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的心意:父母子女之间不需要语言就能实现赡养与尽孝,师生之间不必说话便能做到知识流通、教学相长,夫妻之间不用多说即可相亲相爱。没有语言,争吵与打斗就少了,无聊的喧嚣也就少了。
庄子的意思是,大道和真理不需要语言就能在我们心中流通。取消语言后,那些对我们生活有用的道理、真正的道理能够在我们心中流传;而那些谬论,那些不正确的见解,因为彼此无法达成大同,所以便无法在我们之间流通。
不难看出,庄子之所以提出〃取消语言,不许说话,说出来就过时〃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个客观前提下的,而这个前提又是自始至终贯穿了《庄子》全文的,那便是:天地万物不属于你我,天地只属于天地。
庄子把个体的私有化改成个体的公有化了。这样一改,世界就有趣多了。你的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还属于你的父母、儿女、妻子、老师、朋友……范围一点点扩大,当它趋向于无穷大后,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天地的。同样,你的父母、儿女、妻子、老师、朋友……他们的身体也是属于你的。因为共同的躯体为大家所有,于是思想便可以在这个躯壳里自由流通。这是庄子对躯体的一种突破,是一种最具理想色彩的创举。
第48节:言语是沟通工具(2)
舜请教丞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 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能占有的,你又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 舜说:〃我的身体不是被我所有,那谁又能拥有我的身体呢?〃 丞说:〃这只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生命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把自然之气凝聚于你;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的,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动时不知去哪里,居留时不知持守什么,饮食而不知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对这种无形之气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 性命不是你私有的,子孙不是你私有的,你所得到的不是你私自拥有的,所失去的也同样不是你个人所能承受的。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幸福减半,痛苦减半。
在提出了应当取消语言、躯体应该公有、幸福与痛苦程度均可减半后,庄子开始探讨大与小的问题,指出最大亦是最小。因为没有语言,所以一丁点声响便是全生灵的回声,最伟大的天地之道也往往体现在蝼蚁中、在稻田的稗草里、在瓦块砖头中、甚至是在大小便里。极小亦是极大,因为那么小的地方都体现着本质,所以整体上自然应当更加能够体现出本质。
之后,庄子又提出了对人生机遇的看法,他并非是要麻醉广大人民,他只想让大家跟他一样潇洒。这也是他提出躯体公有化后的第二次理想化创举,他把躯体当成一个旅馆,一个客栈,一个情感(喜怒哀乐)的暂居地。
有一天,颜渊问孔子:〃我曾听老师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老师,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呢?〃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能持守;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顺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能够内心恒定而不至离散游移,对于变与不变都能泰然处之,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至于有所偏移。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待物的好处所。那些被称作君子的人,如儒家、墨家之流,尚且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真正的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无论山林还是旷野,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会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不知与不能,本来就是人们无法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这难道不可悲吗?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要想把每个人所知道的各种认识全都等同起来,那就不免浅陋了。〃
人的遨游,首先是心的遨游,命运的好坏总是短暂的,幸福与悲伤转瞬即逝。所以没必要为生死难过,没必要为厄运担忧。
读到这里,正听到了午夜收音机里传来一个细微的女声在吟唱关于冬天里树的故事。当唱到〃你像一阵春风拂过了我的生命,却只留下一段伤心给我,让我无法寻觅你的影踪〃的时候,我看到庄子情不自禁地朝南方看了看;当唱到〃我在这里等你,等成了一棵冬天的树,把对你的思念开成了花朵, 静静守候着你经过〃的时候,我看到庄子转了个身,急欲离去至于他选择了飞天还是入地,无人知晓。
我是一棵冬天的树,我在想你;我是一棵冬天的树,我在等你;我知道这一切都无法有结局,我只能够把这一切放在心里……我在无边的空气里听着那个女声的呢喃。叶子是她的嘴唇,嘴唇已经干裂,她声音嘶哑,心情濒临绝望。是幸福的绝望吗?我不知道,也无法言说,好在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语言了。
第49节: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1)
下篇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
第二十三讲 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 《庄子o杂篇o庚桑楚》解读
如果说《内篇》是种子,那么《外篇》便是枝干,《杂篇》则是枝头上新鲜的嫩芽或者花蕾。作为《杂篇》里的第一篇,《庚桑楚》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字夹叙夹议,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饱满,对话生动,而作者思维的跳跃亦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种跳跃对我们的理解力来说无疑是一种障碍,而我们要进入《杂篇》世界的唯一钥匙就是把篇中不同的故事联系起来,重新组合排列,与议论中的思想交相辉映,如此一切疑问便迎刃而解。
有一位〃完人〃,他集天下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出世便含着金钥匙,拥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因为父亲就是开国元勋,所以他不必争取就已然声名显赫。他身高八尺却不粗鲁,长相俊美而富有气质,天下女子无不想和他交往,天下男子无不羡慕并仿效他。
可这个男子偏偏多愁善感,情绪跟六月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时而忧伤,时而快乐。他每天总是很烦恼:身边那些照顾我的长辈们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那些喜欢我的女子难道只是喜欢我的外表吗?我知书达礼,她们怎么就不欣赏我的学识呢?还有那些围绕在我身边的男人,他们恐怕都是些狐朋狗友吧?他们为什么要和我结识呢?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企图啊?他们会嫉妒我吗?我的处境是不是很危险呢? 男子想来想去,终于有一天,他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想要逃到东方去,听说那里有圣人。他就这样出发了。他走在路上,无数官宦给他磕头鞠躬,他只得以包袱捂着脸落荒而逃。他跑到郊外,收割的农民看到他都停下手里的工作,拿出家中的水果和地方特产犒劳他。他跑到树林,猎人拿出刚捕捉到的猎物伺候他。男子应接不暇,只是用包袱裹着头使劲跑。跑着跑着,听不到人的声音了,身边的空气也热了起来。男子把包袱摘下,发现自己走在一片荒漠上。
此时恰好是中午,太阳悬挂在头顶上,黄沙炙热,他的脚步慢了下来。走着走着,他发现脚下有一团黑影。又走了好几步,发现黑影总要比他提早到达前面的地方。他就开始羡慕起影子来,问:〃影子啊影子,你怎么总比我快呢?在这么热的天,你的动作怎么还是那么便捷呢?〃影子不说话。男子又问,影子依然不说话,男人气得火冒三丈,手舞足蹈。
这时,他发现影子比自己舞动得更厉害。男子更气愤,想好好教训教训影子。他用脚踢影子,却怎么也踢不到,他一抬起脚,影子就不见了,他的脚刚一落地,影子又出现了。好啊,你这个影子竟然跟我玩捉迷藏!男人看着影子,影子也看着他,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只好继续上路。
太阳渐渐西下,他发现自己越走越慢,而影子却越走越快了。他干脆跑起来,却越跑越赶不上影子。突然,他灵机一动:〃影子啊影子,不如我们交换身份吧,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这样就是你追赶我而不是我追赶你了。〃接着,他又想到一个办法:自己钻到影子里不就可以了吗?他把脸贴在地上,和影子紧紧挨在一起,他发现自己越靠近地面影子和他的关系就越亲密。渐渐地,他整个人都趴在地面上了。为了成为影子,他强忍着沙土的炙烤,终于发现自己和影子重合了。接着,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渴,到后来,他不知不觉地睡了过去。
再后来,人们在沙漠发现了一具干尸,那干尸远看像一只潜伏的蜥蜴,近看像一只动作笨拙的蟾蜍。没有人想到这具干尸就是曾经的美男子。
庚桑楚是老子的弟子,居住在畏垒山上,独得老子道家学术的真传,他辞去了奴仆中致力标榜仁义炫耀才智的人,跟他住在一起的只有敦厚朴实的人,供他役使的只有任性自得的人。就这样住了三年,结果畏垒山一带庄稼连年丰收。附近的百姓传言:〃庚桑楚刚来畏垒山时,我们对他这样的人都感到诧异,对他以往的经历也是半信半疑。奇怪的是,如今我们一天天计算收入的多少,虽然还有不足,但一年下来总的收益也还算得上富足。庚桑楚这样的人,恐怕就是圣人了吧!不如我们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敬重他吧!〃 庚桑楚听了大家的谈论,很不愉快。弟子们都感到很奇怪。庚桑楚说:〃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