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识记、领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所谓个别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同种产品的不同生产者生产这一商品各自所需要的时间,它们是各不相同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一劳动时间是通过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正是这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能不能得到社会承认,取决于其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较,具体表现为其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售卖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体现的。
2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6识记7生产商品的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简单劳动是指不须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而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6领会7如上所述,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转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这种转化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完成的,而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自发的社会过程实现的。
当然,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的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
6识记7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6领会7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等。
2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6领会7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呈反比例变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就越大,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发生变化,这样不变的总价值量平均到更多数量的使用价值上,每一个使用价值所平均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6识记7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6识记7社会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6领会7社会劳动或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上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要;而私人劳动或劳动的私人性质则使得这种要求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想得到顺利解决,则必须通过交换。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识记7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
(1)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五)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识记、领会】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最终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的产生过程也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6识记7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识记、领会】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发挥作用。
货币之所以能够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它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将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该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之比,因而其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作价格标准。比如我国人民币的元、角、分等。
商品的价格可能在某些因素(如供求格局的变化)的影响下与价值发生背离。在每个个别交换的场合,价格和价值完全保持一致的情况比较少见。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要求,只能作为一种平均化的趋势来贯彻。价格与价值不但可以在量的方面与价值背离,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完全背离,即价格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例如自然界未开垦的土地等。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包括卖和买两个过程。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物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它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但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且还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来又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深化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一般地说,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黄金)。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七)货币流通规律
6领会7货币流通规律指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流通中的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上述公式调整为: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
(八)纸币和信用货币
【识记、领会】货币最初是采取金银条块的贵金属形式,后来发展成为铸币形式,到我国宋代和欧美近代出现了纸币,并相继出现了信用货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最初的金银条块作为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有许多不便之处。为了便于交换的进行,货币的金银条块形式发展为由国家铸造的铸币形式。铸币由于流通中的磨损,分量减轻,出现不足值铸币,但却依然可以作为足值货币流通,这说明由某种价值符号代替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可行的。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了。可见,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现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的发行已和黄金脱钩。
而信用货币则是由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其中,银行券是主要的形式。与纸币不同,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但它产生后,既可作为支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