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赵文化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座小山崛起,东名蟒山,西名虎峪山,十三陵的大宫门(习称大红门)正居两山之中,成为十三陵的天然入口。

  自迁都北京的永乐帝起,明朝有14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明朝有一段历史说明了这个问题。迁京后第四代皇帝英宗朱祁镇当朝时,西北部蒙古族瓦剌部强大起来,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兵大举南侵,明廷宦官王振贪婪蠹国,为恃功自重,竟挟持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位于今河北怀来县东,蒙古兵俘虏了英宗。消息传到北京,中外惊骇,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年号景泰,在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抗战派主持下,军民打退了蒙古兵的围攻,保卫了北京,挽救了明王朝的厄运。蒙古瓦剌部自此也日渐削弱,并把英宗释放回京。朱祁镇先称“太上皇”,后发动了“夺门之变”杀害了景泰帝,重新复辟,改元天顺,而把景泰帝及皇后葬在京西的金山。后世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修缮了景泰帝生前所建陵墓,但始终没有迁葬,以后用来安葬短命的光宗皇帝,称庆陵。所以,明十三陵在明时只建了十二陵。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死后葬于田贵妃园寝,本无明楼、享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拨巨资修复明陵,将田妃园寝重新修葺,一如其他帝陵,明楼享殿之制具备,立神牌木主以供奉,思陵“始为建置”。

  二、长陵的建筑

  十三陵的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5间6柱11楼,6根柱脚刻浮雕云龙,上部加饰立雕卧兽。牌坊的中线正对着11公里外的天寿山主峰。过石牌坊往北约1300米就是陵园大宫门,坐北朝南,门3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浑厚端庄。自大宫门起原有绕陵围墙一道,周长约40公里,共设10门,即中山门、东山门、老君堂门、贤庄门、灰岭门、钻石门、雁子门、德胜门、西山门、榨子门,各门均有敌楼,设兵把守,现仅存围墙遗址。门内东有神厨5间,西有神库5间。进门600米处迎面一座碑亭,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顶,距碑亭四角约30米处各有一座华表,上雕云龙,亭内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高6。5米,4座盘龙华表矗立衬托,蔚为壮观。穿过碑亭往北,在长达1200米的神道两旁排列着18对石像生,有4狮、4獬豸、4骆驼、4象、4麒麟、4马,各两卧两立,还有4武臣、4文臣、4勋臣,通体由汉白玉石雕琢,大者约30立方米。石像生源于秦代,陵前多置麒麟、辟邪、象、马,以后历代相沿。这种石雕装饰象征帝王生前仪卫,庞大的兽形也显示了皇帝的威严。神道北端就是祾恩门,这座门寓意天门,入此门如升天堂。再往北,沿神道穿过七孔石桥,可直趋长陵。

  长陵是明陵的典型代表。这座陵由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组成。祾恩殿是地面上的古建筑,富丽堂皇,与皇宫中的太和殿相类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座落在汉白玉台基上,台基高3。2米,共3层,每层有栏杆,栏上浮雕云龙纹。大殿东西宽66。95米,南北进深29。311米,面积1956。44平方米,另有东西配殿各15间,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殿宇之一。殿内有32根金丝楠木承托殿顶,直径1。17米,最高的约12米。这些贵重的木料多产在四川、湖广、江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俗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劳动人民以生命作代价从数千里之外运抵工地。由祾恩殿继续向北是内红门,过门是明楼宝城、宝顶。明楼形似小城楼,它因与称作“幽宫”、“玄宫”的地宫相对应而得名。明楼前檐有匾额,刻有“长陵”字样。楼前有石“五供”:香炉1个、蜡台2个、花瓶2个。楼中立庙谥石碑,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9个金字,字大径尺。楼后是宝顶,圆丘式,周长1000余米,明成祖朱棣的棺椁就深埋在宝顶下的地宫。

  长陵地宫尚未发掘,其内部布局结构推想当与打开的定陵地宫相近。

  三、定陵地下宫殿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是明穆宗第三子,1527年即皇帝位,年仅10岁,年号万历、庙号神宗。即位初,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手续,缓和统治危机。万历帝成年亲政后,迷恋酒色,不常理朝,却大事营建。万历十一年(1584年)定陵工程破土,陵地选在长陵西南的大峪山下。从此,工程每日役使民工、军夫两三万人,历时6年,耗费白银800余万两,折成米,可够1000万人吃一年。定陵规模大,建筑豪华,它在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和永陵而居第三位。由于屡遭破坏,今仅存明楼、宝顶。

  揭开地宫之谜一直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探索的课题。1956年试掘开始,先从宝城内侧着手开掘第一条探沟,后又于明楼后开第二条探沟,发现小石碑一块,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16个字。考古工作者在顺小石碑所指方向开掘第三条探沟时发现了石隧道,隧道尽端就是金刚墙。墙中央有一座汉白玉石门,门高3。3米,每扇门宽1。8米,重约4吨,上雕纵横9排门钉和铺首衔环,跨入这座石门,才算进了地宫。

  地宫保存完好,宫距墓顶27米,全部为石结构,拱券式,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的殿堂,总面积1195平方米。5座殿的布局是前中两殿相连,形成长方形甬道,后殿则横在顶端,呈“T”形。中殿两侧有甬道、石门通向左、右配殿。地面铺砌金銮宫殿专用的大方砖,由江南御窑烧造。穿过前殿,有3个汉白玉雕成的宝座按“品”字形放置,宝座前有一套用黄琉璃瓦烧成的香炉、香瓶和蜡台,还有青花云龙纹大瓷缸3口,内盛香油、灯蕊,时称长明灯。左、右殿各放置一具空着的汉白玉棺床,是一种虚设。后殿是地宫中最大的殿堂,高9。5米,长30。1米,地面用磨光的花斑石墁砌,这里是地宫的主要部位。在正面的棺床上放置三具棺椁,正中是万历帝的灵柩,楠木做成,棺椁大端高1。4米,面宽1。5米,长3。3米。棺上有丝织铭旌,金书“大行皇帝梓宫”6个字,铭旌两端木刻龙牌。合葬的孝端和孝靖两皇后的棺椁分列左右,周围有26只红漆木箱,内装陪葬品,另有玉石、寿花瓶等明器。

  打开万历帝棺椁,尸骨完整,头发、胡须保存尚好。头上打发结、插金簪、戴金丝编织的皇冠,镶嵌两条翻舞戏珠的金龙,姿态生动,制作极精湛,是全国首次出土的金丝龙冠。两位皇后棺内放置四顶凤冠,上嵌龙凤装饰,其中一顶六龙三凤冠,龙在顶端,口衔珠宝,正面有三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每顶凤冠上都镶有珍珠5000多颗,宝石100多粒。除龙冠凤冠外,大量珍宝充斥棺内,御用织锦、瓷器数量极多,仅袍服衣着和成匹锦锻就有300余件。这些珍贵的文物表明当时手工业具有很高的发展水平。

  定陵地宫及出土的丰富文物再次证明,地下宫殿蕴藏着难以数计的宝贵财富,是沉积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

  四、明朝陵园的特色

  以北京作全国京师自元朝始。蒙古族尚幕天席地的游牧生活习俗,陵墓之制也采取不起坟、不筑陵的秘葬方式。明陵沿袭唐宋以来的帝陵之制,并作了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唐代因山为陵,在山坡凿造墓室,墓道呈阶梯式深入山腹。也有个别帝王如唐僖宗的靖陵是封土为陵,呈覆斗形的土冢。陵园置上宫和下宫,上宫是祭祀仪式的场所,下宫是供奉墓主灵魂起居生活的地方。北宋帝陵不再依山为陵,在陵园正中高筑陵台,呈梯形,陵台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围绕陵台的神墙,也呈正方形。到明代,从明太祖的孝陵起,陵墓由方形渐变为圆丘形“宝顶”式。六朝以来,南方帝王如南唐的钦陵、顺陵、前蜀高祖永陵,其陵冢均是圆形,建在江南的明孝陵应是受其影响的。以后,明成祖迁都北京,祖陵的“宝顶”式陵冢也延续下来成为定制,直到清朝仍然相沿成约。

  明陵的另一项变革是裁撤了下宫建筑,扩大了上宫建筑,宏伟的祾恩殿成为陵区的主体建筑,使祭祀活动更加隆重,这对推崇皇权、加强封建统治有着重要作用。明初,太祖废弃了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六部,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互相牵制,兵刑大权由皇帝一人包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明陵加强祭祀先帝活动的规模,突出隆重的仪式,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陵寝制度上的反映。

  不同于宋代方形的陵园围墙,明陵围墙呈长方形,而且分三重院落,呈三进式。第一重庭院有陵门及两侧的神厨、神库和碑亭,第二重庭院是祾恩殿和东西配殿,第三重庭院是牌坊、石五供和方城明楼。三重院落之间都有大小不同的门隔开,显得十分严谨而又自成一体。与地上相应,地宫也设计有三个前室,采取三段连续的大券道的形式,这是地面上三重庭院式的布局在地宫中的反映。以后,清王朝的东陵、西陵都依此为格局。

明初实行陪葬制。殉葬是一种残酷的落后制度,如明太祖孝陵殉葬嫔妃46人,明成祖的长陵殉葬嫔妃16人,故嫔妃不独立起陵。在长陵建有东西二井,所谓井,即无隧道而竖直上下的墓穴,从葬的嫔妃就埋在这里,棺木直接从上缒下。东井在德陵东南,西向。西井在定陵西北,东向。每井都有门3道,殿3间,两庑各3间,绿瓦周垣。这种殉葬制,直到明英宗死前才遗诏废止,“于是妃墓始名”。在明十三陵就有宪宗的万贵妃、神宗的郑贵妃墓及二李、刘、周四妃之墓等等,这项改革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帝陵不再有人殉,嫔妃死后都建妃园寝,位于帝王陵的附近。废除陪葬制无疑是明清时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第五节 清朝帝王三陵区
  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