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就有一条条船驶回来,停靠在市桥旁的码头边,把那些死的、活的、半死不活的鞑子往码头上一扔,然后看着书记官黄凤府给他们的名字下记上一个数字,接着就跳上船,骂骂咧咧催促手下划船出击了。
西边抓鞑子热火朝天,在三百条船面前,大有不够抓之势,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直到东边的虏兵营也在大水中坍塌后才得以结束,因为海州抓鞑子事业终于开辟了第二战线。很是缓解了一番竞争压力。
不过有一个坏消息就是,杨潮真赔钱了。
这群从山东来的虏兵还真是穷啊。按照眼下的行情,平均下来,杨潮发现,自己在一个人身上竟然只能搜出二十三四两银子。
这不科学,上次海州城外打死博洛手下那三百来人,就搜刮到了二十多万两呢,还有一些无法估值的珍珠财宝。
只能解释,山东的虏兵,没有在海州附近的虏兵会抢,同时证明海州确实比山东富庶。
其实杨潮没想到的是,在海州劫掠的那些零散虏兵,本来就在山东劫掠过了,在海州属于外快,因此比山东来的虏兵更有钱就说得过去了。
“坏了!”
在海州城上看热闹看的正爽的宋濂突然大叫一声,飞奔下了海州城,急切的找到了石桥边算账的杨潮。
“杨大人,杨大人!”
看到匆匆而来的宋濂,杨潮不由叹道:“宋大人何事惊慌?待本官算清楚这笔账再说,可是赔大发了啊。”
宋濂摆摆手:“哎!切莫算账了啊,快快泄洪吧!”
杨潮一愣,对啊,自己竟然将这件事给忘记了,可是那些闸兵都去淮安了啊。
杨潮叹道:“临洪口闸兵去淮安了!”
宋濂沉思了一下:“海州兼管临洪口,我知道海州城有几个小吏懂水利!”
杨潮又摇了摇头:“可是没船!”
杨潮很无奈,小船现在都在忙着抓鞑子呢,现在谁抢他们的船,杨潮都不敢保证这些红着眼抢钱的家伙会不会拿着枪捅谁一样。
宋濂跳跳脚,带着几个衙役,去海州城找船工去了。
不过杨潮还真的觉得,该把泄洪一事放在日程上了,脚下已经有积水了,海州城中低洼的地方,已经浸水一尺多,估计很快整个海州城都能行船了。
除了泄洪,还得想办法堵塞蔷薇河缺口,就希望雨早点过去,然后才更容易一些。
心里刚刚升起这个想法,杨潮不由抬了抬头,他不由发现,雨还真的小了,天上露出一块白云,只有小小的雨丝在拍打,恐怕真要放晴了。
杨潮不由感叹人顺的时候什么都顺,要是虏兵能多坚持一天,他们就会是另一种结局,可惜他们不敢在山神发怒的朐山山多待几天,就给了杨潮水淹海州的机会。
宋濂死活找不到要找的人,因为他们家空无一人,水利小吏大概都跑到了城墙上看热闹去了。
等宋濂找到人的时候,他的船也有了着落,因为海州作战结束了。
五百艘船,一艘船出动一次拉回十个人,虏兵还不到一万,平均下来,不够一艘船往返两趟的,因此除了少数幸运的家伙,或者说动作快手段高,打鱼经验丰富的家伙,很少有人能够满载两回,当然大多数都是第一船满载,然后第二船随便划拉了几个就回来了,当然也有极少数水平太差的,就只能空载了。
黄凤府、胡全,以及杨潮的亲兵李丰和陈九斤,甚至连吕末这个军官,都在码头忙碌着,还管宋濂要了几个刀笔小吏,向李瑞借了几个账房。
清点、分类,装箱,忙忙碌碌了三四个时辰后,结果终于出来了,杨潮到底赔钱了。
总共抓获了六千三百多个鞑子,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大量的金银,以及若干珠宝首饰,价值合计大概十六万两银子,平均下来每一个鞑子勉强有二十五两,而杨潮许诺的一个鞑子三十两银子,显然赔钱了,一个人赔五两,六千多人就要赔掉三万多两。
当然也不能算是全陪,清闲下来,还有余力的士兵立刻就来砍脑袋,这一个个脑袋也是银子啊,如果按照正常市价,一个人头应该是二十两银子,杨潮还能挣五两。
另外鞑子身上的铁甲、棉甲,这都是价值不菲的,杨潮意外的发现,虏兵的铠甲竟然比明军的还要精良,尽管外形看起来都差不多,显然满清的铠甲是学习明军的,但是人家硬是做的比明军好。
比如棉甲吧,大明朝南京兵仗局的棉甲,按照要求应该是用七斤的棉花加水锻打成薄片填充,可一般情况下兵仗局里的棉甲几乎就是一层单衣,里面几乎没有棉皮。
可是虏兵的铠甲,不但真的严格按照锻打棉花制作棉皮填充,而且两层棉皮之间,还加上一层铁片,杨潮做过实验,虏兵这样的铁甲,除非近距离,否则弓箭射上去,还真的无法重伤他们。
这个结果让杨潮都有些脸红,开玩笑啊,一个刚刚从山里走出来没多少年的势力,如果说他们武力强悍还能借口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顽强的意志,但是人家连技术都把大明朝盖过了,这说出去真他玛让人难以启齿啊。
是大明朝真的没有好技术吗?
是大明朝从来没有好好使用这些技术的心思!
本来对虏兵铠甲武器没有什么兴趣的杨潮,现在也非常乐意剥取虏兵身上的铠甲了,可惜虏兵的披甲率不高,说不高,大概虏兵不会服气,因为明清两方,显然都没有杨潮这样人人铁甲的暴发户情况出现。
其实虏兵的披甲率已经高过明朝军队了,内地的军队就不用说了,即便是边军,除了将大半大明朝赋税都弄走当做军费的关宁军外,其他军队还真的比不上虏兵,就是关宁军在贪污过后,给士兵披甲的数量,也比满清强不到哪里去。
总之最后杨潮拔下来了一千具铁甲,两千具棉甲,还有皮甲、锁子甲等杂七杂八的铠甲三千领。
以这个披甲率来看,还真的相当高,如果算上被杨潮打死的那些虏兵他们的铠甲被回收再利用,这股虏兵一万多人的披甲率也在一半以上,大概除了余丁和包衣外,所有战兵都是披甲的。
难怪虏兵能够压着明军打了,抛去个人军事素养不说,连武器装备都比不过人家,能赢才见鬼了。
收获虏兵这些铠甲,加上从海州压榨出来的那些军事物资,杨潮估计自己这次回去,至少能装备三四千的铁甲精兵,另外棉甲什么的辅兵也能装扮三千以上,对百分百披甲率的问题上,杨潮是毫不犹豫要严格执行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九节海州百姓吃不饱饭就不走
打开临洪口的闸门这种事情并不太难,第二天一早宋濂就带人将事情办好了,海州城的水位也开始缓慢的下降。
海州城最终却是被淹了,但是就像杨潮想的那样,并不是太严重,街道上平均积水不到三尺,城里被淹最严重的房子,也不过盖了一半,但是相比剿灭鞑子这样的结果来说,付出这样的代价还是值得的。
房主也对此表示了谅解,尤其是在杨潮给了三十两银子作为重建的费用,又给了二十两作为财产损失补偿后,他更是绝无二话,在邻居羡慕为什么不是自己家被淹的眼神下,表示自己家族一直都有拥军的传统。
为了支付城中几百家被水淹严重的家宅,杨潮又付出去了上万两银子。
不过杨潮细细算过了,这次还真的不算赔,哪怕那些人头赏朝廷黑了,杨潮依然不会赔。
因为杨潮后来有发现了一项新的财源,那就是战马,虏兵的战马。
当时光顾着抓人了,后来才想着那些战马,结果只收拢回来了一万来匹好马,剩下的不是被水冲走了,就是淹死了。
至于那些淹死的马,杨潮就没有去打捞了,浸泡过洪水的死马,不知道有多少细菌,真不敢吃。
一直待到第三天,海州城的水利专家终于将蔷薇河堵塞住了。
用的方法很简单,开着船到缺口处,船上装满石头,直接凿沉,几十艘小船过后,终于将缺口堵住,然后就是发动民夫在岸上作业。将缺口彻底修补好。
幸好蔷薇河不是黄河,否则这种方法显然是靠不住的,当然如果换成了黄河。打死杨潮都不敢考虑挖掘啊,那玩意一淹可就不是一座城那么简单了。那是得动员全国的力量对抗的。
不过听说李自成和明军这几年都挖过开封外的黄河,先是明军挖河,但是他们显然太不专业,第一次挖河后,结果发现大水没有淹了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扎营的技术很专业,选择的地方不但地势高而且排涝方便,反而冲断了明军自己的运粮通道。
据说这次挖黄河的策划者。就是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的父亲侯询,事实证明兵部尚书这样的大文官确实比杨潮这个武将胆子大,但是侯询后来被崇祯皇帝送进了监狱,杨潮来海州前还没有出来,就不知道跟他挖掘黄河有没有关系了。
第二次挖河则是李自成,李自成不但扎营的技术比明军高,连挖河的技术也比明军强,李自成挖开了黄河,不但没有冲到他自己,而且很顺利就冲垮了开封城。李自成就这样攻破了开封坚城。
杨潮现在管不了李自成的问题,杨潮现在自己就有麻烦。
海州典史宋濂来赶杨潮走了,显然这有点卸磨杀驴。吃完饭大厨子,忘恩负义的味道,但是宋濂说的很好,杨大人的兵久战疲累,该早点回淮安休整了。
杨潮则是能不走就不走。
原因很简单,海州城到现在依然在给杨潮补给各种军事物资呢,每天都有三十杆鸟铳,十多副铁甲,上百杆长枪。以及二十多桶火药,无数的铅弹炮弹。
好容易将海州逼成了一个军工生产城市。现在就走也太可惜了,杨潮一走无数的军事工业员工不得下岗。失业问题怎么解决?
好吧,这个问题其实是无理取闹,也是说不出口的。
杨潮的借口很伟光正,他告诉海州典史宋濂说,不忍心看海州百姓饿肚子。
义正言辞的表示:海州百姓一日没有吃到来自淮安的大米前,他就一日不走,与海州百姓同甘共苦。
宋濂无奈的走了,他是个文官对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