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鄙人愿出十万两报效大都督!”
“鄙人出五万。”
“鄙人出两万。”
……
“鄙人出三十万。”
其中一个人喊出了远比别人高的捐助款项,大家指指点点不觉奇怪,反而说理所应当,因为这家有一个子弟考中了杨潮的科举。在歙县当了一个吏科主事。
吏科主事只是一个小官而已,杨潮定的是七品官,其实权力是比不上县令的,实际中这些人也没敢把自己跟县令相比,见了县令也老实参拜。
但是他们的家人依然觉得脸上有光,心里觉得自己成了缙绅了,不再是一个商贾,家里也是官宦人家了,这次出资可不仅仅是他们一家,而是同族中好几个大商贾共同集资,因为他们门楣光耀了。
三十万很多,但是杨潮依然觉得不够,这些人各个家资百万,否则也不值得杨潮亲自请他们了,杨潮心目中是他们每家都能出资五十万来购买债券,这样就能推销出去一千多万两,才不算白跑一趟。
现在这三十人中最多的才出资三十万,最少的两万三万,加起来总共才两三百万两。
杨潮摆了摆手:“各位缙绅。大家误会了,本官不是来劝捐的,而是来替官府借款的。既然是借款,当然是会还的。三年期债券,年息只有三分。若是向普通百姓来借,怕百姓无法获利,借钱给了官府,家中日用就不足。诸位皆乃富贵之家,想必拿出个三五十万两来,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杨潮刚刚说完,在座的富商们一个个脸色就变了,他们听明白杨潮的意思了,三五十万是杨潮的目的,这可是一笔让他们肉痛的钱。
顿时热烈的气氛就冷清了下来,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开口。
杨潮呵呵一笑:“诸位怕是不放心官府。不过只要本督在,官府就会还钱。眼下我江南正在用兵,所以处处缺钱。找各位借钱,实属无奈。各位都知道,本督开科举,专立吏科。这就是给各位大商家开的。本官以为,士农工商,四民平等!人人都有资格做官。人人也都应该报效国家。现在官府缺钱了,就是国家缺钱了,若大家不能慷慨借款。一旦北方鞑虏南下,我们的房子、土地,甚至妻儿老小,怕都要给鞑子抢去了。”
满清在北直隶和山西的圈地运动让整个天下震恐,尤其是山西的圈地,随着大量在扬州经营盐业的盐商的宣传,徽商也清清楚楚。
杨潮一番话说完,还是没有人说话,他太高估这些商人的道德了,其实成了诚信之外,商人阶层的道德观念是比不上乡下士绅阶层的,这就是文化,商人的诚信是为了获取利益,士绅阶层的礼教道德也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
见这些人没有响应,杨潮呵呵一笑。
“本督也不要各位立马掏钱。本督只是给大家提前告知一声。这些钱都是用来保护大家的安危的。也不要各位一次掏钱。本督只需要一个保证,如果明年官府缺钱了的话,本督希望各位可以随时拿出五十万两银子。官府每年都会支付利息。”
承兑,杨潮需要一个类似的承诺兑现的东西,就像银行的授信额度一般,在紧急的时刻,让这些人来承兑那些债券。
这时候一个商人突然跪了下来:“大都督容禀,小人家的钱大多借给了同族的当铺。一时抽调不出来,小人愿意报效大都督。”
杨潮亲自扶他起来,笑道:“本督可不是强盗。既然汪老爷有难处,本督自然不敢强逼。”
这位商人姓汪,他说的也是实话,汪家经营典当生意是有名的,但是经营成功之后,很多人就退出了,坐拥巨额资产,然后培养家族子弟读书,向缙绅阶层靠拢。但是他们的巨额财产也不会闲置,一部分变成了良田,宅院,一部分还会拿出去放贷,有放给普通百姓的,也有放给当铺的,放给钱庄的。
徽州当铺的经营,一开始没有资本的,会借贷于大户,所谓“称贷于四方大家,偿其什二三之息”,年息有百分之二十以上。
汪老爷正是这样的家族,他父亲时候起家,到他这一代就专心读书,家财用来放贷给同族的当铺,每年也食用不尽。
但要说他拿不出五十万两银子,杨潮是不信的,这些家族往往会窖藏银子避险,以防万一,谁让这天下不太平呢。
“大都督,小人敢问,吾等的债券可能变卖?”
另一个商人小声问道。
杨潮笑道:“自然可以。”
商人立刻道:“如此,小人愿意购买五十万。”
其他人互视一眼,这才终于表态。
杨潮一开始还有些迷惑,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打算从杨潮这里购买债券,算是给杨潮一个面子,但是很多人随手就通过交易中心将债券兑现了。
不过眼下杨潮还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千五百万两债券出手了,其中一千万两都是白银,是这些人家里的窖藏,然后就可以用这些窖藏兑换银票投入市场。
不过年后杨潮就发现,江南银行出现了大量兑换银子的情况,而重点正是徽州的豪商。
原来他们转了一圈,先将手里的低息债券抛售到了市场上换来银票,又将银票兑换后,变成银子再次拉回家中窖藏起来。
反而在他们的大规模抛售和兑换过程中,让债券市场大规模波动,债券几个最低的时候,竟然跌倒了面值的一半价格,让江南银行出现了一波挤兑潮,而他们的兑换,也引起了挤兑,险些让金融系统崩溃。
让拿骚几乎不堪应对,紧急跑到南京来求助杨潮。
杨潮也不敢大意,立刻跟拿骚商讨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节金融危机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刚刚过年,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这完全是一场人为危机,造成危机的自然是徽商,但是始作俑者却是杨潮。
杨潮这才明白,都是自己强行干预市场引起的,他以为可以将低息债券推销给徽商,岂不知道徽商对官府的信任还达不到让他们将窖藏银子拿出来换成债券的程度,那种低息的债券根本不能打动他们,而银票他们拿在手里也不是很放心,只有把银子放在隐秘的银窖中,他们才会感到踏实。
“银库存银已经不足一千万了,每天还有至少一百万两被兑走。忠义伯阁下,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大概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拿骚十分沮丧,而且十分愤怒,在他看来,这都是因为杨潮通过江南银行尹帅了远远超过存银的银票导致的,如果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阿姆斯特丹银行,每一荷兰盾的银行券,都有银库中对应的一荷兰盾白银做保证,绝对不会多印一盾。
可是江南银行,只有两千万的白银,却印刷了五千万的银票。
“你不要着急。继续放兑。许多小额银票是不可能兑现的,没人会拿着一厘纸币兑现。百姓手里总得留着日常开销的银票的。”
江南银行虽然在每一个城市都有分行,处理承兑业务,但也只是在苏州、南京、扬州,这样的治所才有,县城中就没有开设分行,各个县的业务。往往是由当地的当铺和钱庄经营,他们兑换了银票,然后拿着银子在从江南银行兑换银票。
而江南银行是不兑换零钱的,最低兑换的额度是十两,这意味着普通百姓是挤兑不到江南银行的,只有大商人。和这些将小额银票收拢在一起,然后一起承兑的当铺,才是从江南银行兑换的主力。
但是即便以兑换百姓手里小额纸币的小钱庄,一般也不可能兑换一厘银子给老百姓,因为根本无法称量,一般当铺最低兑换的额度是一钱银子,虽然老百姓可以将小额纸币攒起来一起兑换,但是手里总会留下一些这样一厘面额的小票的。
“我们一厘银子的纸币印刷出去了两千万两银子,就算有一千万两小票都不会被兑现。银库中的存银也无法支持下去。”
拿骚态度生冷的说道。
杨潮不由头大:“银行银库中除了银子还有什么?”
“债券!大量的债券!”
拿骚不无嘲讽的说道,一切都给他料中了,挤兑果然开始了。
“那就兑债券!这些高息债券可是一直很受欢迎的啊。”
拿骚道:“交易所里,债券已经跌破面值的一半了。”
交易所的债券市场一向很冷清,但是这段时间突然爆发了,随着徽州人抛售的上千万两债券,价格开始暴跌,引起了其他人的抛售。一开始还只是低息债券,现在已经连月息三分的三年期债券都开始暴跌了。
杨潮道:“兑换!就兑换债券。除了债券我们手里也没有别的东西。只要大家看到银票始终能兑换到东西。银票就不会废。银票才是最后一道堤坝。而我们依然每月支付利息,债券就不会成为废纸。”
拿骚虽然心里不满,但是这时候他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答应下来。
但是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需要官府签发专利,允许江南银行用债券来兑换银票。同时需要官府给江南银行授予专利,各地的税收都由江南银行汇兑。”
其实各地的税收。一直都是交给江南银行的,只是没有明文而已,拿骚认为成文的授权书可以提高江南银行的信用。
杨潮很快就答应了,并且通过保证向天下公示。
不过此举没有制止挤兑潮,反而引起了债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数量最多的十两面额债券,已经跌倒了三两银子。
杨潮在报纸上呼吁大家购买债券,表示购买债券就是借钱给国家,借钱给国家就是报效朝廷,就是为国尽忠。
同时联合盐商们的钱庄和当铺,希望他们保证一年时间内,不会出售他们手里的债券,稳定市场。
但是这种要求,反而引起了钱庄业的恐慌,抛售反而更加剧烈,一个月时间内,债券价格跌到了一两银子,债券几乎变成了废纸一般。
这时候淮安盐商杜守昌找到了杨潮,表示他愿意组织淮安盐商集团,借给官府一千万两现银。
杜守昌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过去是淮安最大的盐商,此时已经被淮安商人公推为行首,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