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名动天下,文章天下传,不知先生可有佳作?”赵孝成王放下酒爵,打量着荀子,颇为急切。
荀子名动天下,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于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每当他有新作,必定传遍天下,为人称道,若能一睹他的新作,必是人生快事,众人放下酒爵,打量着荀子,盼望之意写在脸上。
“接到异人公子帖子,况心有所感,作一篇《劝学》……”荀子没有拒绝。
“啊!”秦异人大是诧异,一脸的吃惊。
荀子的《劝学》篇名动千古,就是两千年后,依然为人称道,常常拿来劝人努力学习。秦异人对《劝学》篇极为熟悉,可以说是读着这篇文章长大的,却是没有想到,荀子作此篇竟然与他有关。
“……座中多士子,我就与诸君共勉。”荀子扫视一眼坐中之人,有不少读书人。
“好!”荀子一语刚落音,叫好声大起,众人很是期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一语还未念完,就被一阵震天的喝采声淹没了。
“好!采!”喝采声响彻天际,震得殿顶都在轰鸣。
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由来,流传千古的警句,乍闻此言,谁能不好叫?
众人不仅叫好喝采,还在击掌,大是振奋,很是欣喜。
“不愧是大家,六大儒宗之一!”秦异人大是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名士。苏代这样的名士与荀子比起来,差得太远了。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六人合称六大儒宗。
等到喝采声稍息,荀子接着念颂,叫好喝采声不时响起,气氛热烈。
很快的,荀子念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是《劝学》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却是无人叫好喝采,不为别的,只是众人陶醉,忘了叫好喝采。
“好!采!”
“好!采!”
突然之间,众人清醒过来,爆发出震天价的采声,震得地皮都在抖动。
众人眼中精光暴射,振奋不已,仿佛大过年似的,文章的力量不可觑!
“太好了!先生不愧是名闻天下的大才,作得如此好文章,佩服佩服!”赵孝成王端起酒爵,笑道:“来,为先生干此一爵!”
“干!”众人轰然响应,举爵而饮,痛快淋漓。
放下酒爵,众人的目光集中在公孙龙子身上,很是期待。
荀子的文章让人叫绝,如醉醇酒,与荀子齐名的公孙龙子定不会让人失望,谁能不期待呢?赵孝成王冲公孙龙子笑道:“不知先生可有高论?”
名家自从诞生以来,一共出了四个大家:惠施、宋銒、尹文和公孙龙子。公孙龙子是名家集大成者,是名家学术的巅峰。
不过,名家以奇谈怪论闻名于世,专与人们的认知唱对台戏,诸如:鸡三足、白马非马、离坚白、卵有毛、犬可以为羊、马有卵……每个一命题,都与世相反,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名家的形象似的。
虽然世人皆知名家多妄谈,然而,名家的口才堪称一绝,谁也说不服名家。尤其是公孙龙子,曾与荀子舌战三日三夜,荀子不能屈。
荀子是名动天下的大学问家,他的学术,他的口才自是不用说的,就连以一张利口走天下的孟子都不能屈,由此可见公孙龙子的口才是多么的了得了。
“近日得一题,就与诸君共勉。”公孙龙子也不客气,把手中的箸一横,指着箸,道:“这箸长不过尺,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话的意思是说,这长不过一尺的箸,若是每天从正中一刀切取下来,永远不会取尽。
“呵呵!”一片笑声响起,众人大是好笑,不住摇头。
名家学说就是这样,多奇谈怪论,让人发笑,众人佩服的是公孙龙子的口才,却不信他的论断。
“啊!”秦异人却是手一抖,差点把酒爵打翻,一脸的惊讶。
“哦。”赵孝成王兴趣大起,笑着问道:“先生可有说法?”
公孙龙子笑着剖析:“物无穷尽,一尺之箸本身有尽,然不断分割,便成无尽也。”
“高见!高见!”赵孝成王压根儿就不信这话,不过是礼节性的恭维一句。
众人紧抿着嘴唇,强忍着笑意,没有叫好喝采。
很明显,他们打死也不会相信公孙龙子这话,当然不会叫好喝采了。
这种情形,公孙龙子见得多了,也不以为意。
“好!采!”就在这时,却是有人大声叫好喝采。
这声音来得突然,众人大是诧异,寻声望去,却是秦异人双手不住轻击,大声喝采。
“秦人疯了,这等诡辩之词也会信。”立时有人窃窃私议,讥嘲秦异人。
就是司马梗也是不住摇头,认为秦异人不该。
“哦。”赵孝成王眉头一挑,颇有些讥嘲:“异人公子,公孙龙子先生虽是高见,却是人所皆知的谬论,你何故叫好喝采?”
他在秦异人手中吃过大亏,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奚落秦异人,连带的把公孙龙子的命题斥为谬论。
这话有些过份,却是让众人大是赞赏,不住点头。就是一向欣赏秦异人的司马梗、乐毅也是不住点头。
“你们以为这是谬论,你们却不知,这是真知灼见!”秦异人仿佛没有看见赵孝成王的嘲笑脸色似的,掷地有声道:“有些事儿,眼睛看不见的未必不存在,只是你没有这等认知罢了。有道是‘冬虫不可语夏’,尔等便是如此。”
公孙龙子的命题,对于战国时代的古人来说,那是谬论。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是真知灼见。只要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公孙龙子这一命题是无比的正确。
秦异人一句话把赵孝成王僵得无话可说,唯有生闷气的份。
“谢公子。”公孙龙子对秦异人的好感大增,冲秦异人抱拳行礼。
他虽是名动天下的大家,然而,能真正认同他命题的人却是不多,可以说非常非常少,秦异人如此赞扬,他立时把秦异人引为知己。
“先生客气了。”秦异人抱拳回礼,道:“异人愿聆先生高见。”
别人不清楚,秦异人却是清楚公孙龙子的命题很是高深,已经涉及到物理学理论。说到物理学,那是中国古代的短板,最有成就的就是墨子的“小孔成像”了,自墨子以后,物理学没有多大发展。
公孙龙子在这方面的造诣不凡,虽然他的论断有些偏颇,若是让他接受现代物理学的影响,说不定他能提出更加正确、高深的物理学理论。若真如此的话,会极大的促进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酒宴过后,赵孝成王要安排公孙龙子和荀子去驿站住宿,公孙龙子一口拒绝,他要与秦异人多盘桓。
荀子一见此情,也拒绝了赵孝成王的好意,与公孙龙子一道,去秦异人府里同住。
赵孝成王费了这么大功夫,却是白费了,没能留住二人,却是无可奈何。
荀子和公孙龙子是名动天下的名士,他们要去秦异人府上共住,这说明他们对秦异人格外欣赏,放眼天下间,能有几人能得到这两人的赏识?
第九十三章李斯拜师
自从荀子和公孙龙子住到秦异人府上,秦异人就有事儿做了,整日里与二人论战,不仅口才大有长进,就是见识也是大有进步。
秦异人对战国时代的了解,多是从书本上和前任的记忆得来,荀子和公孙龙子的足迹踏遍天下,见闻是何等的广博,远非书本所能比。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果是如此!”秦异人大是感慨。
这天,秦异人正与二人论战,孟昭前来禀报:“公子,李斯求见。”
自从李斯接过调度之任后,兢兢业业,做得很好,秦异人大是满意。不过,李斯甚少有事,他前来求见,必是要事。
“叫他进来。”秦异人吩咐道。
孟昭领命,大步而去。
“李斯何人?”荀子问道。
“是这次前来参与抡材大典的士子。”秦异人为荀子解释,道:“他本是楚国一小吏,却是识见不凡,目光远大,是个可造之才。”
“哦。”荀子大感兴趣道:“公子何以如此盛赞?”
李斯是未来的大丞相,多有创新,秦异人这般赞扬不过是小小的夸赞,何来盛赞之说?
“他到了,先生一瞧便知。”秦异人知道闻名不如见面,他说得再好,不如让荀子亲眼瞧瞧。
孟昭领着李斯回转,李斯忙见礼。行礼间,中规中矩,没有丝毫失礼,展现了良好的个人修养,荀子看在眼里,大是欣赏,微微颔首。
“李斯,你有何事?”秦异人问道。
“公子……”李斯瞄了荀子一眼,欲语又止。
“说吧。”秦异人笑道:“若是需要帮助,我一定尽力。”
“谢公子。”李斯不再犹豫,直道来意,道:“斯想拜荀子为师,又恐荀子不收,还请公子多多美言。”
拜荀子为师?你不就是荀子的学生么?
秦异人好一通诧异,笑道:“这是好事啊,我自当成全。”
“谢公子!谢公子!”李斯大喜过望。
荀子名动天下,若能拜入荀子门下,李斯就是前途美好,不可限量。
“先生,李斯求学之心甚坚,还请先生成全。”秦异人当然要为李斯说话了,此时不拢络更待何时?
这是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
“我一身所学非儒非法非墨非名,你要学何术?”荀子一双眼睛睁得老大,打量着李斯。
荀子的学术虽是归于儒家,是儒家六大儒宗之一,其实,他的学术与儒家截然不同,既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他是自成一家。
众所周知,儒家在成立之初,孔子带领他的门人,周游列国,欲要求仕,却是不可得。最后在他的父母之邦鲁国被重用,却是被人赶出来了。
后来,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率领他的门人周游列国,四处求仕。他走到哪里,哪里的国君就把他奉为上宾,听他论战,就是不给他官位,让孟子很是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