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膊┦肯蛴⒐又尽蹲蚩蒲缆邸吠读艘黄恼拢馕堵圩蚩蒲У母堋贰T谖恼轮兴赋觯骸霸谧蜓芯苛煊蛑小⒃谕衅酪楣讨幸约霸诠霭娴墓讨校廖奁胶饪裳浴6杂谡庖坏悖颐且行黄笠刀钥蒲У亩兰宜腥ǎ蛘咧辽俑行凰恼庖徊糠帧蒲ё鹧鲜且桓鍪浼遥怖嬖蚴橇硪桓鍪浼摇!�
约翰博士还对英国皇家学会在转基因科学领域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文章中他提到,“一些不合时宜的研究永远不会见到天日。”他还指出:“防止学术欺诈行为是一码事;压制会得出不利结果的实验是另一码事。”约翰还进一步指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有关转基因粮食安全研究的文献目录完全是一边倒,收录了大量支持转基因技术的论文,这些论文要么出自政府部门,要么直接来源于生物技术行业。“几乎没有一篇论文涉及转基因食品喂养动物的实验,而且据我所知也没有一篇论文涉及在人体上做过的实验。”
普兹泰在罗威特研究所的研究是英国最早的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涉及活体动物的研究。布莱尔政府发誓,决不能“重蹈覆辙”。2003年6月,正当英国下院对支持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的时候,托尼?布莱尔炒了环境大臣麦克?米彻的鱿鱼。米彻后来公开反对参与伊拉克战争,当时他正负责该部对转基因植物及其对环境影响的为期三年的研究。他公开对当时盛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持批评态度,并呼吁政府在允许全面应用转基因产品之前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由于米彻先生已经成为基因革命的绊脚石,他的下场就和法国大革命时常说的一样——“上了断头台”。
不管布莱尔政府对转基因革命的支持有多么坚定,但与大西洋对岸的最亲密盟友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美国是世界农业转基因革命的摇篮,在控制这场革命的进程和争议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面。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转基因运动的政策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越南战争时期以及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它就已经崭露头角。亨利?基辛格是靠沾洛克菲勒家族的光起家的,在基因革命的早期他注定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是他把“运用粮食作为武器”这一理念引入到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从此以后,“粮食武器”成为美国影响深远的政策信条。
第21节:小巫见大巫(1)
第二部分
洛克菲勒计划
第三章
小巫见大巫
“狡猾的”尼克松和更狡猾的洛克菲勒兄弟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粮食与石油一起成为美国维持新经济霸权中的关键支柱。主导全球粮食市场与主导全球石油市场和武器市场一样,成为华盛顿政策的核心。1973年的世界粮食危机成为美国新粮食政策的标志性事件,当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都以300%~400%的速度上涨。在粮食危机中,美国的六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粮食储备的95%,华盛顿和粮食巨头间的紧密联系成为美国粮食武器的核心。通过美元贬值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美国不断巩固自身高效农业市场的优势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国,通过控制世界粮食供应及价格,美国的地缘政治权力获得持续的战略性增长。在整个美国粮食政策制定和世界粮食结构重塑过程中,洛克菲勒家族及其培养的政治精英基辛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美国在越战时期掉转船头
1969年1月,当理查德?尼克松入主白宫的时候,美国正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但是极少数精英分子把这次危机看作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绝大多数美国人对此都不敢苟同。
接下来的六年里,在尼克松主政下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军事上的重挫——越南战争的失败。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涌向华盛顿游行示威;抗议这场看似毫无意义的战争。应征入伍前往越南的美国新兵士气空前低落,士兵们吸毒成性,被激怒的反叛士兵在战场上“故意打伤”或杀掉他们的连长。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被装在尸体袋里“荣归故里”。当时,五角大楼还允许媒体拍摄运回国的战死士兵的照片。
美国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美国战后的优势第一次面临被西欧和日本新兴的更有效率的工业所赶超。截至1969年尼克松执政时,由于外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日益增加,外国中央银行要求用黄金;而不是美元支付,这导致美元陷入了极端的危机之中。战后美国公司的利润率在1965年达到顶峰,而现在开始逐年下降。
美国公司发现走出国门收购外国公司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是美国公司跨国发展的重要开端,也是后来全球化现象的前导。美国的传统国内工业纷纷削减工作岗位,曾经繁荣昌盛的钢铁制造业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战后美国的优势支柱产业正在迅速消失。
美国工业一片破败凋零景象,二战前和战时建立起来的工厂与西欧和日本战后建立的新兴现代工业相比;已显得过时陈旧。美国企业面临严重的衰退,银行四处奔走也很难找到可获利的领域来开展信贷业务。
从1960年到1974年,债务在美国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中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截至1974年,公司债务、房屋抵押债务、消费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了300%。在同一个15年期间,美国政府的债务更是增长了1000%。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无论从传统上任何角度来衡量都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也难怪世界对美元能否继续稳定与黄金的比价越来越怀疑了。
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25年内,由美国权势集团一手创建的、主导世界事务的“美国世纪”的模式正面临着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美国权势集团和最富裕的家族着手进行大胆的新探索,以寻求新的利润领域。
粮食,或者换一种说法——美国的农业产业,与更为昂贵的石油一起将成为60年代美国新的经济霸权中的关键支柱。这是美国权势集团在战略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越南战争及其造成的美国社会四分五裂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灰溜溜地辞职;尼克松完全是美国权势集团内部斗争的一个牺牲品。
在政治游戏中,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与纽约州前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相提并论。他曾拼命地想当总统。在尼克松危机期间,纳尔逊?洛克菲勒的主要目标就是登上总统宝座。洛克菲勒与他的兄弟戴维、劳伦斯、约翰和温思罗普一起经营着他们的家族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数量庞大的其他免税机构,如洛克菲勒兄弟基金。
第22节:小巫见大巫(2)
在危机四伏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权势集团中的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已经清醒地决定;必须有条不紊地对美国的全球政策方向做出重大调整。
20世纪60年代,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权势集团的权力中心。60年代时,这个家族和家族的各种基金会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控制着智囊团、学术界、政府和私人企业。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是他们一手栽培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基辛格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受聘于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一个新项目工作。
戴维?洛克菲勒的“民主的危机”
美国权势集团内部的小圈子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霸权面临的危机做出的回应是对全球经济进行重新分赃,首次邀请日本加入“富人俱乐部”。
1973年,在一个由洛克菲勒兄弟亲自挑选的;来自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约300名有影响力的“朋友们”参加的会议之后,戴维?洛克菲勒扩大了他的权势集团朋友们的影响力,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新的全球政策圈子——三边委员会。这里的“三边”指欧洲、北美和日本。
1973年三边委员会成立时的成员包括兹比格涅?布热津斯基、佐治亚州长和花生种植者詹姆斯?厄尔?“吉米”?卡特、老布什、保罗?沃尔克(后来被卡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埃伦?格林斯潘——他当时是华尔街的一名投资银行家。成立这个委员会并不是权宜之计。
建立一个包括西欧以及第一次包括日本的政策精英在内的、与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类似的新型高级机构这一想法,源于戴维?洛克菲勒和他的缅因州邻居布热津斯基的多次交谈。布热津斯基当时是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慷慨资助的对象。
布热津斯基当时刚刚写完一本书;书中他提出通过少数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商业精英参与的一系列非公开的定期会议来加强美国公司和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他个人的观点与美国传统的民主和自由并不契合。在这本于1970年出版的鲜为人知的书《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技术时代中的作用》中,他把美国重要的政治人物看作“统治精英”。书中他直言不讳地说:“社会应由一些精英人物主导……这些精英人物要毫不犹豫地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影响公众行为和保持对社会的严格监督控制,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戴维?洛克菲勒选择布热津斯基作为洛克菲勒三边委员会的第一任执行主席。
建立三边委员会这样一个私人的、非公开的精英组织;其目的是为建立相互联系的国际精英网络的全球新战略奠定基础。委员会的很多成员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业伙伴,他们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加起来在世界上无可匹敌。委员会的野心正如后来老布什所提出的;就是建立“世界新秩序”;这就是洛克菲勒家族和与其同流合污的富人利益集团的如意算盘。三边委员会为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