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真是好名字啊,仅仅凭借这个名字,二立社就足够扬名了。”
杨潮也不由赞叹。
“是你给起的吗?”
顾湄问道。
李香君认真看着。
看到杨潮摇头,李香君还不由有些失望。
顾湄却一副狐疑神态。
杨潮倒不是客气,因为这名字真不是他想的,而是四公子商量出来的。
不得不说在搞名头这方面,四公子的水平是很高的,比他们的文采还高。
这些人天生有一种名流的嗅觉,对名声这种东西非常敏锐。
“二位姑娘也太高看在下了。四公子的事情,在下可做不了主。”
杨潮时常来媚香楼坐坐,跟几个姑娘通通声气。
今天突然传出了四公子结社的事情,两个姑娘第一时间就猜到杨潮身上,虽然杨潮不承认,但是她们坚持她们的猜测
这段时间杨潮一直让她们帮着捧四公子,这次四公子弄出这么大动静,声势更胜从前,两人都猜测是杨潮给他们出谋划策,因为她们怎么看,都能看到一种杨潮当初做会,和开金钗楼的的味道。
这种张扬的方式,不是明朝读书人的行为方式,此前他们就只在杨潮身上频繁的看到过。
明朝读书人内敛,就算是集会,也一般显得低调和文雅,哪怕当初张溥结复社,也打着以文会友,复兴古学的名义。
而这次四公子直接打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旗,仅此一点就比张溥张扬了无数倍,也更吸引人,更震撼人心。
因此两人才怀疑到杨潮身上。
只是杨潮一口咬定,自己根本不认识四公子。
“杨公子不妨说说,接下来四公子会怎么做?”
顾湄问道。
杨潮笑道:“新社新气象,自然是要烧几把火了。为生民立命都喊出来了,不找锦衣卫要要人,不给官府提提要求,那还算什么立命!”
李香君也很认同顾湄的说法,因为她们确实已经听到,今天四公子又带人闹事去了。
至于四公子为什么闹事,她们还没收到消息,只要杨潮的说法得到确认,那整件事都是杨潮弄出来的无疑了。
结果很快就有人传来消息,说是四公子带人要锦衣卫交出田畹。
果然是要人。
又过了会,又有消息传来,说是四公子公开给朝廷上书条陈,并托六部转交皇帝,谏言皇帝要:兴利除弊,惩治贪官,免税赈灾,剿贼安民。
顾湄哼道:“还说你不是你出的主意。”
顾湄完全确认了这是杨潮的主意,因为完全按照杨潮说的来了。
杨潮继续否认:“在下完全是猜的,如果是在下,大概也会这么做。说些空话,又不掉一块肉,还能平白赢得清名,何乐不为。”
李香君疑道:“杨公子说四公子在说空话?”
杨潮笑道:“还不空吗?兴利除弊,什么是利弊?惩治贪官,为官必贪,如何惩治?免税赈灾,如果朝廷有钱的话,就不会激起民变了。剿贼安民,同样钱从何来?”
李香君知道杨潮说的有理,但是这些确实都是目前的弊政,当然要改变了。
“如果不这么做,该怎么做呢?”
李香君想不明白,朝廷除了兴利除弊,惩治贪官,免税赈灾,剿贼安民外,还能做什么。
对啊,该怎么做呢。(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节新兵
这个问题,杨潮无数次想过,最终却感到绝望。
杨潮不由长叹:“什么都做不了啊。也不该做什么,维稳才最重要。”
崇祯继位,本来就是一副烂摊子,崇祯又太着急了,当了十几年皇帝,换了五十多个内阁辅臣,其中首辅就十几个,平均下来一任首辅不到一年,只有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个长久,可是这两人在后世都被评为奸臣,因为他们能当首辅,不是因为能做事,而是因为善于蒙蔽皇帝。
崇祯皇帝还喜欢杀人,派文官领兵就不说了,胜利了固然好,失败了就杀人,杀掉的带兵文臣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这些人本来就没有带兵经验,失败也是他们的资本,好歹能积累经验,杀掉后还得派一个新的去继续积累经验,完全是拿国本在浪费。
总共杀了两个首辅,十一个巡抚,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还不算惧怕畏罪自杀的,这样的朝堂怎么看都不像稳定的。
朝堂都不稳,天下能稳就怪了。
如果换了杨潮,肯定不会杀文臣。
在杨潮看来,崇祯皇帝杀文臣,泄私愤的要可能大于严国法。
要说打了败仗,最有责任的,是那些带兵的将军,可是将军们手握重兵,尤其是明末军队严重私人化,最有战斗力的往往都是将领的家丁私兵,普通兵士一般只是炮灰。
因此皇帝不敢杀武将。
但是他敢杀文臣,所就杀了,这不是泄私愤是什么。
明朝积重难返了,但是任何时候,都有最正确的选择,显然崇祯皇帝没做出正确的选择来。
在错误的时候。做了错误的事情。
要是换一个人当皇帝,能够怀柔,保持一个稳定的指挥机构。先将民乱平息下去,然后在谈改革。
虽然崇祯皇帝接手的摊子很烂。但是大明朝这么大,科举选拔制度一直都很完善,人才还是层出不穷的。
比如熊廷弼,此人就有能力,只是性格太不让人喜欢,史书评价,如果有此人在,辽东不会丢。但此人被皇帝杀了。
还有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人都是精通军略文武双全之人。
可惜洪承畴战败投降了,卢象升死于内斗,孙传庭也差点被皇帝杀了,实在没办法了才从牢里把他拎出来,临时受命的孙传庭后来死于战场。
除了这些人,死于战场的文官成百上千,许多还是很有气节的。
局面不好,手里有人却没用好,这才是崇祯皇帝最后只能吊死自杀的原因。
杨潮的感慨,让李香君和顾湄都不说话了。天下的大局,她们多少知道一些,但是让她们弹琴唱曲可以。让她们评价国事,就没有那个眼光了,她们也感到一阵阵无奈,只能被动的期待天下出一个英雄,能够一扫颓势,中兴大明。
当然两人也只是感叹国事多艰,却根本不相信大明朝会亡国。
这种心理很难理解,也很好理解,明朝灭亡前从百姓到皇帝给人的那种淡定。让人疑惑。
大概跟大明朝遭遇过不止一次这种情况有关吧,当年瓦剌大军包围京师数月。被俘了一个皇帝,大明朝也没有灭亡。
因此大家都不怀疑大明朝会度过这次危机。重新成为鼎盛的天朝上邦。
杨潮自然知道大明朝大劫将至了,也许相信的人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自己一个人有紧迫感,灭国的紧迫感。
下午杨潮就回到军营。
“大人回来了!”
胡全喊了一声,突然呼啦啦一声,一大群穿着各色衣服,看起来稍显瘦弱的青壮跪倒了一大片。
杨潮随即让大家都起来。
这些人都是胡全招回来的新兵,此前三三两两坐在地上,听着胡全给他们讲军营的规矩。
前几天招兵文书下来,杨潮就打算把兵额招满,这两天准备了下,就让胡全等人去招兵。
“招够了?”
杨潮看了看,大概有一百多人。
胡全点头道:“招够了。”
今天早上胡全才出去,下午回来就带回来一百五十个兵,这效率可不低。
杨潮道:“没有遇到困难吧。”
胡全笑道:“没有。到哪里都跟大爷似的供着,生怕不招他们的兵。”
又跟胡全了解了一下情况,杨潮这才明白过来,杨潮这次让胡全在长江边的水军卫招兵,但是没让他去上次自己招兵的那三个百户所,而是在其他的百户所、千户所招兵,杨潮不想自己军中出现大量的小团体。
结果虽然没在那些军所中招过兵,可是杨潮名气竟然都传了过去,不是因为杨潮是南京的名流,不是因为杨潮在十里秦淮名气很大,那些穷军户们哪里会管什么秦淮河,哪里会管你风流不风流呢,他们之所以听过杨潮的名字,是因为杨潮的兵总能领导军饷。
杨潮几个月前招的一百个兵,都是水军右卫的军户,自从他们走入军营,从没有被克扣过军饷,每个月都按时发放两钱银子,这些兵吃穿住都在军营中,因此有钱也无处花,就全都转交回家了。
水军卫所在长江两岸住了两百多年,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个村子、镇子,但是互相之间的联系紧密,以亲戚、朋友的关系,编制成了一张网络,通过军营中的士兵,和他们的家属,给杨潮当兵能拿到足够军饷的消息早就传遍了。
这么好的待遇,自然是让人眼红。
此前还发生过水军卫所的军户,托杨潮的士兵向杨潮说情,希望杨潮能招哪个亲戚进军营,被杨潮拒绝了几次后,就再也没有人求情了,怕得罪了杨潮,把他们都赶走。他们可是听过,杨潮曾经赶走了几十个孝陵卫的兵的。
许多卫所都巴不得加入杨潮的左司呢,因此胡全这次才那么容易招到了那么都兵。
只是看着胡全招来的兵一个个面黄肌瘦。看来又得很长一段时间的修养,身体才能够恢复过来。
胡全早早回来了。可是另外一队却还没有回来,这次杨潮有三百五十个兵额,让胡全去招一百五十个,另外吕末和赵康一组,招两百个兵额。
胡全回来了,吕末和赵康却还没有回来。
一直等到了太阳西沉,才看到两人带着一大队青壮,吆喝着走回军营中来。
显然吕末和赵康的效率比胡全差了很多。
但是看到两人招的兵后。杨潮就改变了想法,因为这两人招的兵,一个个都更有精神,更强壮。
“大人,标下幸不辱命!”
赵康非常积极的报告道。
本来杨潮是没打算让赵康去的,这段时间一直冷着这个表弟,让赵康产生了一种危机感,眼看年底就要到了,他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论练兵他的兵一直是中流。论功劳,王璞已经斩杀了九个江匪,而他运气不好。连江匪的影子都没见过,论读书识字,他也大字不识几个。
杨潮早就说过,年底会升几个旗总,现在看来,王璞肯定能占一个,许多男也许也能占去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