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羽林大将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革命咖啡



正文重要配角之庄毕篇

此次再开新书,对于数个配角的定型颇下了一番功夫,并在历史上都给这几个主角找到了原型人物,今天且谈庄毕。

庄毕的原型往大了说,代表整个儒教系统。往小了说,就是董钟舒。

根据百度大婶上搜得的资料: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诸位千万别小看了这个董仲叔,正是此人的《举贤良对策》经汉武帝刘彻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番天覆地的转变在不声不响中产生,曾发出万丈光芒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沉没。代之而起的,是漫长单调的儒学思想黑暗时代。

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跟古希腊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此之后,中国人开始被儒家学派控制,随着岁月的增加,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终于完全丧失想像的空间,奄奄一息。

儒家是祖先崇拜、厚古薄今的,造成中国的停滞,并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凡是促使中国进步的任何改革措施儒家系统几乎全部反对。使中国人因为被禁锢过度的缘故,对任何改革都畏缩不前,使现代化工作进展至为迟缓。

儒家的始祖孔丘,虽然也崇古,但这位心胸开阔、见解智慧以及教人不倦、使人敬佩的教育家,在儒家学派的造神运动下,被塑造成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圣人,因而也承担了阻碍进步的恶名,使人惋惜。

不敢想像,如果当初没有董仲舒的上书,仍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现在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儒家一提起始皇帝嬴政,必讲“焚书坑儒”,往往是怒发冲冠。但是一但抓住机会,借刀杀人,用政治手段置其他学派于死地。不过采郰的是慢性谋杀,人们看不见血染钢刀,正如鲁迅所说‘慢刀子杀人不觉疼’,始终意识不到儒教的危害。

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儒家学派没有能力单独存在,他必须跟权势相结合,并且付出结合的代价,沦为统治阶级的打手,奴才。

世界上最可怕地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既然《举贤良对策》促使了思想统一。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此对策。

下边是《举贤良对策》原文。有凑字数之嫌。嘎嘎。有考古癖地请看。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