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1381年),徐达率兵修筑界岭、永平、山海关一带等32关。即增建墩台烽堠,堡堑关城,把前代土垣边墙改为“皆筑石垣”。明成祖永乐中,筑辽河一带边墙,起广宁(今辽宁锦州市)东至开原,长350公里。
明初,修缮长城是为了积极备战。洪武二十至二十九年(1387…1396年),明太祖对蒙古族各部发动6次较大规模的征战,平定北边。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1424年),明成祖先后5次发兵,并亲征漠北,迫使瓦剌、鞑靼接受明廷的册封。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是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的封地,又为辽金元之故都,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北京成为燕赵地域的精华所在。
明永乐以后国势渐衰。明中叶(1448…1566年),明王朝在“土木之变”后,面对蒙古族不断南下掳掠,只得尽倾国力修筑长城,广筑堡障,以加强北边纵深防御,拱卫京师的安全。自黄河上游以西修了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重镇长城,黄河中游以东至渤海、东北至鸭绿江,修筑了大同、宣府、山西、蓟、辽东五重镇长城。
据《全辽志》等史书记载,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辽西边墙;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修筑辽东边墙。而至明正德(1506…1521年)年间,沿辽河东西两岸,始筑成辽河套边墙。至此,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边,长上千华里的辽东边墙,总体完工。今辽东镇长城保存下来的遗迹很少。
明外长城属宣府、大同镇辖,西起北京延庆县四海冶与内长城分岔,经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入内蒙古兴河,西抵黄河,全长650余公里。自明正统十四年至嘉靖二十六年(1449…1547年),近百年间多次修筑宣、大边墙。
明中叶长城建筑结构大为改进,在宣、大边墙修筑时尤为显著。其一是在城墙上筑实心敌台,城垣下置暗门;其二是在长城内外遍设戍堡,构成城墙、敌台、关隘、堡障、烽堠相连一体的纵深防御工程。今宣大长城砖墙多毁,夯土城墙尚存完整。
明内长城与外长城分岔后,经居庸关西南,行至河北紫荆关、倒马关,进入山西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西抵偏关丫角山复与外长城相衔,全长1025公里。主要部分隶属山西镇治的内长城,自明成化二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66—1544年),增修为数重长城,构成防卫甚严的一至四边。嘉靖(1522—1566年)年间,增修自紫荆关以南沿太行山麓而下经娘子关、马岭关、黄榆关、峻极关,抵黄泽关的一道内长城。系土石混筑,沿线设关城、敌台。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内三关城始完备。外三关之一的雁门关敌楼遗址,券门上今仍清晰可辨明代垂花门罩砖雕,其雕刻艺术精美富丽,是明长城建筑艺术众多瑰宝中的一枝奇葩。
明后期(1567—1620年),自山海关至嘉峪关,长城主要工程是对城墙加以重建或改线。大部分采用砖墙、石墙、夯土墙。蓟镇长城则全部用条石作基础,至1米高处上砌青砖,中填碎石土,两侧墙身白灰勾缝。城墙呈梯形上小下大。墙顶为“十人同行,五马并骑”之制;内砌女儿墙和垛口,用以了望和射击;并开券门供通行,筑排水沟和吐水石槽,以保护墙身免受侵蚀。骑墙上修建大量空心敌台,以加强防御功能。这也是长城建筑史上最具特色、最为完备的一个阶段。
明万历(1573—1619年)年间,山西、大同、宣府镇的长城、关城、敌台、屯堡,相继易以包砖。
蓟镇长城在谭纶、戚继光主持下增筑砖石空心敌台3000座。据《明史·戚继光传》所载:“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至隆庆五年(1571年),蓟镇边墙砌筑砖石和空心敌台工程完工,自居庸关至山海关“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组成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
又据戚继光《练兵实记·杂集》记载:“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间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戚继光还创造了马、步、车相结合的攻防战术,“节制精明,器械犀利”,“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边事”(《明史·戚继光传》)。
二、明长城的九镇
明代实行“兵卫所制”,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史·兵志》)。每镇设总兵官统辖,亦使“九边联络,建师屯田”。
明长城的九镇中在燕赵地域的有五镇:
(一)辽东镇
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初治广宁卫(今辽宁北镇),后移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是九镇最东的一镇。“辽东全镇延袤千余里,北拒诸胡,南扼朝鲜,东控福余真番之境,实为神京左臂”(《九边图说·辽东》)。管辖长城西起山海关北吾名口,东至今辽宁丹东鸭绿江畔江沿台,总长975公里。鸦鹘关、抚顺关、广顺关、镇北关为其著名关隘。辽东边墙“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璧贯”(《皇明从信录》)。其建筑结构形式多样为明长城之最,计有土墙、石墙、石垛墙、柞木栅、木板墙、劈山墙、山险墙等7种形式,均因地而制宜。
(二)蓟 镇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置,镇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三营屯镇),是九镇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一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大水谷,抵昌镇慕田峪界,边一千余里,分十二路辖以三协”(《长安客话》),为京都左辅。管辖长城东起山海关长城入海口老龙头,西抵居庸关灰岭口,南至黄榆关(今河北邢台市西北太行山岭),全长1500多公里。嘉靖三十年(1552年)为加强对皇陵和京师的防卫,又析宣蓟二镇,增置昌镇和真保镇,归蓟镇管辖。著名的雄关隘口包括山海关、居庸关、黄崖关、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固关、古北口、喜峰口。现存八达岭、金山岭、慕田峪、山海关长城,建筑结构以砖石为主,形式独特,造型精湛,是明长城精华荟萃之处。
(三)宣府镇
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治宣府卫(今河北宣化),是兵家必争之边陲重镇。“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读史方舆纪要》)。管辖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冶所分界处,西达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与大同镇接界处,总长558公里。宣府镇分六路防守,有卫城15座,重要的关口有张家口、独石口、新河口、马市口等,为明代汉蒙互市的关市、马市和民市等重要贸易交流地区。据明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张家口一带“南京的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
(四)大同镇
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为边塞军事重镇。“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塞,归京师之藩屏”(《读史方舆纪要》)。管辖长城东起天成卫(今山西天镇)平远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东山)与山西镇接界,总长335公里。大同镇自西而东分八路管辖,边境贸易特别是马市十分活跃。据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月市”记载,万历十年(1582年),三镇每月易马5万匹以上。
(五)山西镇(亦称太原镇)
镇初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是畿辅京师的重镇。“偏关、宁武、雁门,自西迤东三关并列,西尽黄河东岸,东抵大同”(《九边图考》)。管辖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东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至河北阜平县的龙泉关,南行至山西和顺县东太行山脉黄榆岭与蓟镇长城重合。山西镇长城为内长城,城墙多重,有的地方石墙多达20余重。偏头、宁武、雁门为著名的外三关,有“天下第九关”之称的娘子关和平型关亦为名关险塞。山西镇长城遗迹经修复,今尚连贯,雁门关外白草口至新广武一段是其精华之处。
随着火器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冷兵器被逐渐取代,城防战略战术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有清一代虽然在某些地段修筑过长城,但从整体上讲长城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而保存了。清康熙时,下令停止修建长城。康熙至东海巡视时,写下了著名的《长城》一诗:“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抒发了他效法儒家“治国在德不在险”的政治主张。有明一代,也就成为2000多年长城史上,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封建王朝。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长城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效应,熔铸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勤奋、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长城将万古长存!
第五章 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
燕赵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萌芽于原始社会,在战国时期,已初具规模。魏晋十六国北朝时,燕赵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发展较快。唐宋金元时期,燕赵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进入全面迅速发展时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工艺技术精品层出不穷。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