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序——要把金针度与人
——从《中国名著精华全集》谈怎样读书
■你李敖读书读得最多,真是中国第一吗?
□最近香港报上说:“李敖很可能是五十岁以下的当代中国人之中,读书最多而又最有
文采的人。”前年童轩荪信上说:
“去年炎夏,居浩然自波士顿西来,在敝寓住了五天,这五天里上下古今谈了一番,他
却特别推崇你老兄,说是‘念书大多,我们不可及’。”……这些话,都非过誉,在读书方
面,我读书之多,的确可说中国人无出其右。
■当代中国人以外的中国人,就是所谓古代中国人,总有比你读书读得多的吧?
□古代中国人读书读得最多的无可考,唐朝诗人杜甫说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实古书字大,万卷书并没有多少。清朝陈梦雷说他“读书五十载”、“涉猎万余卷”,
由他编出的《古今图书集成》(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四册)看来,陈梦雷读书之多
,该在古人中考第一。陈梦雷是清朝进士,他的渊博,被皇家王爷看中,叫他编了全世界最
大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是根据中国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
的典籍编成的,前后用掉了四年半的时间(一七○一-一七○六)。全书共有一万卷、六汇
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一十七部,初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大册,一亿四千四百万字,分装五
百七十六函。这部大书,“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
;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删一二。”它的体大思精,确属空前。陈梦雷可说是苦命的人,三藩
之乱时,正赶上他回家探亲,被靖南王耿精忠胁迫造反,不干就杀他爸爸,他没办法,只好
合作,不料造反失败,又被他的好朋友李光地出卖——不肯证明他的清白;又被张冠李戴,
误会成“行贼伪命”的陈昉,所以罪上加罪,被发配到东北做奴隶。过了十六年后,赶上康
熙皇帝东巡,把他召回来,叫他陪皇帝的第三个儿子诚亲王读书,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他
“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终于编出了这部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康熙皇帝死后,苦命
的陈梦雷又开始苦命了。他所依靠的皇三子诚亲王失势,继位的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正
皇帝,自然对哥哥的亲信们大加整肃,陈梦雷则首当其冲,又被“发遣边外”,送到了东北
。这时陈梦雷已七十多岁了,他死在乾隆六年(一七四一),活了八十多岁。由以上杜甫和
陈梦雷都读万卷书的标准看,杜甫的读书成绩就不如陈梦雷,因为陈梦雷把他的读书成绩用
编了大书做为嘉惠别人的展示,可是杜甫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你编《中国名著精华全集》,是不是有上承陈梦雷这种心愿呢?
□还不止此。在十二世纪,一个伟大的中国有心人郑樵,在隐居山林、谢绝人事的专事
写作里,曾立下“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雄心大愿,但他五十九岁死去,没有完成。如今,
八百年过去了,这种雄心大愿,有赖干新时代的有心人和新时代的出版形态来完成了。新时
代的有心人要做“集”旧中国“天下之书为一书”的新尝试。它的形态所决定的方向,必然
是划时代的方向。
■这个方向的指标,就是《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吗?
□就是。它的完成,该归功于远流出版社的王荣文。王荣文是中国出版史上最有创造性
大手笔的小兄弟。五年前,他和我合作,出版《中国历史演义全集》,创造出中国出版史上
划时代的大轰动。四年以后,他写信给我,说:“香港那边,台湾这边,都整理了无数的国
学材料,但几乎还没有一个人为现代读者整理出一套可以读得下去、读得懂、包含各方面文
化精华的中国名著全集。”因此他相信:“如果能把中国的东西整理出一个定品”,该是一
件最值得做的事。这件事,就是出版《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王荣文把这一件最值得做的事
逼我来做,要我来“表现这几十年来海内外研究中国成绩的总和”,我相信他把人找对了。
我的确是主持这一工作的最佳人选。记得十九年前,我与徐复观对簿公堂,两人一边打官司
一边喝咖啡,谈得非常开心。徐复观心血来潮,说了一段真心话,他说:
“你李先生真是怪人,你念古书,念得比我们还多还好,你却主张全盘西化!如果你来
宣传中国文化,你宣传的成绩一定比我们都好!”徐复观说得没有错,我真是对中国文化最
有理解的人。最大的原因是我真的会看古书,会利用古书、活用古书,古书本是朽腐,除非
你能化朽腐为神奇,看古书对现代人没什么用处。不幸的是,据我所知,看古书的人,很少
不陷入泥淖的,一百个有九十九个,都变成摇头摆尾的老夫子,思想迂腐而泥古;愈来愈混
蛋(年轻时小混蛋,年老后老混蛋),因此我倒了胃民从不鼓励人看古书了。但是,如果有
好的选本,再有“读书得间”的训练,古书中毕竟还有一点披沙拣金的好处,可以给我们活
用,问题是谁来主持这一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呢?王荣文看出来非李敖不可,李敖也看出来
非李敖不可,于是,工作便这样敲定了:王荣文找对了人,李敖找对了书,徐复观的一个好
梦,居然在十九年后,在我无改全盘西化的大前提下,居然成真了。
“读书得间”的重要
■我们相信你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中提供了“好的选本”,但是,你所说“再有
‘读书得间’的训练”,又怎么提供呢?
古话说“鸳鸯绣取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你可不可以多说一点始未,把“金针”
“度”给大家呢?
□“读书得间”是在读书时能够读出书中的“窍”、领会出字里行间的学问来。英文中
toread between the lines,就正是此意。读书要有这种本领,读古书更要有这种本领。硬
读古书不行的。许多用功的人,终身“白首穷经”,可是因为方法不得当,结果只变成“有
脚书橱”。最后事倍功半还算是好的,因为他们经常徒劳无功。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结果
变成老学究,就是一个证明。所谓古书不能不讲求方法的硬读,因为古书中,有许多只是书
生理想,并非社会现象,书生在那儿托古改制,你在这边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又有的古
书中,只是道德法律,也非社会事实,古代的社会事实既有距离,现代的你却盲目相信,你
又上当了。所以读古书,首先要“辨伪”,辨伪以后,就要区分出来什么书是书生理想、什
么书是道德法律、什么书是社会事实。把这些分辨开,再融会贯通、互相印证,才算。‘读
书得问”。“读书得间”以后,从而著述,才算“为往圣继绝学”。否则的话,只是堆砌材
料、暴殄文字而已。
■“读书得间”是不是就是要把书读活,把死书读活?这种读活,多读书是否会有帮助?
□不一定。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多的却也不少,但是愈读愈混蛋的,却愈来愈多,这都
是因为读死书的缘故。很多人的基础,根本是“呆子”,后来念几十年的书,变成了“书呆
子”,辛苦半生,如此而已。我从前有位老师叫姚从吾,是辽金元史专家,非常用功,最后
死在书桌上。但是他太笨了,他看书,就好像一只狗熊进到玉米园里,折一根玉米夹在腋窝
下,左摘右丢,弄了一夜,出园时还只是腋窝下那一根。——他们看过的东西随时扔掉了!
所以读书无法使他们头脑变好,反倒变坏。
■这样说来,这种人似乎选错了行?
□选错了行。
■可是他们也有著作呢,怎么办?
□《隋唐嘉话》里有这样一段:“梁常侍徐陵之于齐,时魏收文学,北朝之秀。收录其
文集以遗陵,今传之江左。陵遂济江而沉之。从者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为了避
免这种人“堆砌材料、暴殄文字”,他们的著作,实在该适度予以水葬才好!
一般读书情况
■古今中国人中,一般读书情况是怎样的?
□大致可分两派:一派是老学究村夫子派。他们白首穷经,一辈子读了一些古书,可是
他们的方法训练太差了,又无法接触到现代新学问,所以用新知治旧学的一套,他们一窍不
通。他们虽然一辈子嗜读古书、勤读古书,但可笑的是,他们却读不懂古书,无法分析古书
,也无法综合出结论和真相。另一派是疑古派。他们是新一代的学者,不但博览群书,并且
会“读书得间”,处处发现古书可疑、古事可疑。他们的典范作品是编辑“古史辨”和“辨
伪丛刊”等,对古书的解释,他们的功劳很大,成绩也颇可观。但是疑古派也难免有着两大
缺点:第一是疑古过度,往往犯了以书就我的毛病,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却往往不足;
第二是不太能用现代新学问(如天文学、原始社会学)做钥匙,侧面印证古书可信的部分,
以致犯了全面抹杀古书的毛病。他们常说这本古书是假造的、那个古人无其人等等,其实不
然。
■请举一个例。
□以《周礼》(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二十三册)为例:《周礼》原称《周官》
,是汉朝刘歆改名《周礼》的。传说是周公创立的理想政制,所谓“周公致太平之迹也”。
因为它是中国政制书中最细密的一本,所以被视为珍宝。《周礼》将官职分为天官(中央政
府)、地官(地方行政)、春官(神职)、夏官(军事)、秋官(司法)、冬官(器物制
作)六类。列举每个官职的名称、职制、人数和职务内容。从这些官的背景上看,它显然是
后代的政治理想,寄托在理想化了的周朝身上而发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