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医士举一而号为专门。针灸者亦皆未得 穴之正。旧有年壮病劳极者。膏肓两穴更
数医不效。后得此书。按图取穴。一灸即愈。其间阿是穴法之说,禁穴许灸三壮之说。亦皆累
试累效(禁穴艾炷止麦粒大。仍隔蒜片尤稳)。近年有为狂 所伤者。亦尝根据经灸活三人。是
书之有益于世多矣。今既板行一路。流布四方。其所全活。庸有既乎。国先生按行属部。究
心民瘼。痒 疾痛。举切诸身,今板行是书。亦济人利物之一端。而余之本心亦于是而获遂
矣。故喜而为之序。
x大德丁未阆中郡蒲登辰序。x
卷一针灸门
流注指微针赋
属性:(以针医诀式流注指微为韵)
x疾居荣卫。x 荣者血也。卫者气也。由肠胃受谷化血气所为也。上焦出气。以温
分肉而养筋通腠理。中焦出气如沤。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
满。乃注络脉。乃注于经脉。阴阳以张。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
休止。切而调之。调设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总名也。百病之始。皆由风寒暑湿饥饱
劳逸而得之。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所伤各异。虚实不同。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
或着于冲任脉。或着于肠胃之膜原。邪气浸淫。不可胜论。
x扶救者针。x 救病之功。调虚实之要。九针最妙。各有所宜。热在头身宜 针。
肉分气满宜员针。脉气虚渺宜 针。泻热出血发泄固疾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 针。调阴阳去
暴痹宜员利针。治经络中病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节腰脊腠理之间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节皮肤
x观虚实与肥瘦。x 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若虚实不
明
必先观其形之肥瘦。方明针刺之浅深。若以身中分寸肥与瘦同用。是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也
故肥人刺深。瘦人刺浅。以与本藏所属部分齐平为期。所以无过不及之伤也。
x辨四时之浅深。x 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调之也。春气在毫毛。夏
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经云。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各以其时为则。又肥人宜
深刺之。瘦人宜浅刺之。
x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x 阴者。阴气也。阳者。阳气也。谓阳气起于五
指之表。阴气起于五指之里也。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故取穴之法。分其阴阳表里部分。溪谷远
近。同身寸取之。举臂拱手直立偃侧。皆取穴法也。逐穴各有所宜。
x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x 经云。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
也。随其经逆顺而取之。灵枢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
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阴。从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
下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至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
身者也。本论云。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
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之于脉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
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肾之属。血脉者心之分。各刺其部。无
过其道。是谓大妙。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深为太过。能伤诸经。浅为不及
安去诸邪。是以足太阳之经。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随而二分。足太阳之络。迎而七分。
而二分。手太阳之络。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
络。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阳明之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阳明之络。迎而六分。
随而一分。手少阳经。迎而六分。随而一分。手少阳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少阳经。
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少阳络。迎而一寸。随而五分。手太阴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
手太阴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太阴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太阴络。迎而八分。
迎而七分。随而二分。手少阴络。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少阴经。迎而六分。随而一分。
足少阴络。迎而一寸。随而五分。手厥阴经。
迎而七分。随而三分。手厥阴络。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厥阴经。迎而八分。随而三分。
厥阴络。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斯皆经络相合。补生泻成。不过一寸。针入贵速。既入徐进
针出贵缓。急则多伤。明须慎之。勿为殆事。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转针迎随。补泻之道。明于此矣。
x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x 指微论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经络之赜。原针刺
之理。明荣卫之清浊。别孔穴之部分。然未广传于世。今于论内自取其义以成此赋。
x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x 本论云。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为气血之
也。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如流水走蚁。涓涓不息。不可暂
止。又云。流而为荣卫。彰而为颜色。发而为音声。速则生热。迟则生寒。结则为瘤赘。陷
则为痈疽。故知流者不可止。若人误中则有颠倒昏闷之疾。又云。注者住也。谓十二经络。
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所谓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阖。气开当补泻
气闭忌针刺。圣人深虑此者。恐人劳而无功。岂可昧气开流注之道哉。其气开注穴之法。
七韵中说之矣。每披文而参其法。覆经而察其言。明谕其隐。皆知实虚总附。夫披文覆经者
学人之情也。既穷其理。赜其义。知其根。得其源。以见圣人之心乎。观何公作流注之赋
玄辞妙语。可谓达理。非是自炫也。移疼住痛。如有神针。
x暴疾沉 至危笃。刺之勿误。x沉 久病,虚弱之人。忽暴感疾于荣卫。传于脏
腑。其病必危笃而沉重也。明者是时深虑损益。慎勿轻忽。自恃聪俊。当须察其何经所苦。补泻
针刺。去之勿误也。
x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x 贾氏云。阳日气先脉外。血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
气后脉内,交贯而行于五脏五腑之中。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共五十穴。唯三焦受十经血气。
次传包络。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经。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难内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
九候。各有头首也。及素问言六十首。今世不传。既言不传。其文不载六十首字也。余以所
过为原六穴即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也。则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则皆会于
六穴中出入也。其五脏五腑收血化精合处。便是逐经原气也。其余精者。助其三焦。其受十
经精气。则次传心包络。始十二经血气遍行也。如一经精气不足。则便成病也。既然有病。
即不根据此行度也。至令诸经失时。又更引毒瓦斯遍行。所流到处。即各见本经脉候。或大或小
或浮或沉。病患或寒或热。或轻或重。因证取之耳。
x口温针暖。x 凡下针。先须口内温针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已和气与患者
荣卫无寒暖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
x牢濡深求。x 经云。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气来实牢者为得。虚濡者为失。凡
欲其补泻。即详五脏之脉。及所刺穴中。如气来实牢者可泻之。虚濡者可补之也。
x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x 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合为十二经脉。每一
经各有一脉络。余有阳跷之络。阴跷之络。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脉。周者。为十二经十五络二
十七气。周流于身者也。
x阴俞六十脏主。x 脏谓五脏肝心脾肺肾。并心包之脉。合之有六。俞谓井荥经合
非皆俞也。然井荥俞经合者。肝之井。大敦穴也。荥。行间穴也。俞。太冲穴也。经。中封穴也
合。曲泉穴也。心之井。少冲穴也。荥。少府穴也。俞。神门穴也。经。灵道穴也。合。
少海穴也。脾之井。隐白穴也。荥。大都穴也。俞。太白穴也。经。商丘穴也。合。阴陵泉
穴也。肺之井。少商穴也。荥。鱼际穴也。俞。太渊穴也。经。经渠穴也。合。尺泽穴也。
肾之井。涌泉穴也。荥。然谷穴也。俞。太溪穴也。经。复溜穴也。合。阴谷穴也。心包之
井。中冲穴也。荥。劳宫穴也。俞。大陵穴也。经。间使穴也。合。曲泽穴也。五脏之俞。
各有五。则五五二十五俞。并心络五俞。共三十。以左右见言之。六十俞穴也。
x阳穴七十二腑收。x 腑谓六腑。非兼九形腑也。穴。俞穴也。亦谓井荥俞原经合
也。肝之腑胆。胆之井者。窍阴穴也。荥。侠溪穴也。俞。临泣穴也。原。丘墟穴也。经。阳辅
穴也。合。阳陵泉穴也。心之腑小肠。小肠之井者。少泽穴也。荥。前谷穴也。俞。后溪
穴也。原。腕骨穴也。合。小海穴也。脾之腑胃。胃之井者。厉兑穴也。荥。内庭穴也。俞
陷谷穴也。原。冲阳穴也。经。解溪穴也。合。三里穴也。肺之腑大肠。大肠之井者。商
阳穴也。荥。二间穴也。俞。三间穴也。原。合谷穴也。经。阳溪穴也。合。曲池穴也。肾
之腑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阴穴也。荥。通谷穴也。俞。束骨穴也。原。京骨穴也。经。昆
仑穴也。合。委中穴也。心包之腑三焦。三焦之井者。关冲穴也。荥。液门穴也。俞。中渚
穴也。原。阳池穴也。经。支沟穴也。合。天井穴也。如是六腑各有六。则六六三十六俞。
以左右脉共言之。则七十有二俞穴也。取穴部分。见于井荥图说。
x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x 卫者属阳,皮毛之分。当卧针而刺之。若深刺伤阴
x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x 夺血络者。取荣气也。荣气者。经隧也。灵枢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