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柔的嘹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奖,为了拿“五个一工程”奖,所以耗费了国家很多的资金,制造出来却大部分是垃圾。而很多很多的作品在它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宣传,但是由于它的创作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表达了人们的呼声,结果这些作品真正成为了“主旋律作品”。今天要讲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杰作。

  今天的题目——“当年海上惊雷雨”,有的同学问是不是我自己杜撰的,不是。“当年海上惊雷雨”是茅盾先生说的,是茅盾先生写给曹禺先生的贺诗里面的一句。七十年前,《雷雨》在中国上演的时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近来我每个礼拜在隔壁讲“金庸”,金庸的小说半个世纪以来久盛不衰,能够与金庸作品所产生的巨大轰动效应相媲美的作品并不多,其中就有曹禺的话剧。曹禺的话剧每一次上演,都会形成一个不小的热潮,所以不只是“当年海上惊雷雨”,在当今,也是惊心动魄的。

  讲话剧其实并不是我们大学中文系的擅长。话剧是综合艺术,应该在艺术门类的学校来讲,我们讲话剧有自己的局限。最大的局限就是: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经常看话剧,谁来讲一讲,你经常看话剧吗?或者有生以来看过十场以上话剧的请举手。看来寥寥无几,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落后的一个原因。我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是西方的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你到柏林去,到巴黎去,到伦敦去,看看他们每年看多少场演出,每年看多少场歌剧,多少场话剧,这是个巨大的差异。我们现在老跟人家比,说每年培养多少大学生,发了多少文凭,经济数据怎么样,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买了多少汽车,这些都是没有用的。一个国家的人民每年不看上几十场演出,包括音乐会、话剧、昆曲等等,那所有的数据就都是泡沫。就像当年的洋务运动一样,一场甲午战争把所有数据都打得灰飞烟灭。住着大厦、开着汽车,并不代表头脑里就有文化。我相信在座的一定还有这样的朋友,有生以来从来没有看过一场话剧,只在电视里看过。因为我知道:伟大的首都北京有多少演出场所供给大家?很少。我们海淀区拥有中国最高级的20万颗头颅,给我们看多少话剧?很少。在海淀文化节上,海淀领导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北大的学生愿意看演出,但是海淀没有提供这样的场所。我们看演出要跑到天桥剧场,跑到保利剧院,很远,晚上打车回来很不方便,所以很多老先生就不去。我看海淀变得越来越“土”,“海”字离得很远。记得原来朝阳区很“土”,但现在是越来越“洋”。我说海淀领导要把海淀建设成知识型的城区非常好,但是落实在哪里?修这么宽的中关村大街连停车场都没有,什么时候考虑过人,什么时候考虑过精神上的人,没有!我只是搞文化研究,别的事情我管不了,也不懂,但是从我的角度上,我建议个别领导人还是多看一点话剧吧。

  因为话剧这门艺术到中国虽然说已经很长时间,虽然在中国100多年了,但是如果比喻成一个树种,那么长得并不是很茂盛。虽然有几棵很不错的树木,但是做为森林来讲,这一片森林还是比较幼稚的。因为话剧它和电影、电视都不太一样,特别是当电影、电视出现之后,话剧本身“阳春白雪”的一面就更加突出。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看电视。比如说海淀剧院,海淀剧院有时候问他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演,他们就说我们这边演戏赚钱不多,如果播放电影赚钱就比较多。如果单是赚钱的理由也不对,因为赚钱的方法只能是门票吗?!如果你们上演很优秀的剧目的话,这些人来并不是光买一张门票进去,他要在海淀消费,要在海淀买书、喝咖啡、找朋友,没准还买房,赚钱都不会赚,只考虑可怜的门票收入。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2)




  话剧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特别是经过革命以后,很多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一直知名度不高。如果不是学中文系,你们还能说出曹禺之前还有哪个话剧家?以前的形态都是独幕剧,听起来好象也是一个剧,但是20年代的独幕剧的水平还不如现在各种晚会上的小品。如果各种晚会上的小品比较好,比如春节晚会的小品,拿到20年代那就是杰作。20年代的独幕剧,不管怎么说它们很重要,虽然拿到今天来看都是不及格的,都是很差的东西。实事求是地说,是很差的,不是因为我研究这个就要说好。但是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就是积累了艺术经验,经过很多次的失败。话剧这个东西和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一开始是格格不入的,中国人喜欢看有头有尾的故事,中国的戏曲人物,上场先介绍自己的身份。而话剧一开场,故事就已经开场了,再加上外国的背景,外国的语言方式,中国观众就更难以接受。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到了三十年代,中国话剧终于有了飞跃性的进步。这个进展如果寻找一个显著的标志的话,那就是出现了一位具有世界水平的话剧大师,就是曹禺先生。我们今天老说“与国际接轨”、“向一流迈进”,我们说的“建一流大学”,“树一流校风”等等,我们老有“一流”梦。话剧直到出现了曹禺,才可说达到了一流。当然曹禺背后还有“垫底”的,还有一大批人,田汉、夏衍、郭沫若等。20年代很多剧作家的水平也很高。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曹禺的生平。“曹禺”这个名字很好,凡是很好的作家名字,都要怀疑他是不是原名,很漂亮的一个名字。曹禺不是老曹家人,不是曹雪芹的后代。曹禺的名字原来是比较俗的,很像我刚买的一个热水器的名字。他叫“万家宝”,是一个很商业化的名字,很可能出一个牌子叫“万家宝”,像“万家乐”一样。我原来有一个学生叫“高姿”,我说你的名字很可能出现在广告里,结果真的出了这么一种化妆品。万家宝出生在天津。天津做为一个文化城市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很多人没有感觉到,其实天津是非常有文化品位的城市。天津人的文艺欣赏水平是非常高的,北京的演员必须得到天津群众的认可才能火,像马三立,还有很多京剧演员,在天津火了才会火。全国文艺界很多的人都是从天津出身或者是天津人,或者是在天津混出来的。曹禺的父亲是一个旧军官,后来地位比较高,做过民国大总统的秘书,他和上层的人物,军官、政府人员来往密切。但是很多军官其实都是文人,越是高级军官越是文人。他父亲能够写诗,做文,还能够写戏曲,是这样的一个文职军官。这个家庭对曹禺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接近文艺,他的母亲们每天都要看戏剧,使他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另外一方面也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独特的了解,别人不可能有的了解。曹禺从小就非常聪明,思想上、言语上非常有才华。有一次,黎元洪要决定一个小的战争打不打,他们举办一个活动:挂一个白布上面什么都没有,找童男童女,让他们说看到什么,相信童男童女看见什么就是什么。问万家宝,万家宝就说他看见大总统骑着大马非常威风,刚刚打了胜仗。黎元洪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金表。事后他父亲问,你真的看见了?他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就是挑他高兴的说。这就奠定了他“虚构”的本事,当场表演不露痕迹。后来在1922年,他12、13岁的时候,曹禺就进了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是中国非常有名的中学,出了很多的人才,特别是在戏剧方面出了很多的人才,包括周恩来。周恩来当年也是热衷于戏剧表演,而且擅长扮演女性角色。在这里,曹禺喜欢阅读外国的一些作品,特别是喜欢法国作品。曹禺也是在求学期间参加过很多戏剧演出。那个时候为什么都是男性来扮演女性角色?因为风气虽然开了,也有很多女学生要求两性平等、妇女解放,但是演戏在中国还是很忌讳,谁都不愿意演个性解放的女子,虽然心向往之。如果演的话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一个背叛家庭,背叛自己丈夫的女性,一般的女生不敢演,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由男性来担任。




当年海上惊雷雨:曹禺的《雷雨》(3)




  从小一直到上中学,曹禺的内心世界一直都是比较忧郁的。他虽然生在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家庭中,受到百般的宠爱,但是每天谈的都是国家大事,谈的都是很成人化的事情。他一个小孩子生活在一个空荡荡的深宅大院之内,其实没有知音,没有小朋友来往。所以你说到底是曹禺的童年好还是老舍的童年好,这很难说。跟捡破烂的小朋友在一起好,还是在大院里看京剧咿咿呀呀比较好,各有所得。一个小孩没有什么朋友,没有什么知音,但是早早听到很多大人的事情,这就促使他早熟了。早熟的结果就是他心里面经常有一种特别的情绪,他后来回忆说心里经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忧伤。在生活上特别无忧无虑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忧伤。你发现生活上不满足的人,每天忙着挣钱吃饭的人没有忧伤,他们只有快乐。从中关村往那边走,看卖光盘的人,他们挺快乐的,老问我要不要VCD,我想问他们一句:“你忧伤吗?”我发现忧伤的是我,无聊的也是我,他们很充实。曹禺这种人就很忧伤,他心里有一种遥远的空想,他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喜欢向远处想的习惯。“远处”或者是“远方”,这对于曹禺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像这种人,他不喜欢自己当下的生活,他很喜欢投入另外一种生活,用昆德拉的一句话说,就是“生活在别处”,可是他又不得不生活在这里,就像我们不得不生活在现在一样。其实很多人都想方设法既生活在这里,又生活在别处。其实我们有的时候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只是我们自己说不清楚。我们生活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