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以南北向纵轴线为准,对称的建置偏正住房。院落大门都是双扇,上嵌铜扣环,按八卦“巽”的方位,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取其吉利。进门迎面是影壁,也称照壁,作为屏障,古人有防鬼护财保安全的意思。拐过影壁向西到前院,南侧的倒座(即南房)一般作客房或是佣人的住处。其对面是木雕的垂花门,即二门,跨过门坎就是后院,这是本宅的中心部位。正北房供长辈人使用,会客、居住全在这里,东西厢房作书房、餐室,或是晚辈人的住处。如此安排体现了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封建家族制度。三面房屋有走廊相连,便于家人活动。正北房左右各有小跨院、耳房,作厨房、仓库使用。全宅的四周,由临边的房屋后墙和前后院的边墙共同组成围墙,成封闭式,这种建筑形式是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在住宅建筑上的反映。更大的住宅由纵深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院落构成,并建有小花园。普通人居住的四合院则比较简单,进大门拐过影壁就是东西南北房,中间有个小院落,全称“四合房”,简称“四合”,不分前后院,没有垂花门,也不设走廊,全院青砖青瓦。四合院的屋顶以硬山式为多,屋内讲究四白落地、大白纸糊顶,方砖墁地。大屋用雕花木隔扇隔成小间,在卧室内靠窗户一边有火炕,由砖石、土坯砌造,是睡眠休息的地方,北方冬天寒冷,炕内有灶和烟道,能生火取暖。院内日照充足,空间豁亮,按地面大小可植花种草或栽树三两株,柿子树、核桃树或海棠树,最普遍的还是枣树,夏日可遮荫纳凉,进入四合院给人一种幽静、恬适之感。
此外,还有三合院,由于宅基地面积限制或财力有限,只建北、东、西房,南面是院墙。北京贫苦人家住大杂院,由几户共用,院内错杂,与单门独户的四合院清静闲雅形成鲜明对照。
(二)农村的宅院
农村宅院以李景汉的《定州社会概况调查》所载具有代表性。农村富户由于人口、财产较多,所以住房有前院、中院、后院、菜园、收获场等部分。院落一般是南北长、东西窄,南面开门。房屋多半是抹灰的平顶,可以晾晒谷物、柴草,也有以砖瓦做顶。屋墙用土坯建筑,外面包砖,也有下砖上土或上下全砖的。正房坐北朝南,分3间,中间是穿堂,两边各一间居室,屋内是土地,少有砖地,房屋总共约15—20间,分卧屋、厨房、仓房、农具库房、磨房、碾房、畜房、饲料房、车棚等。卧屋内有土坯炕,所有房间一般只开一窗,纸糊窗棂格,门为双扇。
普通农民一般有一个院落,约10间房,而贫穷小户只住3间一座的房子,土坯建造,没有院墙。山区普通住房建在阳坡,多用山石砌墙,墩厚朴实。
满族村落的房屋以“口袋房”为典型,以草覆顶,屋门开在东南,状如口袋,宜于保暖。东头一间作外屋,门口面南,西头两间作里屋。家家户户都有南北火炕,西边还有一条窄炕,长辈人居南炕,小辈人居北炕,西炕供奉祖宗牌位。房屋南北西三面开窗,外糊窗纸,开窗向外,据说为防夜间有虎闯入。
(三)雁北的窑洞和塞外毡包
山西北部黄土山地多,林木缺乏,难得作栋梁的林木,窑洞就成了民间普通的住宅了,除前面门窗外,整个居室主体都是利用黄土山地掘成的。这种窑洞式住宅叫靠崖窑,在天然土壁上开凿横洞,或单洞或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塌,有的还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富户住宅,也在崖外建房,组成院落,形成靠崖窑院。窑洞式住宅有许多优点,本地俗称为“冬暖夏凉的神仙洞”。这里的火炕有的用土板或石板盖成,通火保暖。
蒙古族人惯住毡包,习称蒙古包,古文献多称“穹庐”。“包”,满语,即“家”、“屋”的意思。一般为圆形,以木条编织骨架,外覆毛毡,所以叫毡包,顶部呈伞形,开圆形天窗,供通风采光。毡包直径4—6米、高2米左右,整体易拆卸、便游动,适应于游牧生活方式。根据人口和财产状况,或单包,或二三成组,在附近用土墙筑起牲畜圈。住在穹庐毡帐中,安静舒适,挡风保暖,是独具风韵的塞外移动式住宅。傍晚黄昏,悠扬的马头琴声在草原上荡漾,更增添了蒙古包的魅力。
二、饮 食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广大人民在饮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饮食不外肉食、谷食和蔬菜,但因烹调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风味,形成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日常饮食
普通家庭的食品消费以米面为大宗,包括小米、甘薯、高粱、玉米、豆类、荞麦、白面,可分别做成窝窝头、干饭、大饼、馒头、面条。甘薯吃法既能蒸、煮鲜食,也可切片晒干或磨面,做成饼或河落条(面条状,煮食)。蔬菜以大白菜、北瓜、莙荙、萝卜为大宗,也有菠菜、茴香、韭菜、大葱、豆角之类。副食多粉条、豆腐,少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鱼等。农民在农闲时一日两餐,农忙时一日三餐,日常多素食,逢年过节饮酒吃肉,做饺子等食品。果类以西瓜、枣、甜瓜、梨最为普通,除枣子可以晒干长期保存以外,其他水果的季节性很强。南方水果对一般劳动人民家庭来说几乎与之无缘。
许多农村家庭吃饭有个老习惯,夏秋季节,人们往往端着饭碗到街上吃,或蹲或坐,与家人或邻居边吃边谈,有说有笑,虽不大合乎饮食卫生,但也饶有风趣,有着睦邻友好的气氛。
(二)北京风味食品
京味食品可分京菜、糕点和风味小吃几种。
1。京菜的形成和特点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千百年来以“首善之区”、“五方杂处”而著称。它有水泉甘美的地理条件、富饶的物产,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这里自古是汉、蒙、满、契丹、回回等各族文化的汇集点,使北京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民族的特色。京城是政治、文化中心,为满足皇室、王公府邸、富豪商贾、文人墨客及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这里集中了全国最丰美的食品,兼收各派烹调技术的精华,荟萃南北百家之长,“熔八方为一炉”,使饮食五味尽在都门。
京菜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鲜、嫩、酥、脆的特色,用料鲜活、入口爽滑、口感香酥、清脆。北京的烹饪最讲究选料,烤鸭必用北京填鸭,涮羊肉必选口外阉割公羊,烤猪必取京东鞭猪,萝卜丝汆鲫鱼必是滦河鲫等等。京菜烹调技术多样,以爆、炒、炸、熘、烩、蒸、扒、烤、焖、煎、卤、煮、拌、炝、腌、烧、烹、涮、汆、拔丝等为主要技术手段,作到色、味、形、香俱全。京菜还注重时令,北京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所以也最讲饮食时令,如春吃糖醋黄鱼,夏吃水晶绿豆粥,秋食胜芳河蟹,冬食火锅,四时京菜绚丽多彩,脍炙人口。
2。著名菜肴
烤鸭、涮羊肉、烤肉合称北京三大风味名菜。元大都已有“烧鸭子”这道名菜,清朝时“便宜坊”尤以焖炉烧鸭知名。将生鸭放入炉内,靠炉壁热度焖烤,叫焖炉烤鸭。故宫存《五台照常膳底档》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间,在13天中乾隆皇帝曾8次食烤鸭。清同治三年(1864年),蓟县人杨全仁在前门外开办“全聚德”烤鸭店,他采用挂炉烧烤法,将生鸭挂在炉膛中,用枣木、杏木等果柴烤制,炉温在180℃—250℃之间,约45分钟即熟。烤鸭色如枣红,皮酥肉嫩,味道醇厚,名噪京师。北京鸭是用玉泉水培育的填鸭,胸脯发达,肌肉丰满,皮薄,肉嫩。烤前要经过充气、开膛、烫坯、涂糖、晾坯几道工序。熟后,每只鸭要片成90—120片(儿),作到片片带皮、片片有肉。吃时,在荷叶形薄饼上先抹上特制甜面酱,夹上葱段,再将鸭肉卷进去,咸甜脆美。
涮羊肉是北京传统清真菜,它吸收了北方民族吃羊肉的特点,并加以发挥创造。吃时将鲜嫩的羊肉片放入红铜锅内的沸水中涮熟,再佐以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卤虾油混合而成的调料,食之味道鲜美。著名店家有“聚宝堂”、“正阳楼”、“东来顺”等。每逢冬季,京人常以数人围坐吃火锅为乐趣。
烤小猪是明清达官贵人的美味佳肴,也是“满汉全席”的主菜之一。小猪必选杂交北京小花猪,宰杀后,有开膛、剔腿、烫皮、挂糖、晾坯、烤炙等多道工序,方法类似烤鸭,此菜色如红枣,皮酥脆,肉嫩清香。
白肉也叫白煮肉,北京传统名菜,由净猪肉入砂锅加佐料白煮而成。老字号“砂锅居”饭庄专营这种菜,据说可作出100多道菜色不同的猪全席。吃时蘸蒜末、酱油,另备辣椒酱,入口开胃,不腻,味道醇香。
鱼类中“酥鲤鱼”、“沙锅鱼翅”、“炒银鱼”、“清蒸甲鱼”等都是传统名菜。“炒银鱼”是明宫内廷喜吃的菜肴,以酱水或鸡蛋同炒更佳,味嫩香,有鲜黄瓜之清气。在虾类菜肴中以“罗汉大虾”、“琵琶大虾”、“金钱虾饼”、“酥炸虾球”、“鸳鸯两吃虾”最著名。“罗汉大虾”是北京官邸菜之一,熟后上盘,虾肉状似罗汉挺胸凸肚,故名,色泽红润光亮,质地酥脆。琵琶大虾是一道宫廷菜,去头留尾,从腹部片开,平放、呈琵琶形,油炸前必剁断虾筋,以免炸时卷曲影响造型,熟后外酥里嫩,形象别致、逼真。
在山珍海味类中,鱼翅、海参、鱼肚、鲜贝、熊掌都是主要原料,名贵珍奇。如“白扒鱼肚”,以菜汁鲜香、鱼肚软糯而闻名京城,是一道北京官邸宴席名馔。“茵陈扒熊掌”是一道有滋阴补气之功效的佳肴,用茵陈泡酒与熊掌同烹,既增加营养,又可除熊掌异味,此菜鲜香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