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民间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请帖“请吃半鲁”,宰相用上面“半个鲁”请蒲松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而蒲松龄却依旧“着污泥而不染”,巧用下面“半个鲁”劝诫老朋友应“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让宰相领悟了做官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难了。像蒲松龄这样刚正不阿的人值得我们钦佩。
  能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高贵与正直,即使没有万贯家财,我们也是富有的人,因为我们的内心坦然而丰富,平静而快乐。我们可以安心地入睡,可以快乐地生活,不用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正直,我们赢得了尊敬,赢得了信任,也便赢得了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充实。
  一文钱与乌纱帽
  一文钱与乌纱帽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城里延寿寺街上廉记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购买了一本《吕氏春秋》正在付书款,有一枚铜钱掉地滚到这个青年的脚边,青年斜睨眼睛扫了一下周围,就挪动右脚,把铜钱踏在脚底。不一会儿,那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这个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脚底下的这枚铜钱。
  凑巧,这个青年踏钱、拾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坐在凳上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青年看了很久,然后站起身来走到青年面前,同青年攀谈起来。老翁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父亲到了北京,在国子监读书已经多年了。今天偶尔走过延寿寺街,见廉记书铺的书价比别的书店低廉,就进来看看。老翁冷冷地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后来,范晓杰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téng)录馆工作。不久,他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去任县尉官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谒见上司。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过一天再去,又得不到接见。这样一连过了十天。
  第十一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谒见,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的名字已被写进弹劾(hé)的奏章,你已经被革职了。”
  “大人为何弹劾我?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迫不及待地问。
  “贪钱。”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自忖: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有贪污的赃证?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于是急忙请求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
  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
  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廉记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就是正在私巡察访的巡抚大人汤斌。
  在这个故事中,“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巡抚大人的这一段话可谓一针见血,使范晓杰哑口无言。
  汉朝的高祖皇帝刘邦曾告诫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是对于好事,不要因为它太小而不屑于去做;对于坏事,也不要因为它小就认为无所谓而去做。
  事情总是循序渐进的,没有一个杀人犯生来就那么肆无忌惮,他们总是从小的坏事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而像我们所熟悉的雷锋,他之所以有如此高尚的情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他自己所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天天做好事。
  所以,要想使自己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我们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松。
  可能有人说,我是要做大事的,我有最远大的志向,这些琐碎的细节我才不在乎呢!其实“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一个走向成功的人,都有自己走向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认真谨慎,博学机智,抑或其他。可无论哪一点,都与他们从小到大的努力与积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博学是要长期积累的,品德也是要长期培养的……

7
更新时间2009…11…9 10:48:03  字数:7312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是福建宁化县人。他从小喜欢画画,并拜同郡一位名画家上官周做老师,恭恭敬敬地跟着他学。没过多久,他就把老师的全套技巧学到了手。
  有一回,外地有几个画师慕名来看画。家人捧出几轴人物画让客人观摩。客人展开一看,齐声说道:“这不是上官周先生的作品吗?我们要看黄慎的画。”家人连忙说:“这就是黄慎的画,不是上官周先生的作品。”他见客人不相信,又到里面翻出几轴画,说:“这才是上官周先生的画呢。”客人们把俩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来比较去,只觉风骨相似,实在分辨不出哪个是上官周画的、哪个是黄慎画的,不禁啧啧惊叹。看完画,有个画师说:“黄慎聪明灵巧,真是把老师的看家本领模仿到手了!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别人的东西总是别人的,模仿得再逼真也不算是自家的东西。你把黄慎的画拿出去,人家看了,都会说这是上官周的作品,谁会说是他黄慎画的呢?”
  这话被黄慎听到了,黄慎一想:对呀!自己的画,除了老师的东西外,哪一点算是自己的东西呢?怀素的字,上官周的画,都有他们自己的筋骨,可我黄慎的画,自己的筋骨又在哪里呢?若不能闯出自己的路来,岂不是永远只能落在别人后面,跟着嚼别人嚼过的馍?
  可是,要怎样才能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呢?黄慎日夜在探索这个难题。他废寝忘食,一会儿呆呆地想,一会儿推敲老师的画,一会儿又持笔在纸上乱涂乱抹。
  有一天,黄慎在街上边走边想,忽然灵感来了。他急忙跑到附近一家店铺里,向店老板借来笔墨纸砚,在柜台上作起画来。周围过路人都不约而同地围拢来,看着他画画。黄慎毫不理睬他们,只顾自己握笔作画。只见他在白纸上三涂两抹,眨眼工夫,就把画画好了。他把笔放下,拍着柜台喊道:“我成功啦!”
  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感到莫名其妙,他们一个个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看着那画纸,上面点点划划,弯弯曲曲,寥寥几笔,像草书又不像草书,像画又不像画,谁也看不懂它上面画的是什么东西。黄慎高兴地把画贴在柜台里边的墙壁上。说来奇怪,刚才看上去还是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下隔着柜台往里一看,画面上竟清晰地出现了一个纤夫,向前倾斜着身子,拉着纤绳,头上大汗淋漓,身上瘦骨嶙峋,脚下步履艰难。大家看着看着,越看越感到惊讶,都说:“怪人画怪画,近看莫名其妙,远看明明白白,这真是又怪又好!”
  上官周见黄慎学业猛进,画风自成一体,十分高兴,逢人便夸奖说:“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果然不假,黄慎已超过我了。”
  黄慎成了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后,他的这种画法被人誉为“狂草笔法”。
  《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名叫《劝学》,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不应当停止和废弃的。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
  后来,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广义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早在求学时代,就攻读了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经典力学的精华。他非常敬重牛顿,但从不迷信前人。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终于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错误。不错,正如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他出于蓝;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科学家,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佛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他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也注意摒弃老师错误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时间,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业师佛罗基奥。一次,佛罗基奥被邀请为一个教堂画壁画,他画完了基督和两个天使,让达。芬奇画第三个天使。达。芬奇从容不迫地拿起画笔,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雍容典雅、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飘然降落在教堂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