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长所共许的。所以决定要尽力学三学。如是发心,便是中士道的发心。
但是依中士道修行,自利方面,下能得到佛的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利
他事业当然更差得远。所以说这是化城井非究竟。既非究竟要到证果以后,等诸
佛来激励发心,何如从初直入大乘呢?.所以应当发大乘心,行大乘行。
趣入大乘应如此思惟:我要求解脱,亦要令他解脱。这并不是管闲事,因为
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尊扎果米说:不管父母的苦乐,下等人尚不应该,何况菩萨?
何以一切众生都是父母呢?因为众生的生死,前前无际,大地的微尘,大海的水
可量,而无始以来所受的生死不可量,生死无量,故父母亦无量。不但一切众生
皆是父母,且每一众生都各各曾为多次的父母。虽然我们不认识,不能因为不认
识,便说不是父母。譬如一个小孩,一二岁走失了,长大回家,当然不能认识他
的父母,他们难道不是他的父母吗?如果说过去的父母便不是父母,小时是我的
父母,长大时便该不是我的父母了。过去的父母,为我作利益,与现在的父母相
同。今年布施的人是施主,去年布施的还是施主。现在父母的恩当报,过去父母
的恩,同样的当报。说到报恩,只是衣食四缘的供养,未免大低劣。最上等的报
恩,应当作如是想:我欲离苦得乐,一切众生也希望离苦得乐,发心为众生拔苦
与乐,能发这样的慈悲心,才是报恩。又观众生虽求乐厌苦,却只作苦因,不作
乐因,所希望的,决不是他的行为所能得的。要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必须使他
们学佛法,修行成佛。度众生的这件事,必须我自己作,不推他人。这样的大誓
愿就是增上意乐心。有了誓愿,想到要成办这样的誓愿,我的能力还不够。能任
运度生的惟佛一人,因为佛是二障断尽的人,一一毛孔的光明,都能作无量利益
度众生的事,方能作究竟。为自他二利,决取无上佛果,就是愿菩提心。由此发
心,就可以入于上士道。发心,是三藏的精华,比定慧更重要。定慧是三乘共法,
发心是大乘不共法,发心是大乘的入门。无此心,一切功德都不是大乘法,有此
心即入大乘数。发此心之重要因缘、「华严经」「入行论」等,都说是大悲,「
入中论」起首即赞大悲,可见发心的重要了。
人皆愿迅速成佛,能速成佛之因,要具足能发大乘心的人身,还要值遇大乘
佛法的人身,南赡部洲具足胎生的人身,才可以即身成佛。因南洲名为业地,作
事心力强,现生造业,可以现生成熟,现生受果。佛法,要值遇圆满无垢显密圆
融的佛法,这两种都不容易。尤其是要值遇最圆满清净支分具足没有过失的教法,
如宗喀巴大师的教法,那是最不容易的了。班禅第二罗桑悦西的时代,有蒙古喇
嘛在三大寺供养求授记得人身,遇佛法,并求得遇宗喀巴大师教法。前二事都授
记得,惟第三事,不易授记,可见是很难得的事,纵得值遇,信受尤难,故应常
常发愿,愿遇此法。
造愿文之意有二,一愿正法普扬、二愿自己值遇。
本文的标题是: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
原文还有「摄持悲心与作皈依」数字,译为汉文,因嫌冗长,故尔从略。法
王是于法自在之义三界法王是「于三界中为法王,或「三界的法王」的意思。圣
教,谓从依止善知识,乃至密宗一支分圆满数量体相不缺的教法,愿就是发愿,
发愿与回向,常常相提并论。有可以回向的功德善根、发愿就叫回向。没有可以
回向的就只是发愿。发愿义广,可摄回向,愿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欲心所。加人恳
切发愿,必蒙大师随摄救护。
颂文大科分二段:初段一颂,请加持所愿速速成满。
静猛曼殊诸佛父,善慧义子传承师
愿皆发起大悲力,令我众愿速圆满。
上二句是所对境,下二句正求加持。诸佛唯一父是静猛文殊。静是寂静文雅
之意,如五字真言的黄文殊和白文殊都是慈祥的菩萨身。猛是忿怒可怖之意,如
大威德红文殊、黑文殊,都是忿怒威猛的相。父是譬喻,三世诸佛,皆从文殊生。
入中论注引经言,三世诸佛发心时,皆由文殊劝导,修行时由文殊劝请,成佛时,
也是文殊作善知识,令无上菩提圆满。故言诸佛从文殊生也。那礼答大威德颂云:
无二不共周遍身.一切等住诸佛父。「等」谓大悲心平等饶益,令众生皆入佛法,
平等教授,令其修行,成熟解脱。如宝积经文殊庄严国土经所说。
「善慧父子」谓宗喀巴大师及杰操、开珠二大弟子。「传承师」谓自宗喀巴
大师至颇邦喀大师中间传承诸佛。发愿值遇宗喀巴大师教法,却归敬文殊,有两
种原因。第一,文殊的教就是宗喀巴的教。第二,大师以文殊为本尊为师长为护
法(当己却甲是文殊化身)而修行成就,后世弟子要修行成佛,也应依止文殊。
文殊是著名的智慧菩萨(菩萨本来都具足悲智等一切功德,平等平等,但因发心
不同所以各有特别增上的功德。)要通达胜义,断障成佛,必须随文殊学。更进
一步说,大师就是文殊。上说大师是修文殊的,是共通现相,不了义的说法。实
际了义的说,大师就是文殊示现来住持正法的。文殊根本大教王经说,释迎佛为
文殊授记云,我涅盘后,汝示现凡夫身,在雪山中极善寺,作利益众生事。菩提
广论皈敬颂,也赞叹文殊化现无量身。宏扬正法。佛涅盘后,文殊菩萨,或作国
王,或作比丘,以种种方便,令正法久住,此担荷从未放弃。在宗喀巴大师之前,
西藏佛法,有无知邪分别犹豫等垢染,大师刷而清之。西藏即所谓雪山,极喜寺
即嘎登寺,与经中授记的完全相同。所以大师即是文殊。
大师的传承有三派,一派传开珠杰,一派传慧师子,一派传曼殊室利海。又
有三种传,一讲传,是讲学的;二修传是修行的;三弟子传是传弟子。后二句求
加持愿宗喀巴以下的传承师,以大悲力令我从今乃至成佛,一切生中,皆得值遇
菩提道的教法。
以下正发愿,初一颂总标。
愿我一切生世中,终不堕落无暇处
恒受大乘四轮身,值遇善慧胜者教。
亲友书所说的八无暇,非人的有四类:三恶趣与长寿天。人中有四种:生在
无佛法的边地,生在过去佛法已灭、未来佛法未出世的时候,六根不具、痴狂颠
倒都不能闻法。最后一个无暇是邪见,如像顺世外道,不许有比量(固为比量是
人为的缘故)只许有眼根现量。主张凡是有的,必定可以现见。三世不可现见,
便以为没有三世。现见作恶的人,反享大富长寿,便以为没有因果。这样的人,
就闻了佛法,也不能接受。所以是无暇。此外,最可怕的各人还有一个第九无暇
是不共的。八无暇都离脱了,各人各各有家里牵缠、事业营扰、吃饭的时间、睡
觉的时间、也不暇闻法,一样事没有了,又要打牌、看电影。怎样才得有暇呢?
所以尤其应当努力摆脱的是第九无暇。
无暇部离了,就应有长久计划,愿恒受大乘四轮身。大乘四轮是:一、生随
顺处——有佛法处;二、遇善知识,德相具足;三、有闻思修善愿;四、尽力积
二资粮。此四法是运菩萨至佛地的轮叫做四轮。要得如是的身,必须发愿。释迦
佛三轮无量功德皆由发愿所成,如本生经广说。诸大弟子,也是如此。舍利弗往
昔是婆罗门女,他的兄长证了独觉,他把刀子、锥子、针去供养他的兄长。发愿
将来得锋利的智慧,如刀锥等。所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也是在迦
叶佛会上发愿来的。因为愿的体,就是欲心,欲心牵引能支配一切业力。业如马,
愿如衔勒;业如汽车,愿如轮盘。业力愿力都具备了,决定感果。如将种于下在
土中,日光水分够了,叫他不要生芽是不可能的。
显密经论意无违,皆是一人所应修。
圆满无误胜教授,愿遇善慧胜者教。
显密教大小乘的经论,好像有相违的地方,实际并不相违,而且是互相助成
的。一切经所说的法,都是对治众生过患的,有的是根本,有的是支分。所有的
道,都是一个人应修的。机未熟时,应修浅的,机已熟时,应修深的,没有一种
经一种法是可以舍弃的。宗喀巴大师,知道一切经论不违。第一,知道各各所对
的机深浅不同;第二,更进一步知道是自己一人所需要的,都能利用到修行上,
由此产生出来的支分圆满、无有缺误的教授,愿自己生生世世值遇。
由无垢理所抉择,无量教中境行果。
赡部六严二胜规,愿遇善慧胜者教。
所谓无量教,可以分为四大部: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有部说三世法皆
是实有,经部说唯现在实有,唯识说外境一切非有,唯内心阿赖那实有,均与中
观不合。中观说一切法皆非实有。此四派都有圣教的根据,按三转法轮来说,初
转法轮在鹿野苑,说四谛。二转法轮在灵鹫山,说般若。三转在广严城,说解深
密经等。初转说诸法实有生灭,有苦可知,有集可断。二转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不生不灭,本来清净,自性涅盘。三转说诸法一半空一半不空.亦有亦无。这三
种不同的说法,如是三人说,可以说是各有主张,既是佛一人所说,何故不同呢?
中观根据般若,说诸法惟由名字假立,真实义品又不许诸法唯名假立,是甚么缘
故呢?因为对不同的根器、不能只说一种法;治一切病、不能只开一药方,这就
是佛三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