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以能弃舍欲贪有贪故。此第四亦无贪性。问何须立此四圣种耶。答颂言三生具
后业。前三圣种。助道生具。最后圣种。助道事业。以诸弟子舍俗生具及俗事
业。世尊哀愍。立此助圣道生具事业。令修行者。解脱非久也。问何故安立如此
二事。答颂言为治四爱生。一衣服爱。二饮食爱。三卧具爱。四有无有爱。治四
爱故。立四圣种。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者。此更异释。我所事欲者。衣服等
三。此上起贪心。名我所事欲也。我事欲者。谓身也。身上起贪。名我事欲。为
佛意欲令诸弟子。暂息我所事欲。故立前三圣种。永除我所及我事欲。故立第四
圣种。
  从此第二。明五停心位。七方便也。就中有二。一总标。二别释。且总标
者。论云。如是已说修所依器。由何门故。能正入修。颂曰。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释曰。正入修门要者有二  一不净观能治贪欲。二持息念能除乱寻。
  从此第二别释。就中分二。释不净观。二释持息念。就不净观中。复分为
二。一明行相。二诸门分别。且初明行相者。论云。此中先应辨不净观。如是观
相云何。颂曰。
  为通治四贪  且辨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释曰。修不净观。正为治贪。贪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
四供奉贪。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显色贪。缘虫食等。治形色贪。缘虫蛆等。
治妙触贪。缘尸不动。治供奉贪。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治四贪。以骨锁中无
四贪境故。今应且辨修骨锁观。此唯胜解作意相应。言胜解者。假想观也。谓于
色中。作不净殊胜解也。此不净观。少分缘故。不断烦恼。夫断惑者。要须遍缘
故也。但能伏贪。令不现行。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位。二
已熟修位。三超作意位。修不净观。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额或余。随
所乐处。安止其心。心得住已。依胜解力。假想思惟。皮肉烂堕。渐令骨净。乃
至具观全身骨锁。见一具已复观第二。渐次一房一寺乃至遍地。以海为边。骨锁
充满。为令胜解得增长故。渐略而观。乃至唯观一具白骨。齐此渐略。不净观
成。名初习业。为令略观胜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渐次乃
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齐此转略。名已熟修位。为令略观胜解自在。除头半
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极略。名超作意位。论云。有不净
观。有所缘少非自在少。应作四句。作意已熟。所缘自身。名为第一句。作意熟
故。非自在少。所缘一身故名所缘少。作意未熟。所缘至海。名第二句。作意未
熟。是自在少。所缘至海。故非所缘少。作意已熟。所缘至海。为第三句。自在
所缘。俱非少也。作意未熟。所缘自身。为第四句。自在所缘。二俱少也。
  从此第二诸门分别。论云。此不净观何性(一问)依几地(二问)缘何境
(三问)何处生(四问)何行相(五问)缘何世(六问)为有漏为无漏(七问)
为离染得。为加行得(八问)颂曰。
  无贪性十地  缘欲色人生
  亦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
  释曰。无贪性者。答初问也。谓不净观。无贪为体。十地者。答第二问。通
依十地。谓四根本静虑。及四近分中间欲界。言四近分者。谓四禅各有近分也。
缘欲色者。答第三问。唯缘欲界显形色。人生者。答第四问。唯在人趣生。除北
俱卢。以天趣中。无有青瘀等。故无此观。不净者。答第五问。以不净为行相。
自生缘者。答第六问。若在过去。缘过去世。若在现在。缘现在世。若在未来。
缘未来世。名自世缘。若不生法。通缘三世。有漏者。答第七问。既是假想观。
故唯有漏。通二得者。答第八问。通离染得及加行得。若曾修得。有离染得。曾
未得者。有加行得。
  从此第二。别释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别。二明息差别。且释念差别
者。论云。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辨持息念。此差别相云何。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释曰。此有八门。息念慧者。第一出体门。此之息念。以慧为体。息即是
风。念持息故名为息念。体虽是慧。而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
故。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
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五地者。第二依地门。
谓依初禅近分。及二三禅近分。并中间欲界。此念唯与舍受相应故。在近分中间
欲界。非余地也。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持寻。故唯舍受。缘风者。第三境
界门。此定缘风。依欲身者。第四依身门。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卢。二得
者。第五辨得门。通离染得及加行得。实者。第六作意门。此与真实作意。相应
非假想也。外无者。第七简邪门。佛教方修。外道无有。以诸外道无说者故。自
不能觉微细法故。数等者。第八辨相门。此相差别。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
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者谓系心。缘出入息。从一至十。此有三失。一数减
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离此三
失。是名正数。中间错乱。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随谓系
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随所乐
处。安止其心。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并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
具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乃至世第一法位。净谓胜进。入见
道位等。乃至尽智等。为摄六相故。说颂曰。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谓数随
止观。转净相差别。
  从此第二明息差别。论云。息相差别云何应知。颂曰。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释曰。此有六门。入出息随身者。第一依身门。谓息随身。以息是身一分摄
故。依二差别转者。次第二依息门。身心名二。息依身心转也。要具四缘息方得
转。一息所依地。谓欲界初二三禅。名有息地也。二风道通。谓口鼻也。三毛孔
开。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前三名身差别。后一名心差别。生无色界。四缘俱
阙。若羯剌蓝。頞部昙。闭尸。健南。四位唯有粗心及息地。阙余二缘。及在欲
界初二三禅。入二无心定。唯有三缘。阙粗心一也。若在欲界等。入第四定。唯
有二缘。阙粗心及毛孔开。以第四定极淳厚故。引彼大种。遍满身中。毛孔不开
也。若身生第四定。有风道通。谓口鼻也。及容有粗心。谓起下地威仪。通果心
也。阙余二缘。此上诸位。随阙一缘。息皆不转故。论云。谓要身中(息所依
也)有诸孔隙(孔是风道通。隙是毛孔开也)入出息地。粗心现前(第四缘也)
息于尔时。方得转故。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时。息最先入(谓息先无故也)入第
四定等。及后死时。息最后出(息新断故)情数者。第三依情门。息是有情数
摄。身一分故。非执受者。第四非执受门。息非执受。不与根合故。等流者。第
五五类门。息是等流性。同类因生故。非下缘者。第六息观门。息唯自上地心之
所缘。非下地心缘上地息。如身生欲界。起欲界心。自地心也。起上初二三禅
心。缘欲界息者。上地心也。若初禅息。唯三地缘。第二禅息。通二地缘。第三
禅息。唯自地缘。若生下地。无上息故。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缘息心。故
下地心。不缘上地息也。如生初禅。起欲界心。唯是通果。然此通果。唯缘欲界
所变化事。若生上二禅等。起初禅等心。通威仪通果。威仪唯缘初禅身业。通果
亦唯缘初禅变化。故起下地心。而不能缘上地息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二
  _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
  从此第三。明四念住。就中分二。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且初明别
相者。论云。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有所
修。颂曰。
  依己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释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者。依前二门。已修成止。梵云奢摩多。此云
止也。次应为观修四念住。观者。梵云毗钵舍那。即是慧也。以自相共相观身受
心法者。释也。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别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
为自相。大种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心性。除此三外。所余诸法。名
法自性。一切有为。皆非常相(通道谛也)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唯苦集谛也)
及一切法。空非我性(通四谛及虚空非择灭也)此非常等。诸法共有。名为共
相。共相别观者。谓且观身与余有为。同非常相。与余有漏。同是苦相。与一切
法。同空非我相。受等亦尔。问如何得知念住成满。答观身至一极微一刹那时。
名为身念住满。观受心法。至一刹那。名受等满。以非色故。无一极微。自性闻
等慧余相杂所缘者。出体也。念住有三。一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通三慧也。
慧名念住者。谓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二相杂念
住。谓慧及相应。并俱有四相为体。互相杂故。名为相杂。三所缘念住。谓身。
受。心法。为体。此是念住所缘境故。三中相离。能断烦恼。以摄慧故。自性不
能断惑。以太减故。夫断烦恼。必须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