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6-广瘟疫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疫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待结至中、下二焦始下,则有下之不通而死者;伤寒一下即已,仲景承气诸方多不过三 
剂;时疫用下药至少三剂,多则有一、二十剂者。 
时疫下法有六∶结邪在胸上,贝母下之,贝母本非下药,用至两许即解;结邪在胸及心下,小陷胸下之;结邪 
在胸胁连心下,大柴胡汤下之;结邪在脐上,小承气汤下之;结邪在当脐及脐下,调胃承气汤下之;痞满燥实,三 
焦俱结,大承气汤下之。此外又有本质素虚,或老人,久病,或屡汗、屡下后,下证虽具而不任峻攻者,则麻仁 
丸、蜜煎导法、猪胆导法为妙。 
下法之轻、重、缓、急,总以见证为主,详列于后。 
急下证∶舌干,舌卷,舌短,舌生芒刺,舌黑,齿 
燥,鼻如烟煤,胸腹满痛,狂,昏沉,发热汗多,身冷,呃逆。 
当下证∶舌黄,谵语,善忘,多言,协热利,头胀痛,烦,躁。 
缓下证∶舌淡黄苔,微渴,大便闭,小便黄赤,潮热,齿燥。 
以上诸证,缓下者不下,则必渐重而为当下证。当下者缓下,则必加重而为急下证。急下者失下,则虽下之多 
不通,而致结热自下逆上,胀满直至心下,又逆上通过膈膜,有至胸满如石,咽喉锯响,目直视反白,或睛盲、瞳 
散,耳聋,九窍不通,虽有神丹,莫之能救矣。外更有蓄血、蓄水诸下法,前已散见诸条,兹再详列,以便翻阅。 
蓄水证∶小便不利,大便微利。 
蓄血证∶小便自利,大便黑。他若蓄水,蓄血在胸胁,不当下者,此不赘。 

卷之四
清法
属性:时疫为热证,未有不当清者也。其在表宜汗,使热从汗泄,汗法亦清法也;在里宜下,使热从下泄,下法亦清 
法也。若在表已得汗而热不退,在里已下而热不解,或本来有热无结,则惟以寒凉直折以清其热而已,故清法可济 
汗、下之不逮,三者之用,可合而亦可分。时疫当清者十之六、七,则清法不可不细讲也。 
凡清热之要,在视热邪之浅、深。热之浅者在营卫,以石膏、黄芩为主,柴胡、葛根为辅;热之深者在胸膈, 
花粉、知母、蒌仁、栀子、豆豉为主。热在肠胃者,当用下法,不用清法,或下而兼清亦可。热入心包者,黄连、 
犀角、羚羊角为主。热直入心脏,则难救矣,用牛黄犹可 
十中救一,须用至钱许,少则无济,非若小儿惊风诸方,每用分许即可有效。 
当清诸证,详列于下∶ 
热在营卫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头 
面项红肿,周身红肿,斑疹,鼻孔干,唇燥,烦躁,遗尿,舌苔白。 
热在胸膈证∶身热反减,渴,呕,咳,咽干,谵语,多言,胸前红肿,舌苔浓白。 
热在肠胃证∶便血,便脓血。余悉见下证条中。 
热在心包及心证∶狂,昏沉,多睡,舌黑。 

卷之四
和法
属性: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所谓寒热并用者,因时疫之热夹有 
他邪之寒,故用此法以和之也。凡方中有黄连与生姜同用,黄芩与半夏同用,石膏与苍术同用,知母与草果同用 
者皆是。所谓补泻合用者,因时疫之邪气实,人之正气虚,故用此法以和之。凡方中有参、 、归、芍与硝、 
黄、枳、朴同用者是。所谓表里双解者,因疫邪既有表证,复有里证,故用此法以和之。凡方中有麻、葛、羌、 
防、柴、前与硝、黄、栀、芩、苓、泽、枳、朴合用者是。所谓平其亢厉者,因时疫之大势已去,而余邪未解, 
故用此法以和之,或用下法而小其剂料,缓其时日;或用清法而变其汤剂,易为丸散者皆是。凡此和法,虽名为 
和,实寓有汗、下、清、补之意,疫邪尤有宜和者。 
凡热不清,用清凉药不效,即当察其热之所附丽。盖无所附丽之热,为虚而无形之气。如盛夏炎蒸,遇风雨即 
解,故人身之热,气清即退。有所附丽之热,为实而有物。如洪炉柴炭,虽沃以水,尤有沸腾之忧,必撤去柴炭 
而热始退。凡热之所附丽,非痰即滞,非滞即血,径清其热,不去其物,未能有效。必视其附丽何物,于清热诸方 
加入何药,效始能捷。此和法之精微神变者也。 
宜和之证,详列于下∶寒热往来,盗汗,口苦,咽干,头眩,舌强,渴,胸胁满,耳聋,小便黄,呕吐下利 
而心下痛,口干舌强而恶寒,大小便闭而寒热,痞满而悸,二便自利而舌苔,形体瘦损而舌苔。凡此表、里、虚、 
实、寒、热相兼者不可枚举,引此数端,可以类推,其有似和而实非和证者,详后辨似条。 

卷之四
补法
属性:时疫本不当补,而有屡经汗、下、清解不退者,必待补而愈。此为病药所伤,当消息其所伤在阴、在阳,以施 
补阴、补阳之法。疫邪为热证,伤阴者多,然亦有用药太过而伤阳者,则补阴、补阳又当酌其轻重,不可偏废。凡 
屡经汗、下、清、和而烦热加甚者,当补阴以济阳。所谓 
寒之不寒,责其无水者是,六味、四物、生脉、养荣诸方酌用。屡经汗、下、清、和,热退而昏倦痞利不止者,当 
补阳。所谓养正以却邪者是,四君、异功、生脉、六君、理中、建中、附子等方酌用,诸证详后。 
当补阴证∶舌干无苔,舌黑无苔,耳聋,目直视,目不明,服清凉药渴不止,服清凉药烦热加甚,服攻下药舌 
苔愈长,服攻下药舌苔芒刺燥裂愈甚,服清凉药身热愈甚,身体枯瘦,用利水药小便愈不通,腰膝萎软,周身骨 
节痛不可移动,多睡。 
当补阳证∶多冷汗,汗出身冷经日不回,小便清而 
多,大便利清谷,呕吐用清热开导药愈甚,自利用清下药愈甚,痞满。 
外此,更有四损、四不足、三复证当补,详见后。 

卷之四
四损
属性:大劳、大欲、大病、久病后为四损。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复受疫邪,正虚则邪入愈深,邪深则传化难出,汗、 
下伤正而正脱,补助郁邪而邪锢,多不可治。然补泻兼施,间有愈者。有补泻合用之法,有先补后泻之法,有 
先泻后补之法。凡人参败毒散、人参白虎汤、黄龙汤、竹叶石膏汤,皆补泻合用之法也。先用补剂,后施汗、下, 
先补后泻之法也。先用汗、下,后施补剂,先泻后补之法也。当询病之来路,斟酌施治,尤当审现下之证。若纯见 
实证,亦不可以疑似之见误人。大凡周身俱见大实、大热之证,而一、二处微见虚象,则吃紧照顾其虚;周身俱见 
虚象,而一、二处独见实证,则吃紧斡旋其实。此治病之权衡也。若夫汗之而表证愈增,如头痛、身痛更甚之类; 
清、下而里证愈增,如烦渴、痞满更甚之类,则大虚有盛候也,急宜补之毋疑。既辨其证,尤当细辨其脉。凡遇脉 
之浮候盛大者,须谨察其沉候有无力处;六部脉皆盛者,须谨察其一部有独无力处。果得其一部一候之真无力,便 
可略其诸部诸候之假有余,从而施治,有独见若神之妙。夫既询得其来路之大概,又察得其轻重之确凭,再加之脉 
理精详,则烛照无遗矣。其损证之状甚多,当参后四不足条看。 

卷之四
四不足
属性:四损由人事,四不足由天禀;四损在临时,四不足在平素。然四不足亦有由四损而来者,不可以四损之外,便无 
不足。四不足者,气、血、阴、阳也。气不足者,少气不足以息,语言难出也,感邪虽重,反不成胀满,痞塞,凡 
遇此证,纵宜宣伐,必以养气为主。血不足者,面色萎黄,唇口刮白也,感邪虽重,面目反无阳色,纵宜攻利, 
必以养血为主。阳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肌体恶寒,恒多泄泻,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气,受邪虽重,反无发 
热、苔刺、燥渴,凡遇此等证,纵欲攻利清热,必先之以温补,待其虚回,实证全见,然后以治实之法治之。阴不 
足者,自然五液枯干,肌肤甲错,感邪虽重,应汗无汗,应厥不厥,遇此等证,纵宜攻利,必先之以养阴,待其气 
化津回,邪多不治自退。设有未退,酌用清利,攻利若 
早,其病益甚。 
以上四不足,合前条四损,总不可正治其邪。必以养正为要,先服养正药,待其实证悉见,方可攻邪。若服攻 
邪药,虚证复见,仍当调补其虚,养正以和邪,去邪以安正,互相加减,迭为进退,直待邪尽去而正不伤,方为善治。 

卷之四
三复
属性:三复者,劳复、食复、自复也。劳复者,大病后因劳碌而复也。不必大费气力,即梳洗、沐浴亦能致复。复则 
复热,诸证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轻者静养自愈;重者必大补,以调其营卫,和其脏腑,待其表里融和方愈。误 
用攻下、清凉,必致不救,安神养血汤主之。若因饮食过多而复者,舌苔必复黄,轻者损谷自愈,重则消导始愈。 
若无故自复者,乃伏邪未尽也,当问从前所见何证,服何药而解,今仍用前药,以涤其余邪则愈。时疫复证有复至 
再三者,屡复之后,必兼四损、四不足证,宜参前条加减进退之法治之。 

卷之四
辨似
属性:凡病皆以虚、实、寒、热四字为大纲,时疫何独不然,但虚、实、寒、热之真者易辨,似者难辨。前所列 
时疫表、里诸证,皆实邪、热邪,而实热中亦有虚寒。四损、四不足皆虚邪、寒邪,而虚寒中亦有实热,余于逐条 
下已细辨之矣。然有实证似虚,虚证似实,热证似寒,寒 
证似热,尤不可不细辨,故复通论而详述之。 
所谓实证似虚者,即以表证论之∶头痛、发热,邪在表也,其脉当浮,证当无汗而反自汗,脉无力,用发表药 
而身反疼痛,则似虚矣。故人惑于多自汗,而误用桂枝汤者有之;惑于脉无力,而引仲景太阳篇∶发热恶寒,脉微 
弱,为无阳,而误用建中汤者有之;惑于身疼痛,而引仲景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温其里,误用四逆汤者有之。不 
知此等证在时疫中,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