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波为了做爱而做爱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个小资眼中的愤青
《挪威的森林》是一个愤青眼中的小资
《Please Kill Me》是一个朋克眼中的朋克
《天堂里的波波士》是一个波波眼中的波波
思想篇 贱微知著苏格拉底:生和死的贱
“他活着,他思考,他死了。”
——某思想家介绍另一思想家的生平
作为人类的大脑,思想家代表着人类思维的最高水平,人类思维能力的进化,可以用各个时代思想家的思维水平和深度来衡量。毫无疑问,思想家是生活在每一个时代的人中佼佼者,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多见的天才。他们的聪明睿智,他们的诡辩机锋,他们的智慧火花,千百年来被后人传颂。
思想家们智慧超人,精力充沛,不懈地追求真理。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贱。培根不惜一切巴结权贵,谋求官职,在担任官职期间又因受贿而被判刑。卢梭写下了精彩绝伦的教育儿童的著作,但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海德格尔曾误入纳粹营垒,萨特曾成为法国的“红卫兵”并为中国的红卫兵叫好。还有赫拉克利特、傅立叶、叔本华等一连串的思想家都是怪人,而卢梭、孔德和尼采等怪人后来竟真的成了精神病患者。
思想家们是很贱的。
因为他们太聪明。
因为他们太固执。
因为他们太骄傲。
苏格拉底:生和死的
那个人把毒药放在杯子中端了进来。苏格拉底看到后说:“老伙伴,你精通此道,我应该怎样去做?”
“喝了它吧,然后去散步,你感到腿有点儿发沉就躺下,这时药性就发作了。”这个人边说边把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兴致勃勃地接过杯子。
“我想,我被允许或不如说必须祈求众神保佑,使我从这个世界顺利地移居到另一个世界。这是我的祈祷,希望它能被接受。”说着苏格拉底平静地、没有丝毫厌恶地把这杯毒药一饮而尽。
在药性发作到腰部时,他说:“克里托,我们应该还给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他作了生命中最后的吩咐。
之后,克里托替他合上了嘴和眼睛。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
苏格拉底,男,古希腊三大思想家之一。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起,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础。因传播异说被判死刑。
苏格拉底很贱。
苏格拉底是痛苦的。他的痛苦在于自知。因自知无知而带来的聪明。因聪明而带来的透彻。在当时的环境下,“众人皆醉,惟我独醒;举世皆浊,惟我独清”。这样的状况对一个有着高尚情操和深刻思想的哲人来说,只能是咀嚼自己才能看到和感觉到的痛苦。
痛苦是很折磨人的。对天才和思想者来说尤其如此。在不能承受的时候,是苏格拉底自己选择了死亡。苏格拉底的死,是那501个公民陪审团判决的吗?是愤怒的当权者决定的吗?当然都不是。民主的希腊经过两次投票决定了他的生死,第一次投票结果判处他有罪。第二次量刑投票结果判处他死刑。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投票之间有自由辩论的过程,以他的口才、机智和博学,在当时相对民主的社会氛围下,谁能够通过足够的理论和辩论来判苏格拉底死刑?而苏格拉底本人放弃了有利的辩驳,并坦然接受了死亡。不能不说,他是为自己的痛苦作了一个结束。他再也不愿意就这样痛苦下去了。而且,两次投票中间,苏格拉底很可能进行了不利于自己的辩解。因为第一次投票定性:280票对220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经过自由辩论后第二次投票量刑:360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也就是说,在原本判他无罪的人中,竟有80个人转而投了他的死刑票。
苏格拉底还贱在对死亡的迷恋。在苏格拉底眼中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种状态。“死亡也有理由被看作是好的结果,死是两种境界之一,或是灵魂与肉体俱灭,死者对于任何事物都无知觉;或者如世俗所说,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如果死后没有知觉,就像无梦的睡眠,死就一定是一个奇妙的境界。”他相信,在那个世界里,除了种种我们这个世界不具备的幸福外,那个世界的人依然是永生的。
他的一生,他的所有生的状态都是在为死的状态做准备。他认为,他死亡之后,更接近神的境界。无数愚昧无知的国民会对这样一个智者,这样一个从容赴死的神明顶礼膜拜,从此摆脱愚昧无知。遗憾的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苏格拉底的贱,还表现在他的不负责任。他一个人是清醒睿智的,但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著作,来警醒后人,帮助今人。在痛苦到不能承受的时候,他去死亡,他奔向他的归宿。他没有留下来继续为开化愚民而努力。
苏格拉底死的还算体面,当权者没有采取绞死他的方式,也没有采取砍下他脑袋的方式。而是让他喝下一杯毒药水,成全他的德行。据说,在临刑之前,一个女人突然跑到他跟前,伤心地哭泣:“我真伤心,你什么罪也没犯,可他们就要处死你了。”“傻大姐,”苏格拉底笑着说,“难道你希望我犯罪,做一个真正的罪犯死去才值得吗?”
哲人就是哲人,思想家就是思想家。连贱都贱得这么有哲理。
苏格拉底的贱,在于他努力实践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贱,在于他毫无疑义的死亡。
苏格拉底的贱,贱出了所有伟大思想家的宿命。
思想篇 贱微知著柏拉图:爱和欲的贱
柏拉图:爱和欲的
“凭经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欲望在一个方面强时,在其他方面就会弱,这完全像水被引导流向了一个地方一样。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及一切这类事情上去时,我认为,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如果他不是一个冒牌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话。”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男,古希腊三大思想家之一。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起,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础。
柏拉图很贱。
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这位“哲学之王”不仅自己选择了独身生活,还为思想家的独身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他认为,一个选择了理性生活,全身心地专注于“善的理念”的人,“任何快乐,不论高级的还是低级的,都是没有必要的”。“哲学家”的希腊文含义就是“爱智慧的人”,智慧便是他的真正情侣,在获取和创造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生活中,哲学家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并以此为满足。根据这种理论,真正哲学家的独身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按照柏拉图的理论,人是不应该追求任何快乐的,应该非常清苦地研究,钻研。那么,研究和钻研又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人们能够走向更加开化,更加民主和快乐的道路吗?按理说,柏拉图这样的思想和爱情观是不正常的,是违背人的正常的天性的。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思想呢?一种可能是他瞧不起女人,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他曾经说,“妇女中也有适宜从事政治的人”,可见他对女人还是比较认可的;另一种可能是女人瞧不起他,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作为有影响力的哲人、学者,在当时应该是很受人尊重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些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了,他们认为,柏拉图不喜欢女人,而喜欢男人,是个同性恋,因为同性恋更注重神交,而不是性交。这个推断倒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照这么推理的话,他有可能跟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士多德都有过师生同性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几千年后的芸芸众生可都被这小子给欺骗了。
柏拉图的这种独身主义,或者说对爱情的偏执理解,在很多思想家身上都有体现。而思想家们的爱情往往一塌糊涂。古希腊的泰勒斯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也是独身主义的“始作俑者”,他为了过一种心情平静的沉思默想的生活而选择独身;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僧侣,受其宗教信仰驱使选择独身;斯宾诺莎曾向他老师的女儿求婚,但这位小姐因他贫穷和出身于犹太人而拒绝了他,从此,他就专注于哲学研究,再没有为爱情所烦扰;康德的生活刻板平静,他之所以不结婚,是因为他对母亲的崇拜,这妨碍了她钟情于其他女性;与康德相反,叔本华却因对母亲的敌视而憎恨所有的女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人呆着”——与绰号“小叔本华”的白毛狮子狗为伴;尼采身体虚弱,精神上也有“女人气”,因为父亲早逝,他长期生活在由祖母、母亲和两个姑母构成的女性氛围里,使他缺乏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在求爱受挫后,他认识到作为一个哲学家,“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等而获得自由”。
柏拉图的贱,是孤独的思想者必然的通病。
柏拉图的贱,是对人类天性的戕杀和践踏。
柏拉图的贱,贱出了思想者苍白的理论和所谓的清高。
思想篇 贱微知著孔子:君子和小人的贱
孔子:君子和小人的
子曰:“食色,性也。”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很贱。
孔子,中国儒家思想的圣哲。
几千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