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眼看西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人物不是如来又会是谁?
第二种是“佛母说”,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由于此人本领大且通佛法,更重要的是居住在巢穴中,只有鸟类才会筑巢,所以此人只能是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这两种说法乍一见,大家会觉得前者似乎有理,而后者思路新奇,可如果按照我所列举的七个奇怪之处来印证,则问题就出来了:
如果“乌巢禅师”就是如来本人,那他为什么会提前传授经文?又为什么要预言前途?取经不就是要磨炼取经人吗,为什么既传经又泄题?为什么要装作不认识猴子?又为什么要收八戒做徒弟?而且为什么不稳坐西天而在浮屠山待了很多年?
如果“乌巢禅师”就是所谓的“孔雀大明王菩萨”,那么问题就更大了!佛祖在第七十七回说过孔雀大明王菩萨的来历:“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可见孔雀是极爱吃人的,虽有佛号未必有什么佛心,法力估计也有限——如来在她肚子里来去自如,尚可原谅,毕竟如来段数摆在那儿,但在第七十一回,我们发现随便一个凡间太子( 又不是哪吒三太子 )也能把她的子女射来个玩玩,就有点儿太离谱了:“当时朱紫国先王在位之时,这个王还做东宫太子,未曾登基,他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
再看她的兄弟“大鹏金翅雕”,更加凶恶异常,不光要吃三藏,连如来都敢去攻击——他可是唯一敢和如来正面动手的妖怪!猴子也只是和如来打个赌而已。既然这姐弟俩都好人肉这一口儿,而且大鹏金翅雕被如来收伏后还思念吃人的时光,那么这位“孔雀大明王菩萨”吃素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吧,“乌巢禅师”若是这位的化身,白白胖胖的三藏安有命在!就算她老人家改吃素了,按她的凶性,如来只怕也是不敢放她下灵山的。
这两种推测都很勉强,无法自圆其说,其结论自然不足为信。那么,这位“乌巢禅师”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什么人要以这样一种奇怪的居住方式来宣传自己?什么人明明认识孙悟空却假装不认识?什么人要收猪八戒这样的妖精做徒弟?又是什么人能预言西行的磨难?什么人能传授如此高深的佛经?又有什么人的本事能把猴子的攻击轻描淡写地化去? 有什么人能变化出莲花万朵护身?
综合以上的一些线索,我的推测是:这位“乌巢禅师”其实就是“须菩提祖师”的另一种分身!或者说,两人其实就是一个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的对照表格:
称呼名号 须菩提祖师 乌巢禅师
修行场地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浮屠山,乌巢中
组织关系 来自西天佛国 能传佛教经典
收徒意向 培训孙悟空 欲收猪八戒
对于猴子 从此不相见 假装不认识
预言能力 拥有 拥有
法力道行 随便制服猴子 足以无视猴子的攻击
粗略看来就有三点完全一致:都拥有“预言能力”,都属于“西天佛国”,而且法力绝对高强,能很轻松地制伏猴子。如果仅仅只有这三点相同,那是绝对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所以再来看另外的几项——
首先对比两人的名号:“乌巢禅师”与“须菩提祖师”这两个名称其实都很怪。在《 五灯会元 》中记载了唐朝有一个“鸟巢和尚”,因居住在树上而得名,此人还和白居易有过对答,颇有名气。既然历史上存在的“玄奘法师”可以直接被引到《 西游记 》中做主角,那为什么“鸟巢和尚”在书中就变成了“乌巢禅师”了呢?是刻书的错误吗?那为什么那么多的版本都作“乌巢”而非“鸟巢”?是需要避皇上讳吗?也不可能,因为不管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都没有经历一个叫什么什么“鸟”的皇帝啊!若是皇帝的小名叫“某鸟”,估计犯不上要去避讳了!所以,这是作者的本意,也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那么,这是个什么哑谜呢?
按照字体结构来看,似乎只有类似“卧点”与“短横”这两个笔画,才能“以烏( 乌 )字为巢”,当“点”或“横”住进“烏”这个巢内就是鳥( 鸟 )字——所以,“乌巢禅师”的解释就是“差一点( 或“差一步” )成( 禅 )事( 师 )”的意思!
什么是“差一点成事”呢?事情到这里就有点儿意思了,让我们再来看看“须菩提祖师”这个名号,似乎也隐藏着什么玄机——“须菩提”本是佛祖的第十个弟子,在佛经中经常提到,为什么作者却在“须菩提”后加上“祖师”二字?还给他披上了一层不僧不道的外衣, 然后出场两回便消失,难道这单单只是作者的无用的一笔吗?
我觉得“须菩提”这三字,绝对不能理解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作者把他描绘得非佛而非道,其实是想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又是作者埋下的一个哑谜!根据谐音的方法,可以揭开这个谜底——“须菩提祖师”就是“需不提诸事”,或者颠倒为“不许提诸事”的意思!
那么,这两人到底由于什么事情一个要“差一点”,一个又“不许提”呢?根据上一回的内容,我们知道“须菩提祖师”有一个阴谋,就是要组织一个攻击“天庭”的大大的计划,这样的重大机密的“诸事”当然是“不许提”的了!
我们再从字面上解释“乌巢禅师”:“乌”者黑也,“巢”者窝也!合起来就是“黑窝”,“乌巢禅师”竟然是“黑窝”!黑窝是什么?黑窝是犯罪的大本营!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很黑的计划与阴谋的策划部门!要知道,当猴子一行人见到“乌巢禅师”的时候,已经是五百年后的第十九回了。闯祸的猴子已经被迫投入佛门,再也不会闯祸了!那么,怎么说“乌巢禅师”会“差一点成事”呢?答案很明显——因为他就是那次攻击“天庭”计划的策划者,所以作者才会让他以策划者本人的身份叹上一口气:“只差一点儿便能成事了!”他就是“须菩提祖师”本人!( 关于到底差在哪一点儿哪一个人身上,专门会有一回去讨论,暂时先不蔓延。 )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人的修行场地——
“须菩提祖师”的场地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的意思就是“心”,那个不大的思想神游空间;而“斜月三星”是象形法,“斜月”是一撇勾儿,“三星”是三个点点,合起来还是“心”字。而“灵台方寸山”首尾暗含“灵山”两字,象征佛国。再看其环境布置为:“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
“乌巢禅师”的场地是:“浮屠山的乌巢”,“浮屠”意思是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所以“浮屠山”就是“佛山”,而“乌巢”就是一个“点”,也是象征“心灵一点”,何况他还口授了一篇《 心经 》!再看乌巢的环境布置:“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
这两人的设置与寓意何其一致,而且都是以特殊的方式来招揽要收的徒弟,一个是故作玄虚,要樵夫与童子来使人折服,一个是稳坐浮巢,以奇异漂浮现象来使人折服!难道两人不是一个人吗?
下面再来比较他们的“收徒意向”——
“须菩提祖师”收的徒弟是孙悟空,而“乌巢禅师”有意向要收猪八戒为徒,虽然由于猪八戒懒怠而没收成,可总归是有这样一个事情。两者看似关系不大,可却是内有乾坤。
孙悟空的身份来历与拜师经过我们已经讲过了,可猪八戒呢?其实猪八戒的身份已经是第二世了,在他投错猪胎前,还有一世,在那一世他进行了修行已经拜师,在第十九回中有着极为具体的介绍:“我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纠察灵官奏玉皇,那日吾当命运拙。广寒围困不通风,进退无门难得脱。却被诸神拿住我,酒在心头还不怯。押赴灵霄见玉皇,依律问成该处决。多亏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亲言说。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我因有罪错投胎,俗名唤作猪刚鬣。”
猪八戒的前身先是突然拜了个神仙老师,然后学到了神通,被上天封官,醉酒大闹广寒宫,被捉后贬黜为猪。其过程与猴子何其相似。再看,猪八戒有什么神通呢?竟是“天罡三十六般变化”,和猴子学的“地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