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州人想的和你不一样:温州人致富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副会长。

  2002年,李中坚还以惟一一位中国企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首届“欧中反倾销论坛”,并做了主题发言。2003年,李中坚被评为“感动浙江2003年度人物”和“温州民营经济十大年度人物”。

  “我是1991年进入打火机行业的。那个时候,温州的打火机厂商都做着改弦更张的准备,但我却认为这是入行的好机会。我拿出所有的家底,创办了东方打火机厂。”李中坚回忆道。

  2002年初,欧盟打火机生产商联合会提出反倾销诉讼。同年6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起中国打火机反倾销调查,将中国打火机业逼到了绝境。

  10月7日,李中坚代表15家打火机企业,在首届“欧中反倾销论坛”上进行演讲。他向欧洲人介绍了东方打火机厂和温州打火机市场怎样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发展壮大的情况。

  两天后,欧盟委员会通知东方打火机厂,其欧盟市场经济地位申请已经被批准了。

  尽管东方打火机的国际市场地位巩固了,但是打火机却迎来了微利时代。

  “品牌是我们应对微利时代的最好武器。品牌,品牌,有品才有牌,先把品质做好,才会有亮晶晶的牌子。所以我们在设备、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希望我们东方的品牌能够树立到全世界。但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困难,我们的品牌还没完全建立,但国外的订单又在那儿放着,我们还是要继续贴牌生产,这对自己品牌的建立是有影响的。”

  在生产打火机的过程中,李中坚一直都坚持高标准的原则,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回收等各个环节,李中坚都非常谨慎,一直保持他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因此,东方打火机的销售一直很顺利。

  温州好兄弟鞋业的创始人李传法创办鞋厂几年后,就积累了第一桶金,然后,他就开始把事业的重心转向欧洲,先后在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设立过销售公司。

  后来,李传法把埃及作为海外第一个根据地,采用跨国经营的方式。

  先在国内工厂生产半成品,并将半成品出口到埃及,这样就可以减少关税。然后,半成品在埃及兄弟鞋厂制造出成品鞋,最后再通过当地销售商在当地市场销售,产品很快就占领了市场。这种跨国经营的方式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避免了反倾销的麻烦,而且好兄弟鞋业的品牌顺利地进入到了埃及市场。

  “只有当好了孙子,才能做爷爷!”这句话出自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之口。

  在中国(温州)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峰会上,南存辉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正泰与美国GE成立合资公司后,GE的很多采购订单直接给了正泰,但对方标准很多、很严,要完全达到非常不易。有些经理向他诉苦,他对经理们说:“我们叫了好多年的国际化,现在国际化就在家门口,回避是回避不了的。你可以拒绝GE,但你能拒绝国际化吗?要做爷爷,你得先做孙子,你不愿做孙子只有死,死了再生还是孙子。”

  南存辉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让员工明白,做企业要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电气制造企业’。”正泰集团新闻发言人廖毅这样告诉记者,“围绕着这个目标,正泰将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调整达到优化,通过优化达到升级。”

  “一个没有国际市场的企业,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南存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泰集团20多年来能够取得稳定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正如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所总结的:公司不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塑造“百年老店”、创世界知名品牌为目标,锐意创新,减少企业出现失控,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

  温州人语录:

  一个没有国际市场的企业,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 

 

本书由“vince”免费制作;
更多精彩e书请光临:世界工厂网学堂中心
  
  


 
第80节:第六章 温州人和你不一样的品质(1)
 
  第六章 温州人和你不一样的品质

  1。天生不怕苦

  致富思维:

  穷人:创业太辛苦了,与其辛辛苦苦地拼命,不如安安逸逸地生活。

  温州人:不吃苦怎么可能成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有专家总结出了创业所必需的四个支点:技术、资金、经验以及人才。但是,作为草根商人的温州人在最初创业的时候却并没有拥有这些支点,他们拥有的只有自己的努力,敢于吃各种各样的苦,把自己当成创业的人才。

  谈到温州人的吃苦,在新华社记者朱幼棣的脑海里,有一件记忆犹新的事情。


  他说:“那是很多年的事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雪山脚下的一个小县,我遇到了可以算作半个老乡的温州鞋匠,他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颇齐全的补鞋用具,一头是镜子、牙膏等小百货。我试了试,沉甸甸的。他告诉我,开春以来,他就是挑着这副担子,踏着初融的积雪,一路追赶骑在马背上不停迁徒的哈萨克部落。牧民们穿着马靴是用牛皮缝制的,一沾地上的雪水,极易磨穿。因而这是挣钱的好时机。但两条腿的人要追上四条腿的马,行吗?挣钱吗?我问。这位老乡脱下鞋子、袜子,瞧着满脚的血泡,黯然地自语:我们是挣血汗钱、卖命钱。他已经快三年没回家了。他问我能不能回北京后帮他给家里捎封信,我答应了。第二天,我去看他,竟已人去床空。”

  温州人能吃苦,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他们能够“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别人不愿干的苦活,诸如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等等,温州人都抢着去干;别人不肯受的辛劳,诸如走南闯北、远走他乡,温州人都乐意去受。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不懂受苦就不懂做生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取财富,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长沙专业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感慨地说:“温州人会做生意,长沙人做不过温州人,最主要是温州人能吃苦。”

  很多人曾经这样热情地评价温州商人:“他们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

  还有这样的评价:“世界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和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

  2005年5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意大利罗马会见罗马华侨华人贸易总会会长李美星及40多位温州籍旅意华侨时说:“据我所知,今天到场的华侨华人企业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温州人。温州人能干。意大利人说,他们九个人中就有一家企业。我说,我们温州人一个人也能办一家企业。其实,温州人这种精神是一种创业精神。我知道出来的中国人都很艰辛,今天大家穿得整整齐齐,但当年出来时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到今天这一步相当不易。温州人能吃苦,而且吃苦不叫苦,这就是中国人力量所在。”

  山西太原华北服装城总经理苏德生是温州乐清人,15岁的时候,苏德生来到了山西,刚开始,他只是做木匠。后来,他发现在山西做服装很有市场,于是就做起了服装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苏德生的实力也越来越雄厚。

  1994年,他在原太原市安装公司的地盘上盖起了太原市最大的华北服装城。现在,华北服装城是太原最大的服装城,有1000多个经营户。

  当被问到怎么看待“山西的钱都让外地人赚走了”时,苏德生这样说:“在机会面前,应该说人人平等。像我们温州人,干得比较成功,并不是说我们就比别人聪明,关键是能吃苦。做买卖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像我,从摆地摊做起,到租柜台,从小县城做到省城。”

  他说:“在我们老家,一个人要是整天晒太阳,啥事也不做,是会被人瞧不起的。像我们一个老乡,在太原解放大厦前给人补鞋,补了7年鞋,赚了40多万。你说补鞋能要多少技术吗?”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曾经讲述过他在法国的一段见闻。

  “一次,出差到法国,几名法国学者告诉我,对于温州人,有一点尤其令他们佩服——那就是吃苦的精神。这些温州人来了,什么技术都没有,甚至连法语都不懂。就凭着那种勤劳、孜孜不倦地干活、赚钱,不断积累财富。攒够了‘第一桶金’他们就自己开店。他们都觉得自己要当老板,不甘心打工。就这样,他们竟然在法国能够成为百万元、千万元富翁。”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在他乡遇到温州商人的经历。他写道:“那是1937年的夏天,我从伦敦到柏林去和我的哥哥一起度假。一天,有人敲我们的门,打开一看是一位拎着提箱的中国人。异国遇乡人自然是大喜过望,可我们彼此的方言不同,话语不通,只见他极有礼貌地鞠个躬,然后打开手提箱,一看里面都是一些日用小百货,看来他是请我们买东西的。他走后,哥哥对我说:‘在柏林、巴黎等欧洲大陆的不少城市中,这样的生意人数以万计。他们大多来自温州、青田一带。起初他们背着青田石漂洋过海,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做石刻手艺。待到石头用完了,就转而做小买卖。这些人靠着挨家挨户地送货上门和彬彬有礼的优良服务态度,经商赚钱。’”

  离开自己的家乡,甚至离开自己的国家,跋山涉水,漂洋过海,都只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许多人都无法想像在外地的遭遇,语言不通,居无定所,遭遇白眼,沦为三等公民,这些痛苦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更加难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