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宣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这么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用了很轻松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条件,当时是有条件的,我把这个条件说一下,第一《关于清帝优待条件》,大意是:“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条皇帝的尊号不变,还照称,但限在宫内,有点像日本的天皇,就一直保持下来了。第二条是钱,每年给四百万两银子,供你们生活费。第三,你们住在故宫里头,将来再搬到颐和园住。第四,宫里头所有的宫女太监服务人员一律不动,但是不许再招太监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来的财产由民国政府保护,作为辛亥革命,一场革命来说这五条是比较优厚的。 
  宣统退位之后,旧清室那些势力不甘心,总在想法找机会来复辟,到民国六年,找到了一个机会,这个时候袁世凯死了,大总统是黎元洪,国务总理是段祺瑞,他们俩意见不一致发生争论,历史上叫做“府院之争”,黎元洪就召张勋到北京来,这个张勋他参加过中法战争,是个参将,后来就升到副将,他很长时间是跟着袁世凯,天津练兵的时候张勋就跟着,袁世凯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官,叫“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一直忠于清朝,他不剃辫子,不剪辫子,所以他被称作“辫帅”,他那个军队也留着辫子,所以叫辫子军,张勋到了北京之后,6月,因为这时候已经用公历了,6月30日晚张勋康有为等就进宫,见溥仪,张勋和溥仪有一段对话,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小,不堪当此大任。”张勋说:“当年康熙爷8岁登极做了一番事业。”溥仪就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就定了复辟。第二天,7月1日,就是公历1917年7月1日,溥仪就是宣统,在太和殿第二次举行登极大殿,很好,现在留下照片了,溥仪封了一系列的官爵,底下的新的所谓的朝臣也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个时候北京城里有的地方也挂起了龙旗,有的人又穿上长袍马褂,原来盘在头上的辫子现在也放下来了。消息传出,各地反对,外国驻北京的使馆也表态,反对,讨伐的军队就打到北京,张勋只有三千个辫子兵,不堪一击,兵败之后张勋就逃到外国的使馆去了,藏起来了。 
  我们的教科书,许多的专著,大量的论文都把这次事件叫做“张勋复辟”,我想值得商榷。“复辟”怎么讲?“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意思就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那要说“张勋复辟”就是恢复张勋君位或者地位,张勋你不是皇帝,你仅仅是个安徽督军,有何辟之可复呢?应该怎么说?我说应该叫“张勋兵变,宣统复辟”。或者叫做“张勋兵变,溥仪复辟”都可以。 
  宣统复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故清皇室没有想到,带来个什么后果呢?就是民国人士认为,溥仪不安分,在民国的范围里面,紫禁城里面还留了一条辫子,于是有些人就产生个想法,要把溥仪从紫禁城里面赶出去,把他复辟的辫子给剪断。 
  民国13年,1924年冯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军队改成国民军,他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他提出来,要把溥仪赶出皇宫,派了谁呢?派了北京警备的总司令陆钟麟,带着人就到故宫,通知溥仪限两个小时搬出皇宫,溥仪觉得太突然了,也来不及准备,就要求延长,溥仪就要跟醇亲王载沣商量,跟有关的皇族商量,这时候电话切断了,后来陆钟麟说可以延长二十分钟,再晚的话就打炮,内务府大臣绍英急急忙忙又跟溥仪商量,这个时候醇亲王也来了,溥仪就草草地在协议书签了字,坐了五辆汽车,从故宫就开出来,一直开到醇亲王府的北府,就是现在宋庆龄故居的地方,这就应了他登极的那句话,要回家,这不回家了嘛,快完了,三年就完了。第二年溥仪就到了天津,先住在张园,住静园,1931年就到了东北,1932年做了伪满洲国的执政,1934年做了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苏联军队到了东北,日本投降,溥仪作为战犯就到了前苏联,押在了伯力收容所,1950年,溥仪就回到国内,这时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溥仪就收管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溥仪受到特赦就回到北京,1964年溥仪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因为肾癌病故享年61岁,溥仪故去之后,爱新觉罗家族商量骨灰怎么办?商量的意见就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后来国内的文化环境有了改变,政协给溥仪开了追悼会,溥仪的骨灰就安放在八宝山的革命公墓。 
  溥仪这一生一共有五个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达斡尔族人。溥仪跟她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宣统皇帝了,是民国的国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绣,文绣和婉容同一天和溥仪结婚,这个时候溥仪也不是宣统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后来改姓谭名玉龄,后来跟溥仪离婚了。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长春和溥仪结婚,后来离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贤,李淑贤是1962年结婚的,后来故去了。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我们中华两千年帝制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两千三百一十二年,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共有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 
  最后有两点巧合我说一下,这清史很奇怪,第一个巧合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在抚顺,清朝的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战犯管理所就在抚顺,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了;还有一个巧合,清朝的第一个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努尔哈赤的妻子,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就说努尔哈赤要修堂子,挖这个地基挖出一个石碑,上头写了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我可以郑重地说,满文材料、汉文材料、朝鲜文材料没有这个记载,纯属于蔡东藩先生编的历史故事。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清朝第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最后一个皇后就是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那宣统他没有皇后,因为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已经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第一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从这个角度来说,蔡东藩的话也还有点意思,这也还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有人说这是天意,还是人意?我说就是历史的巧合,清朝十二个皇帝,最后一个皇帝就是宣统,今天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