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单是因为孙权的个性善于守成不易开拓,而更是因为他知道在张昭等人辅佐之下,江东得保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孙策死后,要稳定江东局势,孙权已经要绞尽脑汁,更别提北进之事了,而孙策这边的威胁解除,袁绍和曹操的大决战就要开始了。
正文 第三十章 官渡的偶然
三国随章侃第三十章官渡的偶然
(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日后讨论袁曹时,我们常常说到袁绍与曹操的个人能力,以袁绍不如曹操,或者以荀的四胜和郭嘉的十胜作为例证。只是这些更多是因为曹操胜利而为之找的证据而已,假若袁绍胜利,相信我们也能看到史学家找出无数个证据来证明曹操的失败是必然的。自然,这也不能错怪史学家们,因为历史学往往就是一种寻找胜利秘密的学问,而实际上,历史充满着偶然,而官渡之战就是一个偶然事件。
要谈论官渡之战,先从双方战前的大环境来看,经过多年的征战,北方局势基本明朗,原来的吕布,袁术,公孙瓒等主要势力已经被歼灭,北方主要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的实力对比最为重要,而以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对比来说,曹操明显不如袁绍。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实力的定义,虽然说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能力很难作为具体数字来体现,而且即便有这样的能力,也需要领土,军队,人口,粮草等物质来实施之,即便天纵奇材,没有实力也白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世界上不乏天才被庸才打败的情况,并非智不如人,是力不如人也。所以在实力计算上,通常应该把领导人的个人才智忽略比较适当。况且,袁绍成为东汉末年的首屈一指的力量,除了他的家族之外,他的个人能力也发挥了作用,若说其不如曹操或许是,但是假若说他一无是处,就不妥当了。
同样的情况,荀的四胜说和郭嘉的十胜说我们除了对其中军队战斗力的评价可以借鉴之下,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荀和郭嘉的这些说法更多是一种辩论技巧和对本方信心的鼓舞,但是假若因为这样就能够打败袁绍,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袁绍灭公孙瓒,夺得幽州大部,加上自己本就有的冀州,外加并州和青州部分,正所谓四州之地,其中以冀州实力最为雄厚,袁绍将自己的大本营经营多年,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州,曹操在得冀州后清查户口认为冀州仍然可得三十万众,这在战乱人口流失严重的东汉已经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了。而曹操方面,拥有兖州,豫州,徐州等地,这是东汉末年战乱的主要地区,几个地区甚至反复受到战火殃及,如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在曹操与吕布拉锯时军队因缺粮而罢兵,军队都已经如此,平民可想而知。曹操即便兴屯田起了一定效果,但是比之袁绍还差了许多,在人口和军队数量,后勤补给程度上,袁绍比之曹操有相当大的优势,这袁曹双方都有着共识,所以袁绍方面的谋士田丰沮授都提到以消耗曹操民力为主的战略,而曹操视袁绍为第一大敌,其手下谋士在辩论时也对袁绍兵多将广这点予以承认。实力上的差距使得曹操面对袁绍要畏惧三分。
不单如此,在政治上曹操也没有太占优势,虽然挟天子令诸侯占了部分优势,但是正如我前几章所说,挟天子令诸侯只是令比自己弱小的势力和独立势力归顺行了方便,但是对于强大的对手来说,这点就毫无用处。袁绍对这个不喜欢的皇帝并不买帐,没有挟天子也建下了如此大的家业,挟天子来说,对袁绍并无作用。曹操一度是袁绍从属,之后又是长期的盟友,在联盟地位中也处于低一级的地位,连大将军之位也让给袁绍,对于袁绍,曹操在政治上也没有压倒性优势。
而从周边来看,袁绍驱除公孙瓒周边没有大敌,北方匈奴与之交好,公孙度离之太远,主要面临曹操,而曹操则不同,四面环敌,袁术,吕布,张绣,张杨,刘表,刘备这些诸侯都先后是他的对手,就在曹操与袁绍对峙时期,在后方仍要担忧刘表是否会北上。
正因为处于多方的劣势之下,曹操才一直想着打破这样的态势,而在与袁绍结盟的同时,加紧攻伐其他势力,在灭了吕布和袁术这两个他与袁绍的共同敌人之后,曹操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袁绍之前将可能的敌人击败或收编。在这点上曹操做的相当的成功,张杨被其部将亲近曹操的杨丑所杀,而虽然杨丑又被亲近袁绍的眭固所杀,但是曹操派部将史涣击败眭固,收河东,外加他派钟繇入关中,抚镇马腾等人,西边便不用担心了。东南方向,上一章已经说到,孙策之死使得江东无心无力北向,而在荆州方向,他顺利再度收编张绣,不但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使刘表狐疑,在之后袁曹对峙中,刘表不帮助任何一方,而这就是曹操的胜利。这些问题,曹操政治手腕远多于军事用兵,而在政治手腕失败,如眭固一事,曹操能果断用兵,这样,曹操在袁曹对峙前,渐渐扳回了一些劣势,而袁绍方面,在曹操占据黎阳等地后,袁绍也准备出兵,这次出兵的决策受到了沮授等人的反对,引发了一次论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曹操作好了对袁绍的整体防御准备,不过袁绍出兵的决策大体并非错误,沮授田丰等人也并非单纯的反对出兵,(之后田丰就劝说袁绍出兵许都)只是认为不合时机而已,这一定程度也说明了曹操战略的成功。袁绍和曹操开始对峙,但是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这种情况。
突发事件便是指的刘备在徐州再度自立,(演义中描写成刘备占据徐州后向袁绍求援导致袁曹战争,事实上并非如此,袁绍与曹操的战争爆发和刘备自立应该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在刘备自立之前。)刘备在徐州的自立使得曹操原本相对安定的后方加入了一个钉子,曹操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局面,这样一来对于袁绍便最为有利,假如他果断出兵的话,然而他并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这是他决策中第一次失败也可以说官渡决战前最大的一次。
随着刘备被击溃,曹操再度回到前线,与袁绍对峙,而随着颜良文丑先后的战败,袁曹两军开始了相持阶段,也就是这个时候,曹军开始出现危机。
袁军与曹军最大的区别便是袁军兵多,粮多,战斗力稍微不足,而曹军兵少,粮少,但有战斗力。而且曹操往往能聚集大军后对袁军一部进攻。袁绍在颜良文丑遭到失败后,明显放弃了分兵的打算,而率大军与曹操相持,这是相当明智的选择,此外,派遣刘备与刘辟等人联络,骚扰曹操的后方,应该说,袁绍这样的决策是比较得当的。曹操的特点便是放他一点空间便会找出一些机会来,之前沮授所提到的打持久战,派奇兵长期骚扰,消耗其粮虽然是好策,但是假若不给曹操压力,将其主力牵制在官渡一带,那很容易造成奇兵被曹操寻机歼灭的结果,而将曹操主力拉入消耗战中,再派兵骚扰效果好的多,也最适合发挥袁军的特点。曹操在拉锯战中陷入了苦境,三国志记载“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这便是袁绍主动对峙的效果,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军心严重动摇,日后曹操在袁绍帐中发现无数曹军将领暗通袁绍的书信。(曹操仿光武故事将其全部烧毁。)连曹操本人信心也动摇了,试图后撤,但是在军心动摇的情况下后撤,很可能就是一个大溃败。到此时,袁绍可以说已经将之前的不利局面全部扭转过来,只要曹军一撤,袁军直追,很可能是个辉煌的大胜利。
然而,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许攸因进言袁绍不从,(关于许攸的派偏师偷袭许都之事虽然是奇计,但是并不稳妥,偷袭许都必要分兵,分的太多只怕对曹操的对峙不利,分的太少打不下许都,反伤士气,假若胜负未显还可以试试,在如此大的优势之下到是不必行险。)而家人获罪下狱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其实此事也奇怪,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通晓大多数机密,居然能轻易到曹营而袁绍迟迟没有发觉,也太过大意了,这或许就是战争的戏剧性吧。
曹操在绝望之下,得到许攸指点,偷袭乌巢得手,而袁绍在此又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不派主力救乌巢而是攻打曹操本营,结果乌巢被烧,曹操本营也没打下,军粮被烧一事导致了袁军的大内讧,张投降曹操,数万大军在粮食被烧,大将投敌的双重打击下军心严重动摇,曹操乘机进攻,袁绍军崩溃,袁绍在八百骑兵卫护下逃出。
官渡一战从袁绍占据绝对优势到崩溃只有一天时间,只因为一个谋士的逃离,只因为一个决断的错误,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如乌巢离本营太远等因素。但是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明战争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在战争中,除了战略战术之外,运气这一因素真的是相当大的存在。
就在偶然的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终于一反颓势,对袁绍占据了上方,不过,离真正的一统北方,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走。
附:官渡的人数
官渡的双方人数一直是个谜,演义中数字那自然不可信,而史书上也找不到明确的数字,虽然有称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但是这是在袁绍正式进攻曹操发起的兵力,不代表这是官渡之战袁军兵力,而从官渡曹操坑杀七万袁军的记载来看,(坑杀对于曹操到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曹操连供应自己的粮食都没,根本无法收降,留下必然闹事,而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