大约可写3、40字;写好后把这些简用麻绳或皮条连接起来,就成为书。也有的写在木质材料上,叫作木牍,用法大体和竹简一样。
  吕不韦不仅将《吕氏春秋》挂在城门之上,还有一个告示,上面写着:“现在公布的是《吕氏春秋》的全文,如有人能增删一字者,给予千金的奖励。”果然在旁边挂着一大堆金子。这就是“一字千金”这句成语的来历。
  改一个字就可得千金重奖,这简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消息传出,顿时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们拥挤在一起,争者看《吕氏春秋》。哪本书没有几个可以改动的字呢?改个字就可得千金,就可发大财,这也太容易了。可是,怪事出现了,告示颁布了好多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改动这部书的一个字,这可真叫人纳闷。难道这部书真的尽善尽美,根本挑不出错来?难道咸阳城的人水平低,看不出问题来?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还是有答案的。任何书也不会十全十美,多少也会有点瑕疵,为什么咸阳人没有人提出呢?不是这部书没有错的地方,是因为人们惧怕吕不韦的权势!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提出了这一看法。他在《论衡·自纪》中说,“夫贵,故得悬於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吕不韦当时的权力显赫,他敢把书挂在城门之上,在场的观众读者就是看出这部书有毛病,谁敢提出呢?(图片:王充像)
  《吕氏春秋》究竟有没有错的地方?东汉末年的学者高诱对这部书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结果挑出了10余处错误。
  由于吕不韦的地位显赫,权力很大,人们惧怕他,就是看出书中的错误,也不敢指出,而吕不韦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告诉嬴政,这部书无可挑剔,你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将来要按照这部书说的去做。
  那么,《吕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
  三
  《吕氏春秋》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吸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