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暮K仓病N矣执税补楹酰 

    钟会为什么大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谋反被发现了,也因为自己根本没有真正的兵权,司马昭令贾充前锋只不过万人,自己也就十万兵而已,要真是他手握二十万魏军,还用担心这点吗?但是实际上他所谓的二十万大军只怕司马昭一纸诏书就会成鸟雀散,甚至倒戈相向,所以他害怕。

    而钟会的害怕令他开始冒险,他不单没有放弃权力,反而加紧了谋反计划。

    其实到了此时,钟会的脑子已经有些紧张,害怕,甚至糊涂了,他说“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这前半句还有点道理,事成的话到了洛阳,节节胜利人心向归,说不定真让他得了天下,但是事不成还想到蜀汉做刘备是根本不可能的。钟会才到蜀中几日,成功就也罢了,失败的话钟会手下那些魏军自不会理会钟会,而蜀中的官民军队更不会理会钟会这个失败的外来者,钟会失败只有身死一途。

    或者钟会不是不明白,而纯粹是拿这个作为心理的安慰而已,或者是姜维给他灌了一大堆迷魂汤,让他相信自己在蜀汉之中人心所向了。

    于是他开始行动,在行动前他准备做最后一次努力,正好曹魏皇太后死,他借举丧名义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及蜀之故官,矫太后遗诏,说死去的太后要钟会起兵讨伐司马昭,这点那些将领自然不会相信,而钟会也料到了这点,将这些人软禁在屋中,此时姜维再度提出了杀光这些将领的建议,钟会犹豫再三,没有做决定。

    钟会确实足智多谋,但是决断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比不上姜维邓艾,而决定谋反之后,心志犹豫不定,做出了许多失策的举动,其中放过监军卫瓘就是他失败的第二大原因。

    卫瓘为监军,钟会要谋反,先要过其这一关,于是开始在得到收押邓艾之命令后,钟会遣卫瓘前往,自然,这本也是该监军所做,但是钟会心中希望的就是邓艾杀了卫瓘,再钟会剿灭邓艾,没想到结局却不如钟会所料,卫瓘不单成功收押邓艾,而且邓艾钟会姜维实际上最终都死在卫瓘手中。

    钟会谋反后,钟会逼卫瓘站在自己一边,并试图监禁之,卫瓘假装生病,使钟会放松了警惕,而卫瓘乘机外出召集魏军,魏军此时已盛传钟会姜维要杀尽魏军的消息,而此时钟会才下了决心,但是此时已经来不及了,最终魏兵攻入,姜维和钟会被杀。

    事件尚未结束,成都大乱后,邓艾部下追上邓艾的囚车,准备将之迎回成都,而卫瓘派遣与邓艾有仇怨的田续前往,杀邓艾父子。(尽管卫瓘杀邓艾颇有担心其报复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邓艾当时还是获罪之身,其部下私自劫车,又不去洛阳,回转成都,一旦邓艾到了成都,局势会怎么发展确实令人担忧。)

    昔日二桃杀三士,今日为了蜀汉这个已经落下的桃子,天下三大名将却接连死亡,仿佛是蜀汉灭亡的殉葬品一样,这是公元264年的事。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曹魏而代之,国号晋,此时当年的三国只剩下东吴了。

正文 三国随章侃 最终章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三国随章侃最终章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公元279年冬,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西晋皇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公元280年,在丞相张悌率领的吴军全军覆灭,张悌殉死之后,孙皓请降,东吴灭亡,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在这一日划上了句号,自公元220年曹魏篡汉算起,已经过去了60年,自公元189年,何进死,董卓入京,关东诸侯讨董,天下由此分裂开始,已经过去了91年。

    这九十余年的乱世岁月中,无数英雄豪杰,能臣勇将在历史的篇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就好象无情的流水一般将他们都带走了。无论是乱世伊始雄视天下的董卓袁绍袁术,还是在大浪之中脱颖而出成就三国鼎立的曹操刘备孙权,或者是承接前人伟业的诸葛亮曹丕,以及如孙坚孙策吕布荀彧周瑜关羽这一干诸侯能臣武将,这都被岁月带走了,即便他们当年创立或为之搏杀的功业,也已经被新兴而起的司马家所夺取,在此时,没有了刘备维系的汉,没有了曹操父子创立的魏,也没有了孙家建立的吴,在公元280年的天下,只有司马家建立的晋笑到了最后。

    当年的那些旧时英雄功业已无存,他们的子孙们有的殉死,有的落泪,而有的则整理好衣冠,朝拜新君。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旧人的故事已经过去,功业也已经消逝,留下的只是那留于后人评说的故事而已。

    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旧的英雄做下了他们想做的事,而新的英雄也正做着或准备做着他们要做的事,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是永不会结束的。

    只是,三国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结束语: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三国随章侃》一文今天终于结束了,仔细算来,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已经过了二年多了,而开始新的版本连载,也已经有一年多了,今天总算结束,没有拖到春节,实在是兑现了我当初许的一个心愿了。

    《三国随章侃》成文的起因是2004年11月吧,我一时兴致大发,找了《三国演义》,以评注的方式写了二章,现在有些地方也能找到那个旧版本,和现在的版本比,那时的评注是真正的侃了,说史的有,说文的有,调侃的也有,一章评注下来也有几千字,比正文还要多些,可见我善于闲扯的习惯,现在的版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也是老毛病了。

    老版本写得挺顺手,不过最终还是写了两章就结束了,一来是当时身体不是很好,要休息一段时间,二来是仔细看了看,这样写太散了,尤其一些要紧之处,完全可以写得多一些,但是作为评注来说,一处写上几千字有些太过,读起来也不舒服,而一些地方虽然很重要,则几次重复,评注不提自然不好,但是总不能让我写上几十处:“此处道理见于XX章第几评注”吧。

    所以,在养病期间,我就重新划定了《三国随章侃》的方式,也就是现在的一章或几章一主题了,等到2005年末的时候,重新连载新的《三国随章侃》。

    这是《三国随章侃》的由来,而下面要说说《三国随章侃》的本身,或者说,我对历史的看法了。

    在写《三国随章侃》的时候,常有朋友问此文和演义的关系,在此文结束的时候,我在此正好解答一下,《三国随章侃》虽然是按照《三国演义》的章节顺序而且每章的故事都是选择演义的故事桥段引申开去,但是《三国随章侃》之中是将历史与演义分开的。

    只要读完《三国随章侃》的朋友,都应该注意到,其实《三国随章侃》中光说演义的内容不多,或者说,很少,少的可怜,随章侃这一百二十章类型基本上是这三种:

    其一:说三国的历史,这也是《三国随章侃》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不用说,这些历史都是出自于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和演义不同,这一种倒是常涉及演义,只是往往在说历史与演义的不同,这里是以正史为主,提到演义的内容都会加上注明这是演义杜撰,不是真正的历史。

    其二:说历史现象,这种形式在《三国随章侃》仅次于上一种,往往是借文中一个故事来说历史现象,不用说,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但是实际上是个由头,说的是历史。

    其三:前两者之中涉及演义的其实都不少,因为往往每章都会花一大段文字说明演义中如何,真实历史如何,但是实际上这并非在说演义,而是在说史,真正在说演义的其实是好象第二十一章《煮酒话英雄》,第三十三章《群雄的前三国时代》,那才是真正品读纯粹的演义。

    演义是什么?说到底,小说而已,不是历史,虽然常有说文史不分家,不要纠缠于历史细节的话,但是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最基本是真实,而文学为的是好看,为了好看,可以虚构,可以胡编,但是绝对不能把演义说成历史,小说说成历史。

    为了噱头,把小说和历史挂起钩来,本身就是对文学的不信任,也是对历史的扭曲。

    也就此,我们进入正题,为什么要读历史。

    在写《三国随章侃》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历史呢?为了好玩?自然不是,要说好玩,游戏,小说,这些虚构的题材往往要比真实的历史容易写的精彩,因为不受限制,可以想怎么写都行,天马行空,而历史就是历史,限死了,不可能比这些虚构的好玩。

    为了品评对错?好象也有道理,长期以来充斥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往往就是说,某某是对的,某某是错的,而我们在讨论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也会站在对立面,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确实是历史的功用之一,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目的。几十年前的历史我们可以点评是非,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点评是非,不过假如历史纯粹是为了是非存在,那就等于是一个统治工具了,但是,历史并不是一个是非的玩具。

    为什么要读历史?有句话是“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说此话的唐太宗乃是有名的明君,不过从他试图阅读《起居注》的事看来,他也只是把历史当作是非对错的工具而已,其实,即便是可以见朝代兴替,也并非历史研究的本意,当然对于唐太宗这样一个统治者而不是史学家来说,见兴替已经足矣。

    研究历史是要干什么?不是为了读故事,也不是为了品评对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