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文,都阐释其创作背景和本事、典故,指明作意,欣赏警句,引导读者步入高妙深微的艺术境界。钱先生极注意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开掘作品的闪光点,深入浅出,抉其精华,传其神韵;又不时穿插与作家写作相关的趣闻佳话,娓娓而谈,清畅活泼,毫无学院派文章的拘谨板重。不论是评说作家还是鉴赏作品,钱先生都参考了大量文献,既引用古人精当的议论,又采纳近现代学者诸如王国维、夏承焘、唐圭璋、缪钺、钱锤书、钱仲联、叶嘉莹等人的学术观点,广取百家英华,足见视野之宏阔、用力之勤奋。故本书在理论方面亦通贯古今,植根深固而具有时代的新色彩。
  再次,图文并茂亦是本书的特色。钱先生自幼热爱绘画,受过美术方面严格的专业训练。有此长技,以作者对文意的深切把握,亲笔为《演义》精心绘制了八十多幅插图。图中以传统线描方式塑造文学家们的形象,线条简洁明快,传神写影,栩栩如生,与文中的描写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浓郁的诗情,葱茏的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人文学者的重要责任,便是阐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弓J导大众不断提高欣赏文学艺术的品位。《中国文学史演义》通俗而典雅,堪称深入浅出,提升大众文艺修养的佳作。余英时先生曾论及人类学上“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的关系:“大传统必须从各地小传统中吸取养料,这是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的真理”。“另一方面,中国古人也自觉地要把大传统贯注到民间,以改造小传统,这便是历史上所常提到的礼乐教化与移风易俗”(《文史传统与文化建设》,)。这里的“大传统”指高层文化、精英文化,“小传统”指民间文化、俗文化。学术界不少大师级学者都意识到传播精英文化之重要性,例如钱锺书编写《宋诗选注》,钱仲联编写《宋诗三百首》《清诗三百首》《清词三百首》《近代诗三百首》,注释详明,评鉴精到,内容晓畅易懂,又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准,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中国文学史演义》出版十年,经过时间考验和广大读者检验,被识者誉为“文史经典”,可说是一座沟通传统与现代、高层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桥梁,钱先生作为人文学者的建设之功,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学史演义》199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首版印行,至1996年第三次印刷后,在大陆已断版多年。但该书被海峡对岸的台湾正中书局购得版权,陆续推出中文繁体字的一卷本、三卷本、豪华本,几年之内竟然重印三十多次,畅销到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乃至纽约、华盛顿、伦敦各大图书公司。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宗教学教授卢找律致函钱先生,说读此书颇受中国文学的熏陶,而更多的收获是领略了大作家的心灵智慧和气度风采。更令人惊讶的是,此书经台湾多位专家学者反复审核评比,在多种文史专著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台湾高中的国文课补充教材,学校为此书制订了课程安排、试卷和测验时间分配表,连续在三个学期内开课讲授,正正规规地考试。这一举措的主要的原因是本书体裁新颖,注重写文学家的精神风采,阐释作品化艰深为生动浅易,用于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的心力,就能掌握丰富而系统的古典文学知识。由此可见台湾教育界不拘一格、注重质量的务实作风,对大陆的人文教育不无启迪。而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已引起海内出版界的注意,几家名牌出版社皆与钱先生协商,争相再版其修订版。结果安徽教育出版社“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版权,于2004年5月同时推出32开普通版本和16开珍藏版本,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名著《国史大纲》中关于民族文化的精辟论述:“一民族文化之传统,皆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若不然,自古可以无亡国灭种之祸,而悻生之族、偷存之国,将充塞于天壤间也”。《国史大纲》著于抗战期间,在民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关头,钱穆先生发出悲怆的呼号,护持传统,至今读之仍撼人心魄。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经浩劫,知识人士创痛尤深,而精魂不死,火种犹存,实有赖于文化底蕴之深厚。今日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当然不是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时代,但如何继承传统、融化新知,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使华夏文明勿丧真元,生生不息,是知识界无数次辩论却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或主“文化守成”、或倡“全盘西化”、或言“中西互补”,纷争未已。钱念孙先生是学养广博,视野宏通的学者,所著《文学横向发展论》《朱光潜与中西文化》《重建文学空间》皆着重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关系,极具前瞻性、战略性眼光;同时又写出《中国文学史演义》《中国诗歌》等著作,表彰民族文化,可见立足终在乡邦,自有其矗立中流之品格。陈寅恪先生说:“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这也是我读钱先生著作最深切的感受。儒道两家之宇宙人生哲学,为吾民族思想、学术之主要根源,历史上已形成博大兼容的体系,今日仍在更新发展之中,并未因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而萎靡不振。钱先生治学善于取精用宏,开拓创新,固非儒道之旧学所限,区区此文,妄为比附而已。谬误之处,敬待钱先生及四方博雅之士批评教正。
  (《中国文学史演义》上下册,钱念孙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78.00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