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的军阵出现,立刻就成了这些人目光的中心,随着军阵的前行而移动,直到军阵停下。
“敢问王公公在哪里?”
杨潮走过去,向董和问道。
董和指了指那辆马车点了点头。
杨潮立刻走了过去,对着马车缓缓躬身:“卑职杨潮,恭请王公公移步。”
王承恩此时正在生气,没想到几个守营的小兵,竟然就敢挡着他们,说什么没有军令,任何人不得入城。
直到听到外面自称杨潮的声音,要是换做北京城任何一个官员,王承恩今天肯定不会给他们面子,绝对不会下车的,不把对方折腾够,他是不会罢休的。
“卑职杨潮,恭请王公公移步。”
王承恩有听到了一声,声音非常平静,不喜不怒,不卑不亢。
王承恩这次之所以选择第一时间来杨潮这里,那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是奉命来安抚杨潮的,得给足了面子,可是这些大兵头却不给他王承恩面子,真是恼人。
“卑职杨潮,恭请王公公移步。”
王承恩听到了第三声,心里冷哼了一声,心道:要不是万岁爷让咱家安抚这个兵头,咱家今天定不给你半分颜面。
想着,王承恩自己打开了马车车帘:“杨大人,平身吧。”
杨潮看到王承恩掀开了帘子,露出一个圆润的面孔,脸上没有胡须,皮肤也比一般的男人细腻,如果不说这是太监,完全可以说是后世的那种奶油小生,当然年纪大了些,但也是奶油老生了。
又看到王承恩自己慢慢走下来,杨潮立刻侧身,伸开一臂:“王公公请!”
王承恩轻轻点头,下了马车后,径直从杨潮身侧走过。
旁边跟着杨潮,守卫这次没有阻拦,而是给杨潮敬了一个礼。
这是杨潮的千总营,也就是现在的主营,所有的士兵都在这里。
杨潮立刻让黄凤府安排招待王承恩带来的上百锦衣卫去食堂吃饭喝酒,自己则请王承恩和董和等几个高级军官在杨潮自己的营房中摆了一桌。
酒菜还是非常丰盛的。杨潮的生活一直不算简朴,都是自己挣来的钱,为什么要简朴。
但是王承恩却一直不怎么动筷子。杨潮敬酒他倒也端杯,可是杨潮一口干了。他却只是随意抿一下然后立刻就放下杯子,脸上仿佛写着三个字:不高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潮才给作陪的黄凤府使了个颜色。
黄凤府立刻点点头,然后轻轻笑起来。
“王公公,远来辛苦,我家大人准了一份小小的心意,还请公公笑纳!”
说完悄悄的向王承恩塞过去一张银票,王承恩随手结果。随意就打开,当看到是三千两的面额,还是北京的大银铺的票子,这才点了点头,眼角也眯了起来,这时候脸上写着:我爽了。
黄凤府然后有一个一个锦衣卫大员送过去,没人都有一百两到三百两的票子,这时候一个个也都满意了。
这些家伙,收受贿赂那都是公开的,都不用避讳的。
王承恩也终于开口了:“杨大人。接旨吧!”
本来杨潮都准备了香案,打算公开接受圣旨的,传来皇帝派心腹王承恩来传旨。杨潮就已经知道皇帝不打算打压自己,而是安抚自己了,崇祯的政治智慧还是有的,只是急躁了一些而已。
所以杨潮就打算公开接旨,因为这很显然对自己有利,是向外界表达一个意思,皇帝都是站在杨潮一边的,自己抢了刘孔昭就白抢了,外界对杨潮的顾虑显然会立刻打消。各种生意也就理顺了,不但航运能够恢复到以前。跟郑氏的合作也将正式开始。
但是王承恩却没有按照杨潮所想的,来到码头上。而是坐马车直接到了军营,而且在小房间吃饭的时候突然说要传旨。
杨潮当即就问道:“王公公,末将这就集合士兵,摆出香案一起听旨。”
王承恩摇摇头:“不用那么麻烦了。就在这里接旨吧。”
杨潮不由有点惋惜,失去了一个多么好的机会,但也只得离席跪地。
王承恩已经站了起来,摆正了姿势,用尽量严肃的声音念起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浙江东阳白头匪聚众谋反,责令新江口水营副将杨潮择期起兵弹压,不得有误!钦此。”
明朝朱元璋建立了奉天殿,明朝皇帝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因此升职的开头往往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制曰或者敕曰“三种。不是电视剧中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断句方式,诏曰是对全天下臣民颁发重大政令的,制曰是宣示百官的,敕曰则是给官员下令的。
杨潮听完,有些发愣,这些天他一直在筹谋如何北上去阻挡李自成攻打北京,只要北京城不被李自成打下来,明朝就不会灭亡,明朝不灭亡,吴三桂就不会投降,吴三桂不投降,满清就不会入关,满清不入关,正是杨潮的计划。
而且杨潮很清楚,李自成怕是快行动了,杨潮记得历史记载崇祯皇帝是四月二十五日上吊的,这个日期他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他是学霸吗,现在已经二月了,只差两个来月,这时候让自己去浙江剿白头军,这一来一回还来得及吗?
杨潮心思复杂,趴在地上没有动。
王承恩眉头不由皱了起来,心中暗暗沉思起来,嘴上冷喝:“杨大人,你要抗旨吗?”
他真怕杨潮抗旨,因为这是皇帝试探杨潮的第一步,下旨让杨潮去东阳剿匪,杨潮此时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抗旨,而且不会被追究,因为这是中旨,是直接皇帝下达,没有经过朝堂商议,没有内阁附署,这样的旨意被文官抗旨的多了,而且隐隐以抗这种旨为荣,显示自己的刚正不阿。
但皇帝为什么要下达中旨,就是在试探杨潮,试探他肯不肯听皇帝的话。
“抗旨?”
这两个字让杨潮醒悟过来,抗旨个屁啊,这时候得跟皇帝搞好关系,不然就是自己去了北京,进不了城就玩完了。
于是立刻山呼万岁:“臣领旨谢恩!”
王承恩这才出了一口气,接着和颜悦色对杨潮说道:“陛下说了,要你好好为国立功,等你凯旋归来,陛下赐你将军阶,朝廷给你立牌坊!”
杨潮听完愣了愣,这是搞什么啊,但也只能叹道:“臣谢陛下厚爱。”
杨潮的表情落在王承恩眼里,他还以为杨潮是激动过甚呢,心里不由替皇上的高见得意。
其他锦衣卫军官对王承恩这个说法也感到很激动,大有一种皇上器重杨潮的羡慕。
接着杨潮挽留王承恩看看军队操练,王承恩婉言谢绝了,说还要去刘孔昭哪里走走,直言不讳的表示皇上对杨潮抢夺水军战船一事也很为难,尤其是牵扯到了刘孔昭这样的勋臣,他说要去安抚一下刘孔昭,让他不要怨恨杨潮。
杨潮又一次感谢,连说皇上厚恩难以为报,一定好好杀贼立功。
可是真要去镇压民乱吗,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节借势谋利
刘孔昭手下幕僚并不完全同意他向皇帝告状,甚至大多数人都不太同意。
尤其是一个同族幕僚刘聪尤其反对。
刘聪是刘孔昭族中一个旁支子弟,有举人功名在身,但却没有去做官,毕竟举人也只能做一个县令,哪里比得上给伯爵做幕僚来的体面,而且因为功名和同族身份,他一直都是刘孔昭身边的头号幕僚。
自从发生了杨潮抢劫战船一事后,刘孔昭就难以忍受,要立刻跟皇帝告状,刘聪苦劝不止,刘聪看的很清楚,告状最多是跟杨潮两败俱伤,绝不会完全占便宜,因为那些船丢的实在太诡异了,让人毫发无损的就抢走了船,这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刘聪一直建议,让刘孔昭隐瞒起这件事,然后跟杨潮私下和解,最好能将船要回来,最少也得要回来一部分,剩下那些直接给朝廷报损,为此可以最一些让步,比如将部分航运交还杨潮。
可是刘孔昭没有听,完全是因为拉不下伯爵的脸面,非要争这口气,非要去北京告状。
这个决定一下,刘聪就知道,刘伯爷恐怕没什么好事了。
果然过了年就传来皇帝派王承恩南下的消息,等到王承恩到了江南,第一时间去了杨潮的军营,这已经很明显了,皇帝站在了杨潮一边。
但接着王承恩就来到了采石信地,平时刘孔昭可以不在这里,但是这时候必须在这里。
结果王承恩不看杨潮的操练,反而指明要看采石的操练,一番忙碌之后,尤其是在得到了刘伯爷几千两银子的孝敬后,王承恩赞誉了采石的精兵。
接着私下里王承恩直接告诉刘孔昭。皇帝有意帮刘孔昭要回战船,然后命令刘孔昭前往湖广阻挡可能东进的张献忠部。
刘孔昭直接就懵了,突然觉得那批战船成了烫手山芋。如果要到手里反倒要去打仗,打个屁啊。他是伯爵,生来就是要享受的,打仗那种苦差事鬼才想干。
于是刘孔昭非常识相的不催促王承恩,绝口不提那些船的事情,好像将那件事给忘记了。
王承恩计谋得逞,自然又是一番得意,这可不是皇帝给他出的主意,皇帝只是让他来江南安抚。这可是他的主意,皇帝可不会知道这些勋贵的心思,王承恩可清清楚楚,让他们去打仗是让他们闭嘴的最好办法。
只要刘孔昭不在催促,王承恩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让那批战船见鬼去吧,当做一笔糊涂账谁也不提了,这不是很好?
虽然吓了一下刘孔昭,但真正的惩罚却没有,这是皇帝交代过的。因为杨潮跟刘孔昭发生冲突,然后皇帝惩罚刘孔昭,这件事政治意义太大。会给勋贵集团造成一种皇帝偏袒武官的印象,肯定会闹得沸沸扬扬,弄一批老勋贵去太祖皇陵哭陵这种事,这些勋贵不是做不出来,虽然对皇帝没有实质性威胁,但是脸面上实在不好看,要落一个刻薄功臣的名声,这是崇祯不能接受的。
所以这次根本不会处置刘孔昭,只是需要慰勉刘孔昭抓紧时间练兵。因为他治下的水军实在是太差了,但皇帝交代的这件事。王承恩却闭口不提了,他很清楚。刘孔昭这种勋贵,不可能是带兵的材料,让他们练兵,那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