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关于情的讨论:“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
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
同,放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
复应物。失之多矣’。”
    王弼的理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圣人有情而无累。这句话的确切意义,王弼没有
讲清楚。它的含义,后来的新儒家大为发挥了,我们将在第二十四章加以分析。现在只
需要指出:虽然新道家有许多人是主理派,可是也有许多人是主情派。
    前面说过,新道家强调妙赏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自我表现的理
论,于是毫不奇怪。道家的许多人随地排遣了他们的情感,又随时产生了这些情感。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234—305年),《世说》里有他的一个故事,就是例子。故事
说: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
伤逝》)
    王戎的这番话,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新道家有许多人是主情派。可是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他们的动情,倒不在于某种个人的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
例如《世说》有这一则卫(王介)(无此字:ocr)(286—312年)的故事:“卫洗马初欲
渡江,形神惨悼,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世说·言语》)
    《世说》还有一则说:“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
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世说·任涎》)
    由于有这种妙赏能力,这些有风流精神的人往往为之感动的事物,其他的普通人也
许并不为之感动。他们有情,固然有关于宇宙人生总体的情,也有关于他们自己的个人
感触的情。《世说》有一则说:“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世说·任诞》)

性的因素
    在西方,浪漫主义往往有性的成分在里面。中国的“风流”一词也有这种含义,尤
其是在后来的用法上。可是,晋代新道家的人对于性的态度,似乎纯粹是审美的,不是
肉感的。例如,《世说》有一则说:“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湖垆酤酒。阮与王安丰
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任诞》)
    《世说》又有一则说:“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
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当时中国的风俗,一位夫
人是不可以介绍给她丈夫的朋友的。因此韩氏对她丈夫说,这两位朋友下次来了,她想
在暗中窥看一下。“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
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
‘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世说·贤媛》)
    阮籍,山涛(205—283年)妻韩氏,都是欣赏异性的美,而不含任何性爱。或者可以
说,他们只是欣赏美,忘了性的成分。
    像这些都是晋代新道家“风流”精神的特征。照他们的看法,“风流”来于“自然”,
“自然”反对“名教”,“名教”则是儒家的古典的传统。不过,即便是在这个儒家衰
徽的时期,还是有个名士和著作家乐广(304年卒)这样说:“名教中自有乐地。”(《世
说·德行》)我们将在第二十四章看到,新儒家就是在名教寻求此乐的一种尝试。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它就是中国文化
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其特殊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传入的确切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历史家们仍未解决,大概是发生在公元
一世纪上半叶。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但是现在有证据说明在明
帝以前在中国已经听说有佛教了。尔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从中国的
文献资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与阴阳家的和后
来道教的神秘法术没有多大不同。
    在二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子弟子而已,这个说法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了。
这个说法是受到《史记·老子列传》的启发,其中说老子晚年出关,“莫知其所终”。
道家中的热心人就这句话大加发挥,创作了一个故事,说老子去到西方,到达印度,教
了佛和其他印度人,总共有二十九个弟子。这个说法的含意是,佛经的教义不过是《道
德经》即《老子》的外国变种罢了。
    在三、四世纪,比较有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的更多了,对佛学的了解也进了一
步。这时候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而不像道教。佛学著作往往被
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
    这样的方法、当然不会准确,容易造成曲解。于是在五世纪、这时候翻译的佛经大
量地迅速地增加了,这才坚决不用类比解释了。可是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五世纪
的佛学大师,甚至包括印度来的鸠摩罗什在内,继续使用道家的术语,诸如“有”、
“无”、“有为”、“无为”,来表达佛学的观念。这样做与类比解释不同,后者只是
语词的表面相似,前者则所用语词与其表达的观念有内在联系。所以从这些著作的内容
来判断,作者们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有造成对佛学的误解或曲解,倒是造成印度佛
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导致中国形式的佛学的建立。
    这里必须指出:“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回事,
即不一定是同义语。因为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
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一个例子。相宗是著名的到印度取经的
玄奘(596—664年)引进中国的。像相宗这样的宗派,都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它
们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
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起作用。
    “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
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往后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
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
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佛学的一般概念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有些人为佛经的汉译作了巨大的努力。小乘、大乘的经文都
翻译过来了,但是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
    总地说来,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为它
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对这些进行讨论之前,必须首先考察一下佛学的几个一般概念。
    虽说佛教有许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东西,可是所有的宗派一致同
意,他们都相信“业”的学说。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但是业的实际含义更广,
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动,而且包括一个有情物说的和想的。照佛学的说法,宇宙的一切现
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现。不论何时,
他动,他说,以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心做了点什么,这点什么一定产生它的结果,无
论在多么遥远的将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
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
    一个有情物的今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终结,而只
是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方面。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是什么。
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
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照佛学的说法,这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
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它们。这
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于生的贪恋,个人就陷入永恒的
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
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试图对菩提有所贡献。从这些对菩提的贡献中,
个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过程中,积累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恋的业。个人有了这样的
业,其结果就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做“涅盘。
    那么,涅盘状态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它可以说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说
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觉到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
他是宇宙的心,可是以前他没有了解或自觉这一点。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国人称作性宗
的,阐发了这个学说。(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在阐发之中,性宗将宇宙的心的
观念引入了中国思想。所以性宗可译为SchoolofUniversalMind(“宇宙的心”宗)。
    佛教大乘的其他宗派,如中国人称为空宗,又称为中道宗的,却不是这样描述涅盘
的。它们的描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