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方∶茯苓一两,茱萸三两,捣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医门方》疗 气冷痛,吐酸水,或因出热吃水得此病方∶
术 干姜(各二两) 橘皮 细辛 吴茱萸(各一两) 茯苓 人参(各二两半)
上,捣筛,蜜和为丸,空腹暖水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二。
《广利方》理癖气腹痛两肋胁胀满食少方∶
柴胡(六分) 桔梗(八分) 通草(八分) 茯苓(六分) 赤夕药(四卜) 郁李
仁(四卜) 鳖甲(四分,炙,碎)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食后分温三服,如人行七
八里进一服,忌生冷人苋。
《广济方》疗癖结心下硬痛巴豆丸方∶
巴豆(三枚) 杏仁(七枚) 大黄(如鸡子大)
捣筛,蜜丸,空腹以饮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
卷第九
治胃反吐食方第九
内容:《病源论》云∶胃反者,营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而脾不磨,
脾不
甚
《医门方》云∶食已吐其食者,胃中虚冷所致。
《效验方》干姜丸,治胃反大吐逆,胸痛,羸瘦,不得食饮,温中下气、使人进食方∶
吴茱萸(二两) 小麦(二两,熬) 杏仁(二两,去皮,熬) 干姜(二两) 好豉
(二两,熬)
凡六物,捣下筛,和蜜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
《葛氏方》治胃反不受食,食毕辄吐出方∶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僧深方》治胃反吐逆不安谷,枳子汤方∶
陈枳子(一枚) 美豉(一升) 茱萸(五合,去目,末)
三物,枳、茱萸合冶为散,以水二升半,煮豉三四沸,漉去滓,汁着铜器中,乃纳散如
鸡子
《经心方》茯苓汤治胃反而渴方∶
茯苓(四两) 泽泻(四两) 桂心(二两) 半夏(四两) 甘草(二两)
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
又云∶治胃反食辄吐方∶KT (徒党反,舂也)粟米,令极白,捣筛,下,作丸楮子
大,熟煮,
《范汪方》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呕吐,四物当归汤方∶
白蜜(一升) 当归(二两) 人参(二两) 半夏(一升)
凡四物, 咀,以水二斗,合蜜,扬百四十过,纳药铜器中,煎得六升,分再服,加至
一时
又云∶橘皮汤,治呕吐反逆、食饮不下方∶
人参(一两) 橘皮(二两) 白术(一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治大虚胃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一两) 泽泻(二两) 甘草(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
两) 干姜(三
九味,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又方∶芦根、茅根,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下得食。(今按∶《新录方》∶切,各
一
又云∶灸胃反食吐方∶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云∶灸脐上一寸,二十壮。
又方∶灸胃脘穴千壮,在鸠尾,脐中央。
《极要方》疗吐不得食,并胃反呕逆,食即吐方∶
甘草(一两) 橘皮(一两) 生姜(八两) 葱白(干,四枚)
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止更作。(今按《广济方》∶葱白十茎,橘皮八
分
《医门方》疗胃反不受食,食讫呕吐方∶
半夏 人参 生姜(各三两) 橘皮(二两) 大枣(十二枚) 白蜜(五合)
以东流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蜜,更烊三百下,煎三五沸,分温三服,服相去
八九
《救急单验方》疗反胃方∶捣生葛根,绞汁二升,服验。(今按《新录方》∶取六七合,
日
又方∶灸两乳下三寸,扁鹊云随年壮,华佗云三十壮,神验。
卷第九
治宿食不消方第十
内容:《病源论》云∶宿食不消者,由五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旧谷
未消
复煎
《集验方》治凡所食不消方∶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陆光
录说
子烧服
《南海传》云∶若疑腹有宿食,又刺脐胸,宜须恣饮熟汤,指剔喉中,变吐令尽,更饮
更决
食。
《范汪方》治腹痛消谷止利胀大豆方∶
取大豆,择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饭后辄服,虽非饭后可投,间
服趋
《范汪方》治食生冷之物,或寒时衣薄当风、食不消,或夜食以卧、不消化、心腹烦痛
胀急
《新录方》治宿食不消方∶
薤白(切,一升) 豉(一升)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生姜五大两,捣取汁,温服之。
又方∶捣蒜如泥,酒服如枣,日三。
又方∶曲末、干姜末一升,酒服一方寸匕,日二。
又方∶灸太仓穴二三百壮。
又方∶灸脐左右相去三寸,名魂舍,并依年壮,唯多益佳。
又方∶灸第五椎并左右相去一寸五分。
《录验方》治宿食不消,大便难练中丸方∶
大黄(六分) 葶苈子(四两,熬) 杏仁(四两,熬) 芒硝(四两,熬)
凡四物,下筛,蜜和,食已服如梧子七丸,日三,不知稍增。
《千金方》消食丸,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 (一升) 姜(四两) 乌梅(四两) 七月七日(或本无七月七日字)曲〔(音
菊)一升〕
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四十至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极要方》治宿舍不消、心腹妨满胀痛须利方∶
诃黎勒皮(八分) 桔梗(六分) 槟榔仁(八分) 夕药(六分) 大黄(十分)
上,为散,空腹煮生姜,饮服三钱匕,日二服。
《葛氏方》治脾胃气弱,谷不得下,遂成不复受食方∶
大麻子仁(一升) 大豆黄卷(二升)
并熬令黄香,捣筛,饮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今按《僧深方》∶大麻子仁三升,大豆
二
卷第九
治寒冷不食方第十一
内容:《千金方》消食断下丸,寒冷者常将之,方∶
曲末(一升) 大麦 末(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三味,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又云∶消食丸,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 (一升) 干姜(四两) 乌梅(四两) 曲(一升)
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范汪方》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岁方∶
茱萸(八合) 生姜(一斤,切) 硝石(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升,水五合,煮令得四升,绞去滓,温饮二升,病即下去,勿复服也。
《葛氏方》治胃中虚冷不能饮食,食辄不消,羸瘦 乏、四肢 弱、百疾因此牙生方∶
薤白(一斤) 枳实(三两) 橘皮(一两) 大枣(二十枚) 粳米(二合) 豉(七
合)
以水七升,先煮薤,得五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作之。
《广济方》疗冷气不能食及少气调中丸方∶
人参(五两) 茯苓(五两) 甘草(五两) 白术(五两) 干姜(四两)
捣,以蜜和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不饮酒,煮大枣饮下。
《录验方》治恶食人参汤方∶
人参(四两) 生姜(二斤) 浓朴(二两) 枳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集验方》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一两) 生姜(八两) 小麦(一升) 甘草(一两) 桂心
(一两) 半夏
凡八物, 咀,以清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一升,日三。
卷第九
治上热下冷不食方第十二
内容:《耆婆方》治人上热下冷痰饮风气虚劳方∶
独活 茯苓 白术 泽泻 浓朴 黄 升麻 本 紫菀 甘草 人参 黄芩各(二
两)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又云∶因饮酒上热下寒不能食方∶
人参(二分) 甘草(二卜) 升麻(二两) 干蓝(二两) 粟米(一合)
凡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米去滓,分三服。
又方∶平且空腹服真酪一合即愈。
又方∶常食粟餐及粟粥之。
又云∶治虚上热下冷气上,头痛胸烦人参汤方∶
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 麦门冬(一两) 粟(二两)
凡四物,水七升,煮取四升,分三服,日三夜二。
又云∶治内虚上热下冷,气不下,头痛胸烦头豉汤方∶
豉一升,水二升(一方三升),令小沸,纳豉令三沸,顿服有验。
《僧深方》茱萸丸,治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寒在胸中,或反胃害食
消瘦
茱萸(二两) 椒(一两半) 黄芩(一两) 前胡(一两) 细辛(六分) 皂荚(二
枚) 人参(三
凡十一物,下筛,丸以蜜,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
《广济方》疗膈上热膈下冷,日西身体热疼,吃食不下,夜卧不安方∶
苦参〔(一名火槐)六分〕 龙胆(五分) 夕药(四分) 黄连(六分) 栝蒌(四
分) 青葙子(
捣筛,蜜丸,每食后以饮服丸如梧子十四丸,日二。
卷第九
治谷劳欲卧方第十三
内容:《病源论》云∶谷劳者,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腑脏气痞也,其状令人食已则卧,
肢体
《葛氏方》治饱食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欲卧、食毕辄甚方∶
大麦 (一斤) 椒(一两) 干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今按∶《范
汪方》∶大麦 一升,椒二升,干姜三两也。)
又云∶治食过饱,烦闷但欲卧而腹胀方∶熬麦面令微香,捣服方寸匕,得大麦面益佳,
无面
《新录方》治谷劳食竟即因而睡方∶
以酒二升,煎杏仁五十枚,取一升服之,覆取汗。
又方∶食伤饱为病,胃胀心满者∶灸胃脘七壮。
又方∶十沸汤,生水共三升饮之,当吐食出。
卷第九
治恶心方第十四
内容:《病源论》云∶恶心者,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则心里澹澹然欲吐,为恶心。
《千金方》治恶心方∶苦瓠瓤并一升,切,酒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