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呔葡笳髁宋和醯钠呛腿ㄊ啤2懿傺藕梦难В约阂苍垂兜翘ǜ场方枰允惴⑶榛场6耗┏鱿至艘匀埽ú懿佟⒉茇А⒉苤玻⑵咦樱ǹ兹凇⑼豸印⒘蹊濉⑷钣怼⑿鞄帧⒊铝铡⒂Λ‘)为核心作家的建安文学,他们开创了一个诗歌的辉煌时代,其特点之一就是慷慨激昂地唱出了建立统一局面的理想,怀抱壮志,希望作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短歌行》是英雄为自己事业的慷慨悲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曹操广阔的政治胸襟。《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唱出了他建功立业的信心。曹操筑三台、写《登台赋》都是他宏伟气魄、壮志雄心的艺术体现。从艺术风格上看,三台的外形虽有高下之分,但错落有致,整体布局呈“山”字形,铜雀台居中,原高十丈,南北两侧的金虎台、冰井台各八丈,给人以平稳、对应的和谐之感,说明设计者对多座单体建筑群在位置、高度的组合关系方面都有完美的艺术追求。
三台曹操始修,以后北朝列国,如后赵、燕、北魏、北齐等都重修过。后赵石虎将铜雀台又增高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檐,于屋上又起五层楼,高十五丈,于楼巅作铜雀,舒翼若飞,整个铜雀台去地二十七丈。石虎是一个暴虐荒淫的统治者,他大修宫苑、圈占猎场,激起了人民的义愤,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北周大象二年(380年)北周灭齐,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杨坚,兵败。杨坚火毁邺城,三台也随之成为荒基零础、蔓草弥望的一片废墟。
三、潭 园
宋人沈括说:“镇阳池苑之胜冠于诸镇。”(《梦溪笔谈》卷二四)镇阳即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池苑即府署后的潭园,又称北潭或海子园。
潭园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正定潭园之胜自唐已著,历五代至宋时屡见名人题咏,……其胜况可概见。”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王镕承百年之祖业,袭成德军(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晋王李克用发兵来攻,时幽州李匡威率兵相救,击退了晋兵。不料,幽州兵变,李匡威反失故地。王镕为报援救之恩,遂大兴土木,修筑亭馆于潭园,事之如父。公元960年,北宋建国,为统一北方,攻辽、灭北汉,宋太祖、宋太宗先后率重兵赴真定驻跸潭园,潭园改为帝王行宫,其繁盛也自然胜过唐时。
宋吕颐浩《燕魏杂记》载:“潭园围九里,古木参天,台沼相望。”园内景观以水体为主,池中“碧水潾潾”,水中荷花开、水鸟鸣,呈现天然图画。潭水丰沛还可泛舟,真定民俗每年三月十八日为行乐日,欧阳修曾目睹“浪遶春潭逐彩舟”的热闹场面。宋天历四年(1044年),欧阳修任河北转运按察使,因此他的题咏也较多。繁花满园是潭园又一景观,欧阳修《寄田元均》诗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絪缊。”《留题镇阳潭园》云:“……北园潭上花,安问谁所植,春风无先后,烂熳争红白……。”司马光《答李密学诗》曰:“遥知潭上酌,多少插花人。”万紫千红的花卉引得蜂蝶成团,鸟语花香,给潭园增色不少。“古木参天”是潭园植物景观的又一特征,苍劲、挺秀的松、柏经寒不凋。潭园之盛引来宋代名士欧阳修、司马光、沈括等游赏、歌咏,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真定是唐宋时代的名藩大郡,特别在北宋时期,工商、文化都较前发达,盛产丝织名品鹿胎、透背,宋廷在此特设场院。真定又是南北百货交易之所,年商税3。9万贯,在全宋也屈指可数。真定隆兴寺有铜铸大悲菩萨高达22米,又是佛教文化胜地。潭园园林艺术之兴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真定府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真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1153年(金贞元元年)金朝海陵王为修筑中都(今北京市)宫城,命“取真定潭园林木”,致使“大木千章根株断”,百年古木被滥伐,一座以水景、古木、花卉见长的园林横遭罹难,从此潭园风景日渐萧条,“数百年来成寂寞,一泓寒碧漾清波”。
四、莲花池
位于保定市区的莲花池以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有“小西湖”之誉。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保州都元帅张柔大兴园池,在唐代临漪亭的基础上辟为张氏园林,初名雪香园,后因园内池水盈盈,荷莲满塘,改名莲花池。张柔为蒙古南下中原屡建奇功,“名震河朔”,被封为忠武王。以后明清两代,莲花池又作行宫,终成畿南一座帝王园林。
莲花池以水景为主,池中有“水心亭”,其他桥楼台榭皆环池而建,总面积2。4万多平方米,其中水面占7900平方米。水心亭原名临漪亭,高12米,亭西南有苑虹桥,西北有五孔桥,两桥衔亭接岸。池水分南北二塘,中以藻咏厅(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故名)为界,两塘之间有白玉三孔石拱桥横跨其上,桥体小巧玲珑,拱顶雕饕餮纹兽头,两侧栏板浮雕荷中净瓶,是一处完美的艺术小品。池岸多翠柏青松垂柳,池中遍植红白莲荷,其间有游鱼戏水,“燕蹴漪纹”,景象如诗似画。
园内建筑如楼亭轩榭起伏多姿,风景清胜。造园者把诗文、书法艺术融汇于园林,以追求格调清雅的情韵。莲池的书法艺术主要集中在高芬轩后面的碑刻长廊,是清代所建景观,全部82方嵌砌在墙壁上,有晋代书圣王羲之、唐代草圣怀素与颜真卿、宋代米芾、明代王阳明与董其昌等人杰作,也有清康熙、乾隆两帝的御题。书法内容包括《莲池十二咏》、《蜀山调歌》、《罗汉赞》、《客座私祝碑》等。书法与园林相映生辉,是莲花池的又一艺术特色。
保州自古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到了元代,张柔不仅马上惯战,而且尽力于文治,自为保州都元帅,使之“楼观相望,陂池映带若图画,遂为燕南一大都会”(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保州文化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莲花池的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雕刻艺术有密切关系,造园者运用这些艺术形式突出园林主题,渲染气氛,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园中的匾额、楹联引人触景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成为北方不可多得的园林名胜。
第二节 清代北京皇家园林
北京园林历史悠久,而建造皇家园林则始于辽朝。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作陪都,长春宫、内果园、延芳淀就是皇室游乐之所。金元两朝人工造园明显增多,如玉泉山、香山、琼华岛、大宁宫,都是供帝王登山玩水的园林名胜。明清两朝的皇家园林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达到鼎盛时期。
一、颐和园
全国著名的古典园林——颐和园坐落在距北京市区10公里的西北郊,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典园林,它以鲜明的风格特征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一)园史述略
自然条件是建园的基础。北京西北郊有山有水,京西蜿蜒的群山有一支余脉,辽金时称金山,元时改称瓮山,山下多股泉水汇集成湖,名瓮山湖,因位于京西,明时又称“西湖”。环湖十里,盛夏之月,堤柳丛翠,中隐村落,稻田千顷,群蛙乱鸣,一派江南农家气象。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首先吸引了金元皇帝常来游赏,陆续建了多座行宫和寺庙,如护圣寺,寺前有三台,就是金元君主看花钓鱼、游乐更衣之处,寺极壮丽,还有金元御制的碑刻。明朝宣宗、武宗两帝也曾在此修亭、建寺,如望湖亭、园静寺等,于是有了当时的“西湖十景”。清朝定鼎之后,特别“康乾盛世”时期,京西皇家园林获得了大发展,经改建、扩建和新建,有了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这些相互联属的皇家园林。
1。乾隆时期的清漪园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为祝贺母后钮钴禄氏60大寿,将瓮山改名万寿山,修建了大报恩延寿寺,西湖经疏竣改名昆明湖。新建中的一座园林名清漪园,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历时15年时间建成的清漪园是仿照江南风光景色而建,既有雍荣华贵的宏大气魄,又有清雅俊逸的情趣。
清漪园建成后,经嘉庆、道光两帝,到咸丰皇帝时遭到严重破坏,中历百年。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入北京后大肆焚掠,“三山五园”变成了一片焦土。清漪园残存的只有铜亭、石舫、多宝琉璃佛塔等难以焚毁的几处建筑。劫后的悲凉情景有诗描述曰:“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绮桥下鱼空泣。”
2。光绪时期重建改名颐和园
逃往热河避难的咸丰皇帝于1861年病死,年仅6岁的同治帝即位,其生母就是咸丰帝的妃子叶赫那拉氏,以后冠以徽号,尊称“慈禧太后”。同治及其后继者光绪两帝在位47年间,皆由她垂帘听政,把清朝大权独揽在手,干尽了误国误民的坏事。她生活腐化,穷奢极欲,为了个人颐养游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皇帝名义下令修复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含有归政后“颐养太和”之意,实际是欺世盗名。巨额的建筑经费主要靠为强兵而设的海军军费,梁启超说,慈禧“只知有一园(颐和园),而不知有国”(《戊戌政变记》)。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清政府割地又赔款,民族危亡加剧,引起了变法图强的政治运动,海军衙门随之撤销,颐和园的建筑才被迫停止。
颐和园不仅是慈禧太后居住行乐之所,年年二月来园,十月回宫,游山逛水,看戏听曲,而且军国政要之事几乎都由她在这里决策。1900年8月,英、德、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