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从养生角度上讲,天人相应,春应在人体的肝上,“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主血,精血足,则勇;肝藏魂,魂魄强,则谋略出。应在天地上,天地经过了一冬的收藏,精血足了,魂魄强了,便有能力来谋划新的一年。
春天为少阳之气,又主厥阴风木,是阴阳之气交合的枢纽,在一年四季当中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段时期的气交顺畅了,一年都会五谷丰登。
国家让男女在仲春之季相会,实际上就是为了唤醒大地的生发能力。古人认为,男女情爱是人类繁衍的动力,阴阳之气相互交合能使大地繁衍。
所以古代把男女春日相会的习俗看得很重,它不单纯是解决婚配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要解决天地阴阳平衡发展的问题和大地生发的国计民生的问题。
男女以正,婚姻以时
在介绍婚姻的各种渊源时,都强调了同一件事——时间。
抢婚要在傍晚时分让一切成为定局,走婚要在春暖花开时应天地生育之机,这两种婚姻形式虽已成为历史,但在中医看来,时间仍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女七男八
《诗经》里曾提到“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意思就是,男和女要在正确的年龄去结婚。
什么年龄去结婚才是正确的呢?这里就要理解一下《黄帝内经》里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女七男八。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以七为生命节律,男子以八为生命节律,所以叫做“女七男八”。
三七二十一岁到四七二十八岁,是女子身体和心智发育、成长的高峰期。女子到了五七三十五岁,就会阳明脉衰。阳明脉指的是胃经,胃经起于迎香穴,沿着脸一直到额头。女子三十五岁左右,面容开始衰退,额头会长皱纹,眼睛长鱼尾纹,也不适宜再生育。所以女子要二十而嫁,在她身体状态最好的情况下生育后代。
四八三十二岁到五八四十岁,是男子身体和心智发育、成长的高峰期,也是男子意志力最坚定的时候。男子在这个时间段结婚生子,能够生育出非常好的下一代。所以男子要三十而娶,才能保障后代的坚忍不拔。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男女结婚并不是私欲的表达,更多的是要为后代的优育着想,即种族能否传承下去的问题。其实这不单纯是中国古代的想法,西方社会也有同样的理念。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孩子继承的是母亲的智力,父亲的意志力。
聪明加意志力,是决定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来看“聪明”这两个字。“聪”指的是耳力好,“明”指的是眼力好。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
聪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肝肾功能的表现。女子在二十一到二十八岁的时候,她的肝肾功能达到巅峰状态,
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心明眼亮,都是来源于生命的根底。从某种意义来讲,人的生命就像一棵大树,显露在外的枝叶繁茂或稀疏,无非都是土壤中根部的表现。
“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是生性之源,生气之本,在人体里如同大树的根,它们健康与否会忠实地反映在其他器官上。肾好了,耳力就好;肝好了,眼睛就好;肺好了,气就畅通。
◆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
国家现在规定中学里要开设生理卫生课,我个人认为,一方面要开生理卫生课,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告诉孩子们。
因为,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讲,“男子破阳太早则伤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血脉”。
男孩破阳太早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甚至会导致将来的不育。现在的小男孩一出生就用尿不湿,长大后又爱穿紧身的牛仔裤,这些行为都会对男性生殖器造成影响。男性生殖器非常怕热,而尿不湿则将它捂在一个湿热的环境里,牛仔裤既不宽松又不透气,这都对生殖器有害。
女孩破阴太早就有可能伤到血脉。女人会经历月经、怀孕、生产,她的一生是靠血来供养,而早破阴对身体的损伤会很大。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会有性欲的萌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往精神上走,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这样对将来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传统文化要求,女子一定要二十而嫁,男子一定要三十而娶。
鲁哀公曾问孔子,他认为男人十六岁开始精通,女人十四岁月经来临,从生理上说可以繁衍后代了,而《周礼》却要男三十、女二十再结婚,这不是太晚了吗?孔子回答,《周礼》所谈的是度的问题,晚婚的话,可以“通于织纴纺绩之事,黼黻文章之美”,就是女人能多学习女红,男人能多学习文章。如果不这样抓紧时间学习的话,他们结婚后就不知道如何孝敬老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所以,年纪大一点结婚,人的身体和心智会更为成熟,也能更好地维护家庭和建设社会。
◆男子意志力的重要性
要求男子三十而娶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此时男子的意志力最坚定。
什么叫意志力?中医认为,“意”指的是脾的神明,“志”指的是肾的神明。我曾说过,中医的五脏都包含有形、气、神三个层面。“形”不仅包括纯粹的器官形态,还包括经络。“气”就是功能,是脏腑的运动方式。“神”是功能的外显,是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后所表现出来的神采,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所以脾主运化,当脾气充足后,它所外现出来的东西才叫做神明。
现在的中医理论里,基本上把意志的“意”翻译成记忆的“忆”,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所指的不单纯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大脑中记忆的东西能否和现实产生关联。比如我们可以让小孩子背很多书,但他能否在现实中合理运用,并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意”实际上指的是大脑中的关联性,指的是思维的广度。
肾神为志,“志”实际上指的是定力。“志”也指思维的宽度,就是智慧高不高的问题。一个人能否成功,看你的肾精足不足。肾精足,人的定力就足。俗话说“见着人压不住火”,意思是有些人见到怯懦、没本事的人(即所谓的人),就忽然长了脾气。出现这种现象都是因为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所致。真正肾精足、能收敛住虚火的人,是不会轻易流露出自己情绪的,所以古话有“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的说法。
男子的意志力指的是思维的宽度以及定力。假如一个男人思维宽广,又有定力的话,那么他就是很成熟的男性。古代要求男子三十而娶,因为男人在三十岁时,心态、体能都处在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男子生育的后代才是最优秀的孩子。
孔子最著名的养生观念是“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
“色”,指的是男女色欲。在少年时期,血气尚未稳定,如起色欲,就会百病丛生,寿命短促,所以少年时要“戒色”。
要“戒”色就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不论男女,年轻时候一定要在情欲方面有所控制,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达到一种“升华”。
古人强调婚姻宜时,就是婚姻要有严格规定的时间,遵循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人选择晚婚,或者是避婚,甚至是不婚。很多女人四十而嫁,男人五十而娶,这其实也是违反生命规律的。
中国文化强调守时守位,就是什么时间段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四五十岁是生命里一个收敛、收藏的阶段,而不属于生发的阶段,如果这个时候想要结婚生子,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你对生活和爱情的理解,都会和原先大相径庭,从而会对婚姻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违背自然规律的代价是引发身体与生命的紊乱。
和谐美满的婚姻可养生
和谐的婚姻生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它是可以养生的。
◆阴阳匹配的自然规律
古人云:“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就是说女人要找个男的嫁了,男的要找个女的娶了,不能孤独着,阴阳要匹配,男女要和谐。
古代的养生书《三元延寿参赞书·欲不可绝篇》中说:“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又曰:两者不知,若春无秋(就好像只生发不收敛),若冬无夏(就好像只收敛不生发),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意思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阴阳是平衡的,人体也必须维持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如果出现阴阳偏盛或偏衰,就会生病。适度的性生活正是调和阴阳的手段。
道教中人很重视养生,也讲究生育之道,他们在两性生活上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首先,道教认为禁欲是违反自然规律和人性的,会有损健康。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怀胎”。男人精足才会想着成家,女人血盛才能够生育。所以应该顺应人的本性,让阴阳和谐。
其次,道教认为欲望不可过早,不可过炽,不可过强,两性生活应该有节制,要适度。反之,也会伤害到人的身体。纵欲过度不仅会引起头昏、心慌等症状,久之还可引起神经衰弱。患过结石病、肝脏病等慢性病的人,房事过度也会导致旧病复发或恶化。
◆婚姻生活如何养生?
儒家文化非常强调婚姻的作用,它认为婚姻可以约束性情,安定社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认为婚姻生活是可以养生的。
婚姻生活如何能养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