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会结成心与心之间的纽带。那就失去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基础了。相反,当尊重对方,把他视为和自己一样的独立的人时,他的心坎上的大门将完全敞开,并会产生信赖感。这是居于领导地位者必须注意之处。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即身为师表的松阴,总是不失进取、求道之心,坚持修炼,并面对众人公开自己的主张,以求切磋琢磨。
松阴在塾里,一方面担任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和提倡〃讨幕〃论的默霖进行深刻的争论,同时还向主张〃亲幕〃的儒学教官山县太华征求对《讲孟余话》的批评,同他展开勇敢的论战。他还撰写并上书批判藩阀政治的论文《狂夫之言》。
人一旦受到众人尊敬,有了自己的门生,便往往不愿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懒于钻研,只想求助于权威。
但是松阴却没有躺在自己的学说上,觉得万事大吉。他不停地进行论战,当听到对方的意见和主张正确时,便积极采纳。他身上总是充满着不断探索、向前的精神。
由于他总是满怀前进、向上的精神,所以感召力非常强。
一个领导者不可须臾忘记自我锻炼成长。
另外,他没有自私自利,追逐名位之心。他始终为开创新日本的黎明而奋斗,做到了无私忘我。这恐怕是唤起门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年人单纯、勇于批判、心地纯洁。因此,他们能够敏锐地嗅出领导者的私心。同时又能和纯洁的志同道合者奏出共鸣音。那些自私自利,追逐名位者,即便能一时巧妙地蒙骗青年,但骗局早晚将被戳穿。而松阴那种去私则天,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生死观,牢牢地抓住了门生的心。关于其生死观本身,我们暂且不去议论,但生死观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最根本问题。人应如何生活,追究起来也要碰到人为什么而死的问题。他在狱中给高杉晋作写的信里有这样一句名言:
〃如果死而能不朽,就要随时准备死,如果生而能成大业,就要永远活下去。〃(《吉田松阴全集第九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他是说如果你认为死能使自己的名字不朽,那你就在此战斗而死吧,你就永远垂名青史。如果你觉得不生存就无法完成伟业,那你就要长生久存,永远活下去。松阴是彻底按照这种生死观要求自己的。他的门生从他那儿看到了人生的典范,因而一定在内心深处唤起强烈的共鸣。
师傅是〃针〃,弟子是〃线〃
松阴的遗作《留魂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年至三十而结果,并与世长辞。我不晓得自己是一颗无实的稻壳,还是一粒成熟的稻米。如果同志们能继承我的微衷,那就像播下的种子,年年能结实,到了收获之年将无愧于心。同志请仔细想想我的话吧。〃(《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
松阴在江户传马町的牢房中被处极刑。可以说,他以死贯彻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自我牺牲的行动表现了生与死的意义。
当门生们知道松阴毫无道理地被处以极刑时,其愤恨之情不尽于笔端,这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出来的。高杉晋作发誓说〃我们既已结成师生之交,此仇不报誓不罢休。〃(《高杉晋作全集(上)》,堀井三郎编,新人物往来社版)久坂玄瑞则说:〃光为老师之死于非命而悲痛是无益的,牢记老师之志最为重要。〃(《久坂玄瑞全集》,福本义亮编,松野书店版)
从这时起,松阴的门生很快继承其遗志行动起来,大力推动时代走向明治维新,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实行〃维新〃,这是冒死才能完成的大业。事实上,高杉、久坂均先后中途倒下。然而〃维新〃取得成功,终于迎来日本的新的黎明。
当我们分析、研究松明与其门生的关系时,虽然当时情况和现代相比有很大不同,却使我深深感受到:当人们觉悟到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奋斗、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时,师徒关系该是多么重要!如今一提到师徒关系,似乎给人以非常陈旧,带有封建性的印象。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无论做学问或者搞体育,凡想学到东西,就必须有指导者。若有好指导者,则进步快速,提高明显。如果单靠个人摸索,往往徒劳,并且很快会进展不下去。同样,为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须有一位好的指导者,也即〃人生的老师〃,来指导关于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
对松阴的门生来说,松阴固然是学问上的导师,但同时也是他们的〃人生之师〃。他们和松阴交往,并接触其思想、生活以及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凭着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决定以松阴为师,因而决不是被迫的。
另一方面,松阴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为调动每个人的潜在力量而献身,以自己的行动告诉门生什么是人间正道。他们有相同的目标,即开创新日本黎明这个理想,并为它而共同奋斗。
他们之间,既不是按身分高低划分为上下级关系,又不是基于利益和报酬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真正自发的纯粹的精神结合,这种结合是因为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且以相互信赖为基础。只有在这种〃人〃和〃人〃的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并成良才。
这么一想,那种幸遇良师和伟大导师的人生,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了。而且所谓伟大理想,只有师生共有,门生继承先师遗志才有可能实现。
老师和门生之间,可以比作〃针〃和〃线〃的关系吧。老师开辟道路,阐明原理,留在后边的弟子们则运用、发挥、实现这一原理。同时弟子必须超过老师,老师必须自觉为后生们牺牲一切,甘作奠基石。
我也经常在心中发誓:为给青年们开辟未来的光辉大道,建造能够大显身手的舞台,要不厌恶任何劳苦,勇于牺牲自己,这就是自己的职责。
第一节 从“科学的世纪”到“生命的世纪”
思考〃为健康而忧虑的时代〃
——〃生命的浑浊〃和〃真正的安乐〃
在我青年时代,最喜欢的名言中,有柏格森①的一句话:
①柏格森(1859…1941),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试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等。
所谓健康,是〃在对行动抱有热情,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同时,具有准确的判断力、不屈的精神和最正确的认识。〃
这句话,真实地显示了这位〃生命哲学家〃的思想,已触及到跳跃着的生命。我曾多次相遇,并进行多次交谈的泽泻久敬博士也这样说过:〃所谓健康,(中略)并非只是早晨醒来,身体不觉异常而能即刻起身,4020或感到精神十分爽朗,而是醒来后对当天的工作,立刻涌现出一股难以抑止的热情。这种心态,可谓真正的健康。〃(《思考健康及其他》,第三文明社版)在这简单明了的一席话中,画龙点睛地指出健康应具有的重要的一点。
但是,现实与这种健康观似乎相去甚远。如人们常阅读保健书籍、选购自然食品、服用中药以至热衷于减肥和跑步等事例,都足以说明对健康的关注。但从反面看,这也正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无限忧虑和保持健康的愿望。也许用〃健康热〃这一新词所概括的上述种种现象,并非经过人们深思熟虑的行为,但在其思想深处,确确实实潜藏着——竭力保持健康,度过那富有价值的人生;战胜癌和循环系统疾病、疑难病症等这一现代人的急切的愿望。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对由于平时精神过分紧张而造成的身心疲劳;对各种现代病应采取何种对策;如何才能度过随着平均年龄增长而提出的〃充实、健康的老年〃等问题。今天,要真正健康地生活下去,将会感到日益艰难。因而可以说,建立正确的健康观,无疑是当前极其重要的一大课题。
有人认为:〃健康〃,即指所谓〃身体的健康〃、〃心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而且,这三者又是各自紧密相联的。
在法华经上,是从〃五浊〃这一多层次的联关性和整体观的角度,解释人的〃病〃的。所谓五浊,系指〃命浊〃(生命自身的浑浊)、〃见浊〃(思考的浑浊)、〃烦恼浊〃(本能的浑浊)、〃众生浊〃(人间社会的浑浊)和〃劫浊〃(时代的浑浊)。
天台大师在《法华文句》这部著作中,对〃劫浊〃之相进行了阐释,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说:
即:〃在浑浊的时代中,愤怒和憎恨,在人们的心中与日俱增。其结果便发生争斗。贪欲(一种为欲望所驱使的生命的趋势)剧增而总不得满足;那辨明是非、伦理的精神作用也日益迟钝,故疾病、病人增多。由于争斗、饥饿、疾病(合称〃三灾〃)的相继发生,烦恼则越发增加。这种恶性循环所形成的规律,最终势必加剧价值观的混乱,时代的混乱。〃
那么,是否可以说:所谓的〃劫浊〃,指文明全体的变化和紊乱吧。这种紊乱的内容,终究不得不归结于人本身的诸种浑浊。〃心之病〃,成为〃身之病〃和〃社会混乱〃的诱因,而它又加剧了〃心之病〃,形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这一观察是何等敏锐!佛法,可谓实践的哲理。它通过使人冥伏、切断生命存在的不幸的根源,打开一条通向人生和社会均得彻底复苏之路。
原在表示〃健康〃之意的英语health的语源中,似乎含有〃全体〃、〃完全〃的意思。对一个人来说,首先〃身〃和〃心〃均须健康。因而可以说,人在社会中发挥才智,作出贡献的本身,就具有健康的本来意义吧。
关于〃疾病〃,虽有各种专门的定义,但表示〃疾病〃之意的英语disease,似乎来自〃缺少安乐〃这一词意的古代法语。
关于〃安乐〃的意义,在法华经的《安乐行品》这一经典中已有阐释,但日莲大圣人予以更深的教诲。说:从人生、生活的立场而言,所谓〃安乐〃,并非仅仅没有任何〃烦恼〃,没有〃疾病〃,也不是逃避这种困难。人生真正的〃安乐〃,则存在于:从容地克服连续产生的种种困难的达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