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废除陪葬制无疑是明清时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第五节 清朝帝王三陵区
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宣统帝退位,中经295年,历12帝。清帝王陵墓就其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划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三部分。
一、清初关外三陵
所谓清初关外三陵即指努尔哈赤的祖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远祖的永陵。
(一)永 陵
位于辽宁省新宾县境内的永陵始建于1598年,是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长安、父塔克世以及其妻的墓地。《钦定大清会典》记载,“肇祖原皇帝、原皇后,兴祖直皇帝、直皇后,景祖翼皇帝、翼皇后,显祖宣皇帝、宣皇后之陵共一山,在兴京城西北十里,称兴京陵”。后于天命九年(1624年)将景祖翼皇帝、皇后,显祖宣皇帝、皇后陵移到东京城东北四里的杨鲁山,称东京陵,在奉天府城东12。5公里。顺治八年(1652年)封兴京所在陵山名启运山、东京陵山名积庆山。顺治十五年(1659年)将东京陵附于兴京陵,次年尊称为永陵。
永陵坐落在启运山南麓,前临苏子河,依山傍水,陵区占地约12000平方米。地面建筑由功德碑亭、启运殿、宝城三部分构成。进入南面正红门,有横排四座碑亭,给4位祖先歌功颂德的碑石伫立亭中。亭东有祭祀用的祝版房、齐班房,西为茶膳房、涤器房。过碑亭是启运门,门外东西南三面环以垣,门内东有果房、西有膳房。跨过启运门就是永陵的主建筑启运殿,为祭祀活动场所。殿为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3间4门8窗,殿内壁上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设有4座暖阁、龙凤宝床和神位。大殿前有雕饰盘龙的御路,东西配殿各3间,焚帛楼1座。宝城位于启运殿之后,城中陵冢环列,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这里原有一棵老榆树,乾隆皇帝四十三年(1778年)谒陵时作《神树赋》,御笔亲书,刻碑立于西配殿。
(二)福 陵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部10公里山地上的福陵,背依天楂山,前临浑河,山水环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拉那氏的陵寝。初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后由康、乾两帝增修扩大,总面积为19。48万平方米。
福陵比永陵规模大,一入口就颇具帝王之气,南面最前为下马碑和大红门,门前左右列石狮一对、华表一对、石碑楼两座,门墙上嵌雕有蟠龙的琉璃壁。进门后,神道两侧苍松林立,左右列石狮、石马、石虎、石驼各一对,东西华表两对。随地势逐渐升高,过桥直达圣德神功碑亭,亭前有108层台阶,上有康熙书“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向北穿过三重檐的隆恩门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隆恩殿,黄琉璃瓦覆顶,殿周环以雕花石栏,殿内一座大暖阁,设宝床,另设小暖阁一座供奉神牌,阁前有龙凤宝座一对以及福金椅、配椅、五供案等。殿前有雕饰盘龙的御路,东西有配殿各3间,西配殿前有焚帛楼一座。殿后是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楼为门洞,门外有石五供。陵恩殿及殿前建筑都包容在一座古堡式的方城之中,城之后是月牙形的宝城,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努尔哈赤和皇后就埋葬在这里。
福陵川水萦绕,山峦屏立,景色秀丽,仿佛福陵融汇于秀水青山之中,成为沈阳八景之一“天柱排青”。
(三)昭 陵
坐落在辽宁沈阳市区北部的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的陵墓。陵区占地面积为450万平方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八年(1651年)完工,并封陵山曰隆业山。
昭陵建制与福陵同。有趣的是在石象生中立石马一对,名“大白”、“小白”,传说是仿太宗生前心爱的两匹宝马良驹雕成。昭陵建筑规格高、石像生数量也多,气势更加壮观。
清初关外三陵是清朝入关前营造的,又经过康乾时代的增修扩建,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兼具民族地方特色,如方城的布局结构就表现出城堡式的山城建筑艺术,有别于关内的陵园建筑风格。
二、清东陵
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昌瑞山南麓有一片清代帝王陵墓群,这就是清东陵。
(一)东陵的兴建
遵化县东距北京125公里,位于燕山地区的山间盆地,四周环山,河泉交汇,俗有“三山两川”之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北靠长城、喜峰口等著名关隘,是历代交通要冲之地。清东陵坐落在县西北35公里的凤台山南麓,康熙二年(1663年)“封为昌瑞山”。《大清一统志》载:“山脉自太行逶迤而来,重岗叠阜,凤翥龙蟠,一峰柱笏,状如华盖。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峪,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鲶鱼关,马兰峪尽西朝,俨然左辅。右有宽佃峪,黄花山皆东向,俨然右弼,千山万壑,回环朝拱,右左两水,分流夹绕,俱汇于龙虎峪。”这里秀色迥异,“为州境最胜处”,清统治者视此地为“上吉之壤”,风水宝地。
东陵区第一陵是顺治帝的孝陵。以昌瑞山作“寿宫”是由顺治帝“校猎至此”亲定。《清史稿·礼志》记载,帝至山前,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遂自取佩鞢掷之,对侍臣说:“鞢落处定为穴”。清东陵从此发端。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病死于养心殿,时年24岁,康熙二年(1663年)顺治梓宫葬入孝陵。以后,相继葬于东陵的还有康熙皇帝,名景陵;乾隆皇帝,名裕陵;咸丰皇帝,名定陵;同治皇帝,名惠陵,以及诸帝后妃陵墓也建在东陵,总计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共157人。15座陵墓依山势东西排开,绵延苍翠的群山屏立其后,极为秀丽、壮观。陵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总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二)陵园的建筑
东陵的地面建筑以孝陵为代表,无论建筑的布局还是建筑的规模都在其他帝陵之上。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东陵施工,取土于磨盘山,烧瓦于遵化州温泉,烧灰于蓟州,采石于房山卢家庄大石窝,采青砂石于宛平县鞍山,采豆渣石于遵化州鲇鱼关。
孝陵是整座陵区的中心,从正南陵口的石碑坊起,向北到昌瑞山主峰下的明楼宝顶,长达5公里,12米宽的神道贯通南北,成为孝陵的中轴线,数十座建筑物依次是:大红门、具服殿(更衣殿)、圣德神功碑楼(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一孔石桥、七孔石桥、五孔石桥、三路三孔石桥、神道碑亭(小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焚帛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等。这一系列建筑疏密相间、对称均衡、主次分明,给人以森严、凝重之感。大红门前的石碑坊高12。48米、宽31。35米,5间6柱11楼,石柱浮雕“云龙戏珠”、“双狮滚球”,额坊上有精致的旋子大点金彩绘纹饰。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重檐九脊顶,华丽壮观,楼中巨大的龙蝠碑高6。7米,巨石雕成,碑文以满、汉文字雕刻着顺治帝的“功德”。碑楼四角各有一柱华表,高13。8米,直径1。45米,柱体八棱形,用高浮雕手法,刻满龙云纹饰,仿佛飞龙缠柱,把碑楼衬托得更加雄伟,象征帝王功德的神圣。神道两侧整齐排列18对石像生,有文臣武将,兽形有獬豸、马、象、狻猊、麒麟等,形体比明十三陵的略小,但刻工精细,是清代石雕杰作。隆恩殿为重檐歇山顶,金碧交辉,殿身建在汉白玉砌成的巨大须弥座上,前有月台,中有铜鼎,两边有铜鹿、铜鹤,四周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殿柱金龙盘绕,地面金砖烫蜡,明光如鉴。殿内有东西暖阁、佛阁,供奉顺治皇帝及皇后的神牌。明楼是全陵最高建筑,重檐歇山顶式,斜坡舒展,翼角翘飞,顺治帝的庙号、陵名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雕刻在楼内碑上。
景陵是康熙皇帝的陵墓,位于孝陵的东面偏南。顺治帝第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于1661年正月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庙号圣祖,是清代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在位60年,内政外交均大有建树。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建景陵,规模仅次于孝陵。位于孝陵西南胜水峪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雍正皇帝第四子爱新觉罗·弘历于1736年即位,年号乾隆,庙号高宗,是清入关后第四代皇帝。康熙死后传位给雍正帝,但雍正的陵墓并不在东陵,而营于易州(今河北易县),另建西陵,开创了父子分葬的先例。乾隆皇帝就此制定了新的兆葬之制,大意是:“朕万年吉地建在东陵内之圣水峪”,而后“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泽”,“至朕孙……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如此“分选东西……亿万斯年”。这就是所谓的清东陵、西陵兆葬之制。一个王朝的帝陵区分在两处,在历史上已有过,如西汉帝陵就分咸阳陵区和长安东南陵区。清乾隆帝以降,各帝也并未完全遵守“兆葬之制”,但封建帝王都择定风水宝地作茔域则是历代王朝的共同之点。乾隆帝自1736年至1795年在位,到乾隆六十年(1796年)时,禅位给嘉庆皇帝,自己作了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病逝入葬。裕陵地宫因遭盗掘而真迹已露,成为继明十三陵后又一座经挖掘整理过的地下宫殿。
这是一座一帝两后三妃的葬墓,地宫石棺床上正中放着乾隆帝的棺椁,五位后妃棺椁分置左右。棺内充斥珍奇异宝,仅乾隆一柄九龙宝剑镶有的一块宝石就价值连城。地宫是石雕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物,一条隧道连着四道石门、三重堂券,全长54米,落空面积327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拱券式。乾隆晚年崇信佛教,地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