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原是北戎建立的国家,居赵之北部,相隔恒山为邻,是屯兵养兵又可牧马、农耕的重地,且与赵氏有婚姻之好。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北登夏屋”借宴请代王之机,“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赵灭代,北置代郡,至赵肃侯筑赵西北长城,代始终是赵国的战略重地。
(三)赵北界长城
赵北界长城为赵武灵王时所筑,故又称赵武灵王长城。
公元前32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雍即位。为拒周边之强敌,赵武灵王实行改革,变法易民,胡服骑射,引起军事技术与战略战术的一系列变化,使赵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对外用兵接连取胜。赵北界长城大约是在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前306—前300年)间,击败东胡之后,向北拓进,为巩固新略取的国土而修筑的。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从此一跃跻身为战国末期能与秦国抗衡天下的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长城的位置,依山势、走向划分南北两列。北列西起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沿黄河上游后套平原及前套平原北缘,即阴山南麓向东,行经五原、固阳县北境,至呼和浩特市西北大青山北麓。《水经注》卷三记载:“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南列西起乌拉特前旗黄河东岸,傍大青山南麓蜿蜒东行,经包头、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察右中旗、集宁市、察右后旗、商都、化德县,进入山西高原东北部的云中、雁门,向东至代,全长约650公里。
今考古发现,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之间,有不少赵武灵王长城遗址。其城垣多系夯土所筑,用两版相夹,内填粘土或灰石,分层用杵夯实,底宽而顶窄,顶为墙宽的1/4或1/5,具有相当的承载力。有的地段因地制宜,或石筑或利用峭壁劈筑城墙。
内蒙古卓资县油葫芦湾村北赵长城内侧,有一座俗名城卜子的古城堡遗址,呈方形,正边长142米,关城东墙残高1。3米,为戍军遗址。长城附近地面上残留着许多战国陶制绳纹残片。古城北有一座筑在长城上的方形墙台,正边长17米,高1。4米,系用洪水淤积的黄黑色土,夯筑为13层,每层厚10厘米。这座墙台应是赵边防戍卒了望敌情和防御用的。
包头市赵长城遗址,东起大庙村以东,西至哈叶脑包的哈德门沟口,约长45公里,最高处4…5米,最低1…2米不等,夯土层厚10厘米,犹如长龙起伏盘亘在群山峻岭。大庙村东1公里处修筑了一座烽燧,位于土山高顶之上,数公里内的景物尽在目力所及范围。“南面长河(按:黄河),北背连山,连峰刺天”(《水经注》)。赵北长城实扼内蒙古高原山川险胜。
赵武灵王北长城,是为了保护新开拓的北疆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不受游牧民族侵袭,安定边境而修筑的。其后,匈奴骑兵亦常“驱驰于楼烦(按: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之下”,扰赵边境。赵成王元年(前265年),派大将李牧驻守代郡、雁门,“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进赵边城”(《通典·匈奴上》)。
赵国的疆域扩展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及河套平原后,赵武灵王一面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北长城,一面向北方大量移民,以实边地。《水经注·河水》引《竹书纪年》载,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向新开辟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增加边地戍屯兵民,目的是开发边地农牧业经济,增加戍边兵员,稳固边疆。此际,在呼和浩特平原上建立了第一个城市云中(故址在今托克托县),为在畜牧业区域播撒中原城市文明奠定了基础。
赵国移民九原,开长城史上移民屯边之先河。同时,也是赵文化的构成核心——中原农耕文化与大漠南北游牧文化,交汇融合飞跃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白起大败赵括军,坑降卒45万,赵国势由此骤然衰落,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保留和利用了赵北界长城、赵西北界长城的部分旧址。
三、中山长城
春秋中叶,鲜虞族(属白狄别支)在今河北正定、石家庄西北一带,建立了一个强悍的诸侯小国——中山国。
早期中山国,据史书记载两次亡国。中山立国后,屡遭晋师伐,因国弱民散,一度在先秦典籍中消失。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史记·赵世家》),迁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406年,中山又被魏攻灭,遂沦为史称的“魏属中山”。
约公元前381年,中山又再度复国,“桓公迁徙灵寿”(《史记·赵世家》索隐引《世本》),定中山国都城于北倚灵山、牛山,南临滹沱河的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三汲村北)。
公元前369年,魏国内乱,赵韩乘机攻魏。复国不久的中山,假其天时,趁机调征民力、物力,在中山国西南部构起一条全长250多公里的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在先秦文献中,这也是中山复国后第一件有记载可考的重大事件。足见当时在华夏诸侯国林立争雄之间,少数民族鲜虞中山国在山西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分界的太行山,今河北省西部与山西省东部交界地带修筑长城,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外交上都是有相当影响的。
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的大致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地区,北段纵贯恒山,沿太行山脉南下,经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最后至于今邢台西北的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全长约250多公里。(罗哲文、刘文渊:《世界奇迹—长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战国策·秦策》)。地处燕南赵北之间的鲜虞中山国,东有水大湍流的薄洛水与宁晋泊,相邻齐国;北有滱水蜿蜒为屏障,东北邻燕国,中山与齐、燕修好,边事平安。西北部与西部为太行山险,重山西峙,群川东汇,中山扼守着易守难攻的鸿上塞、井陉关。南部是冀南平原,与赵接壤。中山国域阻隔着赵都邯郸一带与太行山以西的晋阳、西北的代地之间的联系。中山国的存在限制了赵国的内外防御和向北部的领土扩张,一直被视为腹心之患,欲图兼并。所以,赵成侯六年(前369年),由北方鲜虞游牧民族为主、杂居华夏民族的中山国国君,命在中山国西南边界修筑了防御赵国入侵的中山长城。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中山筑长城以后,在地处南北要冲的古槐水北岸鄗邑(今河北柏乡县北),“中山负齐之强兵,……引水围鄗”,打败了万乘之国的赵国,致使赵武灵王哀叹:“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中山筑长城至鄗之战,证明中山国的重新复兴。公元前323年,中山终以“千乘之国”,继秦之后,与韩、魏、燕、赵同时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战国前期,鲜虞依靠本民族的力量,经过政治、外交努力和军事方面的胜利,创造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条件,在燕赵地域的腹地,以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修筑起中山长城。其所经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均是控扼山西高原通向河北平原的咽喉要冲,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中山凭此屏障,稳定了边陲,防止赵对中山的入侵,中山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相对稳定发展时期。1974…1978年,在河北平山县发掘的中山国都城遗址和墓群,除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还出土了一些铁䦆、锛、铲、锄、镰等生产工具,灵寿故城址有制铁作坊遗址。据《吕氏春秋·贵卒》载,赵攻中山时,中山人吾丘穴鸟“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说明战国时期,中山与中原地区一样普遍使用了铁器,并且据此有了在太行山险穿山越岭伐木、凿石修筑长城的生产技术和条件。
中山“至五叶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武灵王袭而灭之”(《太平寰宇记·定州》)。公元前296年,赵破中山,翌年中山亡,历210多年。明代在河北、山西交界处修建内三关长城,今学术界有说是即建在中山长城的故基上。
第二节 秦汉长城
秦朝在中国北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扩建了历史上第一条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汉承秦制,修筑了长城史上最长的1万公里的汉长城。秦汉长城相当长的部分修筑在燕赵区域。
一、秦始皇长城
战国时,秦修筑了堑洛长城和西北边地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在秦国南方统一了诸越,并在北方的边域征集巨大的人力修筑防御匈奴、东胡,横贯秦国北部边地的“万里长城”。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按:《汉书》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秦始皇长城是中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