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够没有它。入伦和道德也是如此。它们在有些人看来,
简直普通而平常得没有价值。可是它们之所以如此,正由于它们重要,没有人能够离开
它。吃饭,喝水,维护人伦,实行道德,都是“率性”,即遵循天性。这不是别的,就
是“道”。所谓“教”不过就是“修道”。
    既然“道”是人不可离的,事实上也没有离的,为什么还需要修道。需要教呢?回
答是这样:虽然所有人实际在某种程度上都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觉悟
到事实是如此。《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四章)教的作用。就
是使人们了解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实际遵循“道”,使他们对于自己正在做的觉悟起来。
    还有一层,虽然所有人由于实际需要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循“道”,但是并不是
所有人都能完全地遵循之。所以固然没有人能够完全不顾人伦而在社会中生活,可是同
时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完全符合这些人伦提出的条件。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
已经不同程度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
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
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二章)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
肖,都在某种程度上遵循“道”,虽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觉悟而完全,也就
是明而诚,

明诚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联在一起的。《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
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
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
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
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还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第二十五章)这段话的意义很清楚,我倒是怀疑,“仁”
字、“知”字是不是该互换一下。
    《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
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成己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还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这是因为,只有通
过人伦,即在社会领域内,才能尽其性。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传统了,就是为了成己,
必须行忠、恕,即行仁,这就包含着助人。成己,就是尽其性,即尽其受之于天者。助
人,就是赞天地之化育。完全明白了这些意义,就可以与天地参。完全明白了意义,就
是《中庸》所说的明;如此与天地参,就是它所说的诚。
    为了达到与天地参,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
事,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合内外,这不仅是人与
天地参,而且是人与天地合一。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人世。后来的新
儒家发展了这个思想,并且就是用这个思想攻击佛教的出世哲学。
    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与道家的方法不同,
道家的方法是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儒家的
方法不是这样,它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有句话说:“历史决不会重演”。又有句话说:“日光之下无新事”。这两句话结
合起来也许含有全面的真理。从中国的观点看,在国际政治的范围内,当代的世界史以
及近几百年的世界史就像是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
    春秋时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是由《春秋》所包括的年代而得名。战国时代是由
当时各国战争激烈而得名。我们已经知道,封建时代人的行为受礼的约束。其实,礼不
仅约柬个人行为,而且约束各国行为。有些礼适用于和平时期,有些礼适用于战争时期。
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中遵循的平时和战时的礼,等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国际法。
    我们看到,在现代,国际法越来越无效。近年以来、已经有许多实例:一国进攻别
国而事前不发最后通牒,不宣战。一国的飞机轰炸别国的医院,却装做没有看见红十字。
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也看到相似的“国际法”无效的局面,这就是礼的衰微。
    春秋时代,还有人尊重国际的礼。《左传》记载了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的泓水之
战。古板的宋襄公亲自指挥宋军。在楚军正在渡河的时候,又在楚军渡了河还未排列成
阵的时候,宋军司令官两次请求襄公下令攻击,襄公都说“不可”,还说不攻击不成阵
势的队伍。结果宋军惨败,襄公本人也受伤。尽管如此,襄公仍然辩护他原来的决定。
还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宋军司令官恼怒地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
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所说的符合传统的礼。代表封建武
士的骑士精神;宋国司令官所说的代表动乱年代的实际。
    今天各国政治家用来维持国际和平的方法。与春秋战国时各国政治家试用过而未成
功的方法,何其相似。注意到这一点是有趣的,也是令人丧气的。例如,公元前551年在
宋国召开过十四国““弭兵”会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后来,将当时的“天下”
划分为两个“势力范围”,东方归齐国控制,西方归秦国控制,公无前288年齐王为东帝,
秦王为西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各国之间也有各种联盟。战国时代,联盟归结
为两大类型:由北而南的“纵”,由西而东的“横”。当时有七个主要的国家。其中的
秦国最富于侵略性。纵的联盟是六国对付秦国的,由于秦国在最西,六国分布在东,由
北而南,故名合纵。横的联盟是秦国与六国中的一国或数国结成以进攻其余国家的,所
以是由西而东地扩张,放名连横。
    秦国的政策是“远交近攻”。用这种方法它总是终于破坏了反秦的合纵而获胜。秦
国以其“耕战”优势,又在六国内广泛运用“第五纵队”战术。经过一系列的血战,胜
利地一个一个地征服了六国。最后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中国。于是秦王自定尊号为
“秦始皇帝”,以此名垂于青史。同时他废除了封建制度,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创建了
中央集权的中华帝国,号称秦朝。

中国的统一
    中国的实际统一虽然是到秦始皇才实现,可是这种统一的愿望全国人民早就有了。
《孟子》记载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说:“定于一。”王又问:
“孰能一之?”孟子回答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一”就是“统
一”。这段对话清楚地表现了时代的愿望。
    这里用world(世界)翻译中文的“天下”,“天下”的字面意义是“普天之下”。有
些人将“天下”译为empire(帝国),因为他们认为,古代中国人称之为“天下”者,只
限于中国封建诸国的范围。这完全属实。但是我们不可以把一个名词的内涵,与某个时
代的人们所了解的这个名词的外延,混淆起来。就外延说,它限于当时的人所掌握的对
事实的知识;就内涵说,它是个定义的问题。举例来说、古代汉语的“人”宇,当时所
指的实际是限于中国血统的人,可是并不能因此就在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作“中国人”。
古代中国人说“人”意思确实是想说人类,不过当时对人类的了解只限于在中国的人。
同样的道理,古代中国人说“天下”,意思是想说“世界”。不过当时对世界的了解还
没有超出中国的范围。
    从孔子时代起,一般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治思想家,就开始考虑世界范围内的
政治问题。所以秦朝的统一中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就好像是今天在我们心目中的统
一全世界。秦朝统一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人一直在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之下生活,只有
若干短暂的时期是例外,大家都认为这些例外不是正常情况。因此中国人已经习惯于有
一个中央集极的机构,保持天下太平,即世界和平。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又被拖进一
个世界,其国际政治局面,与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相似。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
已经被迫改变其思想和行动的习惯。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一方面又是历史的重演,造成
了现在的深重的苦难。(参看章末的注):

《大学》
    作为中国哲学的国际性的例证。我们现在举出《大学》的某些观念。《大学》和
《中庸》一样,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朝(960一1279),新儒家把《大学》、
《中庸》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称为“四书”,作为新儒家哲学的基本经典。
    新儒家说《大学》是曾子所作,曾子是孔子的得到真传的学生。不过说它是曾子所
作,并没有实际证据。新儒家认为《大学》是道学的重要的入门书。它的第一章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