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座庞大的宫殿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一)主要建筑
午门是紫禁城正门,平面呈“凹”形,城台上覆崇楼五座,又称五凤楼,连城台通高38米,正门专由皇帝出入,文武百官和皇室王公走左右掖门,凡颁读诏书、百官常朝多于此举行仪式,遇凯旋献俘,皇帝也登午门受礼。跨过金水河上的玉带桥是前朝三大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最前奉天殿(初名奉天殿,嘉靖时易名皇极殿,清朝顺治时改称太和殿),东西两庑各32间,殿前庭场3万平方米,正中为御道,殿建在3层重叠的“工”字形须弥座上,台基高8。13米,汉白玉雕造,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明王朝裁撤相权,将兵刑大权集皇帝于一身,奉天殿高筑多层的台基烘托大殿,正突出了帝王唯我独尊的威严。殿高35米,东西63米,南北进深33米,重檐庑殿式,是宫殿建筑中最高等级,朱红殿柱,殿顶覆黄色琉璃瓦,金光灿烂。殿内设金漆雕龙宝座,两旁有蟠龙金柱,座顶正中的金龙藻井倒垂着圆形轩辕镜(是正统皇帝的象征),辉煌富丽。殿外左右列18鼎,放置铜龟、铜鹤,象征“龟鹤千秋”,陈设日晷、嘉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每当新皇帝登基,都在这里宣读“即位诏书”,接受臣僚的祝贺。华盖殿(初名华盖殿,嘉靖时易名中极殿,清朝顺治时改称中和殿),在奉天殿后,殿为单檐四角攒尖式,走廊列柱,金扉锁窗,遇宫中大典,皇帝事前在此休息,也在殿中接朝臣贺礼。谨身殿(初名谨身殿,嘉靖时易名建极殿,清朝顺治时改称保和殿)在华盖殿后,殿为重檐歇山顶,广9间,深5间,殿后阶陛中间有一块云龙石雕,为紫禁城内最大石雕,殿中设宝座,是皇帝受贺或宴请大臣之处。三大殿也是明清两朝殿试的地方。鼎甲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为封建科举中最高的荣誉。
中国封建社会的宫殿建筑在汉代已形成独特体系,经过盛唐的发展,到明清时已经程式化、定型化,这是建筑师们积累经验、继承传统和锤炼艺术的结果。三大殿占据紫禁城最突出的空间,加上斗拱、飞檐、彩画、红墙黄瓦,把宫殿衬托得既金碧辉煌又和谐统一,造型既雄浑,气势又凝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三大殿后面的宫殿群是后妃、太子居住生活的地方,是紫禁城的后廷。通过乾清门和广场,迎面是内廷正殿乾清宫,广9间,深5间,殿前丹陛上排列龟鹤、日晷、嘉量、宝鼎,殿中设宝座,殿内有暖阁,这是皇帝的寝宫,皇帝也常在此批阅奏报,处理政务。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形制与华盖殿相同,是皇后的住所。坤宁宫位于交泰殿之后,是皇后的正宫,也是受贺礼的地方。殿内东部有东暖阁,内设龙凤喜床,为皇帝大婚之所。
紫禁宫的后苑即御花园在宫区的北端,东西长130米,南北90米,占地1。2万平方米。苑中主建筑是钦安殿,内供玄天上帝,即道教真武大帝,也是水神,皇帝祈求免除火灾,保佑皇宫。殿东有石山,名堆秀,殿西有清望楼,园内珍石罗布,红墙碧瓦,嘉木郁葱,是帝王后妃平日赏心悦目、游览休息的地方。
前后三大殿皆在中轴线上,两侧还有成群的殿宇楼阁。前三大殿的东翼主要有文华殿,是皇帝斋居或举行经筵的地方。殿后的文渊阁是藏书楼,明《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先后藏于此。三大殿西翼主要有武英殿,与文华殿同,皇帝间或于此与大臣商讨国事。
在后廷中轴线东侧有一组6个形式相同的院落构成的东六宫,即延祺宫、景仁宫、永和宫、承乾宫、景阳宫、钟粹宫,其他还有御书房、斋宫等。中轴线西侧也有一组与东六宫对称的宫殿群,名西六宫,即永寿宫、启祥宫、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其他还有重华宫、养心殿等。在东、西六宫之后各有五组同式宫殿,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以上宫殿群,即所谓的“三宫六院”。《周礼》注疏记载,周制“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实际上历朝都远远超过此数,成百成千的后妃、宫人秀女住满三宫六院,历代皇帝都过着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
在东六宫以东,西六宫以西还各有一组宫殿群和花园,即紫禁城的外东路、外西路,这里是皇帝、后妃们起居生活、读书娱乐或修身养性的地方,花园中古木参天,绿荫铺地,给人以怡静肃穆之感。
(二)建筑的风格特色
紫禁城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是极其鲜明的,它融汇了历代宫殿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宫殿建筑艺术最优秀的成果。在布局上它继承传统,尊重古制,突出皇权。按《周礼》之制,天子立都要“辨方正位”,王者居中。紫禁城总体布局就反映了这种方位,奉天殿是明宫的核心,殿名取“奉天承命”之意,象征着封建帝王是代天行使统治权。中心定位之后,规划布局要求“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三朝五门”,紫禁城体现最为完备。为充分体现皇权,把皇帝临政和生活的前三殿、后三殿全部安置在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则对称排列在六大殿两旁,这条中轴线比历代宫城都更严格、更规整,而且中轴线无处不在,连御花园内也有轴线控制布局,充分显示了帝王之居的尊严神圣和皇权统治的绝对权威。同时,也表明各种封建制度在明清两朝更加完备了。
紫禁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在建筑布局、名称设计、装饰处理等各方面都极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意境深邃,充分反映出天子至尊至贵、天人合一、富贵吉祥、万寿无疆等君主意识。紫禁城其名就来自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的星官名。古人把上天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而位居中央的紫微垣是天帝所在,又称紫宫,封建皇帝至尊至圣,自比天帝,皇宫也就相当人间紫宫了。早在秦汉时,皇宫被称为“禁中”,即禁卫森严之意,所以就叫紫禁城。有的宫殿的名字也如是,如后宫的交泰殿,有天地交感之意,又象征帝、后的和睦。在建筑布局上,前三殿与后三殿的气势有鲜明差别,按阴阳五行学说,一切事物都有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面,紫禁城的前朝为阳,后廷为阴,前朝占地宽阔,环境疏朗,气势雄伟,体现了阳刚之美,内廷则显得布局严谨,内檐装饰纤巧精美,富有后宫生活气息,从数字上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故有“三朝五门”之制,大殿台基为3层,开间为9,进深为5,连台阶也多用奇数,诸如此类。紫禁城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上,也表现出高超精湛的艺术造诣,达到极高境界,这与宫城的建筑受中国传统的风水“形势”之说有密切关系。所谓“形势”是讲究形象、态势,注重环境景观艺术,达到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动静阴阳的视觉和谐统一,紫禁城在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了最佳效果。举例来说,为增加紫禁城前肃穆深邃的意境,在午门与正阳门之间又兴建大明门、承天门、端门,从大明门步入宫殿区,足下是向北延伸的御路,两旁是连檐通脊的千步廊,远望承天门,金水桥上的汉白玉栏板及河岸栏杆若缭绕的白云,承托着宏伟壮丽的皇城大门,气魄非凡,如飘渺的仙境。紫禁城凝聚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建筑宏伟,技艺精湛,产生出了撼动人心的气势和魅力。
三、北京的街巷和坊市
明代北京的街巷由横平竖直的大街构成整个都城的交通骨架,其他小街和胡同随之或经或纬,纵横交错如棋盘格。宽阔的大街有30条,宽24步,小街宽12步,胡同遍布内城、外城。北京街巷胡同的名称有多种来源,有因城门命名的,如西直门大街;或因衙署机构所在地得名,如太仆寺街;或以某些人物居住地取名,如三不老胡同(明三保太监郑和称三保老爷);或因市集交易商品得名,如煤市街、米市大街等;或以寺庙作地名,如护国寺街;还有因地形命名的如骑河楼街。此外,因花草树木、湖泊水井、历史事件等等情况得名的,各有其渊源。
明初在北京设33坊,以后在外罗城又增加了一些新坊名,如白纸坊就是以当地造纸作坊而得名。元明时代的坊都不具有封闭的形式了,坊门由街头巷尾的栅栏门逐渐变为敞开式的牌坊,又名牌楼,成为点缀性的建筑物。这种街巷道路的牌楼是古老都市中的特殊建筑,如北京的东、西四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等等,通常是3间4柱7楼的木结构形式,油漆彩画,造型优美典雅,雕饰精丽,北京的牌楼美化了都城的文化艺术风貌,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个象征。
北京建都后,永乐帝继明初的移民政策,连续迁山西民充实京师,增加都城人口。在京的皇族勋戚以及官宦地主,大批驻军更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北京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因大运河的畅通,全国各地商品物资也源源不断输送京师。明政府先后在皇城四门、钟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朝阳门、安定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附近“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这一带是商业最繁华的地方。与元大都相比,昔日积水潭东北岸的商业到明朝时,因水面缩小而无复元代盛况了。城内店铺鳞次栉比,按行业划分有132行。明中叶以后,外罗城是新的商业区,全国各地客商云居于此,正阳门大街是北京最繁华的街道之一,《皇都积胜图》描绘的正是其繁荣盛况。
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兴盛的城市。明永乐帝命解缙编纂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就藏在紫禁城的文渊阁内。副本藏于皇史宬,这是一座石结构宫殿式皇家档案库,内设雕龙鎏金铜皮大柜,是历史上的所谓金匮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