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白这点才最重要。”于七将目光投向南方,好半晌才幽然说道:“多的话也不用说了,你只要知道今上的智慧和能力非凡人可比便够了。”

…………。

第三十七章缅局有变(元旦快乐)

一小部分人的认知和感觉或许不全面,而如果大部分人都心悦诚服,那便能确定无疑地说明问题了。

朱永兴以宗室留守之尊扛起抗清大旗,这自然是难能可贵。而他从出缅入滇以来,几乎没有行差走错的时候,且每料必中,就令人无法不钦佩敬畏了。

没有什么虎躯一震,王八气迸射;没有什么舌绽莲花,小弟蜂拥拜服。都是朱永兴一步一步积攒起来的威望,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功绩。

而对于朱永兴来说,能够精确预见的事情几乎已经没有了。但他现在还有令人骄傲的地方,那便是对大势的估计和判断。这不光是国内的,还有国际的。

只是出于谨慎,或者由于固有思维,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朱永兴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所作出的估计显得保守了一些。在对清军时如此,在对缅甸时也是如此。这有其有利的一面,便是能尽量保证每战的胜利把握很大,但有时也会超出原来的计划。

攻击缅关本来是对缅甸施加压力,争取不动刀兵便能迎回永历君臣。或者给莽白制造篡位的机会,使缅方改变态度。但缅人的反应,以及之后的发展,却改变了这个计划。

在贺九义率领一万多明军向缅关逼近之后,缅人竟然出关迎战了。在缅人看来,趁着滇省的各土司之兵尚未聚集完全,此时若能击败明军,便能改变以后敌众我寡的态势。

可惜,缅人高估了自己,小瞧了明军的战斗力。三万多缅军被明军在野战中一举击溃,佛朗机、轰天炮、野战炮,再加上密集有序的火枪攒射,打得装备火绳枪的缅军落花流水。

虽然明军的意图并不是攻取缅关,但缅军在大败之后惊惶失措,竟烧毁关城退往蛮莫。显然,缅军并未做好与明军大战的准备,也意识到缅关城小墙低,难以抵挡明军的攻击。但他们不知道,明军其实并未有大规模作战的意图。

面对弃守的缅关,贺九义思之再三,还是派兵打扫进驻,并且上奏朝廷,对计划执行中所出现的异样变化表示请罪。

在传统的官场规则中,这样的请罪是很平常的。就象“臣有罪”这样的话,在面对皇上时,会经常挂在嘴边一样。说到底,这次行动出现变化,贺九义自己认为是没有什么错的,要怪就只能怪缅人太弱了。

缅军弱,这是朱永兴也知道的事实。否则,历史上也不会被李定国和白文选率领着疲弊明军打到阿瓦城下了。当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多少出乎了朱永兴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大举攻伐缅甸肯定不是时候,但滇缅边境的明军已经足以遏制缅军,并且有可能实现第二个目的。

莽白有篡位之心,缅臣也不欲因为永历君臣而开罪明军,唯独缅王莽达在从中作耿。虽然朱永兴琢磨不明白莽达这么做的思路和想法,却觉得莽白能够成为缅王,对明朝是相当有利的事情。

…………。

第三十八章突破方向

计划再好,也是纸面上的谋划,老天却是不会按照谁的意思出牌。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缅甸如此,满清如此,明廷也是。

与缅甸的战争并不是现在的主题,朱永兴也不想把宝贵的资源用在那里。虽然计划在实行中出现了变动,但从实际上的影响来看,却并不是那么重大。明军还无暇与缅甸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缅甸也同样没有充分的准备。

也就是说,过程显得并不是太过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只要缅甸构不成威胁,只要贺九义所部能够抵挡或者压制住缅甸,他的精力还是主要放在明清的国战上。至于永历君臣的安危,在他顺利登基后,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现在还有人惦记永历君臣吗?有,也是极少数,且不会动摇他的根基。现在还有人想让永历重新掌权吗?有吧,但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在新政权中失意者,无职无权,无兵无将,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基于这样的考虑,朱永兴下旨褒奖了贺九义,将其晋为侯爵,并指示他稳步求进,继续给缅甸施加压力。同时,他又命令国安部派出密谍,煽动缅甸境内土酋部落作乱。

缅甸的民族问题由来已久,缅族人口众多,缅王也出此族,但孟族、掸族等并不十分归服,在东部和南部的势力很大。等到百余年后,东吁王朝没落,阿瓦城便是被孟族占领的。所以,充分利用缅甸内部的各族矛盾,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这也是朱永兴抄袭后世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策略。

一个正在没落的缅甸东吁王朝,朱永兴对于莽达敢与明朝强硬的理解,就只能认为这个家伙脑袋有问题。妄自尊大的过了头。试想,一个国家的首都的防御如此薄弱,还敢对外叫板,不是有病是什么。

而所谓的议和,一直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明廷敷衍的态度很明显,连个有官身的使者都没派。给张维翰的名义美其名曰“布衣相”。清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议和还在讨价还价的同时,已经开始了战略收缩的准备。从西面的保宁,到东边的大海,战线实在太长,凭满清的人力、物力,实在是难以支撑。

但议和不停战,且明军的突破方向的选择,显然出乎了满清的意料。不是在新开辟的山东战场。也不是中腹的荆襄,而是在保宁。从战略上看,明军似乎要囊括全川,然后进逼汉中,出营商、洛。

甘陕出精兵,江南多财赋。这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明军已占江南,再夺西北,便是握有两利。胜利可期。但这却是外行人的看法。现在的甘陕几经战乱,社会、生产未能恢复。可谓是地方疲弊。而且甘陕人口大量减少,又经过清廷数次抽调绿营,早已不复老秦出精卒的传统。

况且,四川巡抚高明瞻率部退到保宁后,已经屡次上奏,陈述当面明军之盛。讲说后勤保障的艰难,再三请求放弃四川,退入陕西汉中固守。

也就是说,明军选择的突破方向对于满清来说,并不是要倾力争夺的地方。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对于四川,满清已经是作好了放弃的准备。但准备是准备,满清并没有马上弃守。显然,他们是想尽量多撑些时候,或者是想把这些将要放弃的地方当作筹码,尽可能得到其他地方有利的交换。

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明清双方目前所处的立场决定的。朱永兴并不是需要甘陕的士卒,因为他已经不相信所谓的地域歧视,但他视甘陕为自己要光复的失地,不管它是否凋弊。

而敢于出营商、洛,在另一方面也表示明廷渡过了困难时期,或者至少说是困难已经大大缓解。在粮草物资方面,明军可以采取主动的进攻计划,而不必再担心光复地区的民生困顿。

江南、湖广收获了一季粮食,而湄、仙地区早已经把收获的第一季粮食运到了各个需要的地方。筹措来的款项从占城、真腊、暹罗买到了大批物资,足以支撑明军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采取战略性的作战行动。

而从战局上看,进攻保宁(现阆中)的态势是非常有利的。晋王李定国在重庆的镇朔军,以及由夔东十三家扩充改编的讨朔、伐朔两军,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包夹之势。借助于长江航路的畅通和充足的船只,机动调兵,足以在进攻方向上形成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

人马浩浩荡荡,在旌旗招展中昂然行进。不时有斥候纵马驰过,通报着前方的消息。

晋王李定国在队伍中骑马而行,不断地给斥候们下达着命令,而身前身后则是马蹄声杂沓,无数铁骑正滚滚向前。

作为最先组建的骑兵部队,镇朔军已经拥有了五千骠骑,三千龙骑,以及一万五千名的步兵。从这个比例上来看,镇朔军是明军中机动能力最强的部队。

作为此次作战行动的主力,李定国率领本部在嘉陵江西岸向北攻击,郑王刘体纯统讨朔军的两个师在东岸推进。参谋总部的计划不仅是攻占保宁,而是要尽复川北,兵逼汉中。

“川北为汉中门户,有川北后得有汉中,无川北不第无汉中。至保宁一隅屯聚清廷粮饷,又兼设文武,为西南地区满清唯一立足点,破之乃为重要。”

对于总参谋部的布署,晋王李定国深以为然。当初蜀王刘文秀虽然有些操之过急,但也是看到了川北和保宁的重要性,清军倚以为全川、收云贵之大镇。所以,他才要趁胜消除这个威胁。

尽管刘文秀兵败保宁,却不可否认在当时来说,他的大策略并没有多大问题。只不过是在攻打保宁的具体布置上,犯了轻敌分兵的错误。

而现在总参谋部作出收复保宁的计划,情形与当年又是大不一样。明军已收复了四川绝大部分地区,且采取了有力措施经营四川。比如设官安民,组织移民,联络土司,加紧屯田,已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十九章圣意

就军事而言,收复重庆之后,镇朔军同夔东十三家改编的明军已经联成一片,可以动用的兵力大大增加。此时作战,不仅收复保宁把握极大,继续北上陕西汉中亦有可能。

而退入保宁的重庆清军在实力上并未得到大的加强,对于高明瞻来说,能守住保宁即已自庆,完全是一副等着挨打的被动模样。他是四川巡抚,而巡抚乃守土之臣,在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便当与保宁共存亡。也就是说,他被逼到了绝路上,不死于敌,便死于法,再就是投降这一个选择。

在更深一层的考虑中,朱永兴和他的智囊团认为怀庆蔡禄等人的反正,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汉将在降清后不仅受到满人的歧视,而且在察觉清廷实力有限时,便很可能会一试身手。

对此,便需要更多的胜利,对满清的进一步打击。换句话说,今年只在山东进行了军事行动还显得不够鼓动人心,还需要更多的催化剂去起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