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来的镇北将军看上去不错,好像是个会打仗的将军。”
“太年轻了,武帝爷的时候,像他这么年轻的人,不管出身有多高贵,只能当校尉,跟着老将学习几年之后,才有资格独立带兵。不行,镇北将军太年轻了,不是匈奴人的对手。咱们走得对,就是……太着急了一点,其实可以等一晚。”
“唉,急急忙忙地返乡也不知是好是坏,听说关内不少地方有暴乱,希望我的老家没事,千万不要让我遇见。”
“嘿嘿,最倒霉的不是遇见暴乱,是回乡之后赶上官府征兵,又被送回神雄关。”
神雄关内的百姓大都是商人,因此急着离城返回原籍,又怕被征兵、征钱,众人连连唉声叹气,“武帝爷的时候”被频繁提起,相隔没有几年,百姓忘了武帝晚期的残暴,只记得风调雨顺,人人安居乐业。
“老丈,你是从北面来的吧?”有人问道。
房大业嗯了一声,他不喜欢闲聊天。
“碎铁城怎么样,能守住吗?”
房大业寻思了一会,“大概能守住十至十五天,关内援军若是迟迟不至,那就危险了。”
“关内哪还有兵啊,都去平定暴乱,内忧外患赶到一块了。”
“大楚自知有内忧外患,匈奴人未必知道,他们连败了几十年,必定心虚,楚军只要显出斗志,或许能将匈奴人逼退。”
房大业说话不像普通百姓,周围的人对他肃然起敬,又为他让出一点地方,甚至有人递过来一壶烫过的热酒,房大业喝了两口,一股暖意由腹部流向四肢,倍感舒适。
“听您的意思,应该先除外患,再平内忧了?”有人问道。
房大业在镇北将军面前惜字如金,面对一群百姓却能侃侃而谈,“关内暴乱频发,无非是因为百姓财力不足,这几年赋敛过重,因此民不聊生,一受鼓动,就加入了盗匪团伙。这里面,重赋为因,暴乱为果,重赋主要又是为了与匈奴决战。平定内忧并不能减赋,击败匈奴却能还利于民,暴乱自消。”
众人听不太懂,却越发敬畏,一名老人问道:“如今暴乱分散在郡县,若不及时平定,只怕冬后就会连成一片,到时候减赋也没用了吧?”
“对暴乱当然不能放纵,可是不用非得剿灭,各郡县守住关口,阻止乱民离开本地就是了。只怕一点,匈奴人远在塞外,暴乱近在腹背,朝廷惧近轻远,兵力都用在平乱上,最后内乱未平,匈奴人却已进关,再想撵出去可就不容易了。”
百姓不懂那么多,只觉得老人说得极有道理,一名中年女子笑道:“您能看得这么透彻,朝廷不至于犯错吧。”
“应该不会。”房大业不想惊吓这群人,他甚至不明白自己说这些干嘛,可想法油然而生,非要脱口而出,遗憾的是,眼前没有合适的听众。
突然间,老将军意兴阑珊,垂下头,专心烤火。
又有一人恭敬地问:“老先生,您是朝廷命官吧?”
“我是一名犯人,刚被释放。”
此言一出,篝火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只听得木柴噼叭作响,以及风声呼啸。
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敢在这样的夜里和这样的地面上疾驰,有点奇怪,众人都向官道上望去。驶来的是三名骑士,有人热心地喊道:“过来烤烤火……”
话未说完,三名骑士已经停下,穿着盔甲,一看就是军中将士。没人吱声了,一是怕官,二是不敢耽搁军务。
“请问可有人见过一位老者?六十岁左右,身材高大,独自一人,骑马。”一名骑士大声询问。
几乎不用打量,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新加入的老丈。
房大业重重叹了口气,转身走向自己的坐骑,官道上的骑士看到了他,“那不就是……将军……”
韩孺子跳下马,心里很高兴,总算追上了,比预想得要顺利,他准备了许多话,无论如何也要留住这位老将军。
房大业牵着马来到官道上,向镇北将军行礼,问道:“镇北将军能调动多少军队?”
韩孺子没料到首先提问的会是房大业,愣了一下,“我正在争取……”
“换个问法吧,镇北将军希望调动多少军队?”
韩孺子想了一会,“我希望调动所有楚军。”
“好,我跟你回去。”
房大业跳上马。
韩孺子又愣住了,可目的毕竟达到,他也翻身上马,与房大业并驾,一同顺原路走向神雄关,很快就谈起了当前大势,房大业一反常态,嘴里滔滔不绝,韩孺子只有听的份。
路边篝火周围,一名老者道:“我就说这不是普通人,肯定是落难的大官,又被请回去了,你们都记得吧,刚才是我把他叫住的。”
“三叔,你看谁都请人家过来,不只是他。”
“请人的那位将军,你们没认出来吗?神雄关大堂里就是他给咱们签发的文书啊。”
“镇北将军?你说那是镇北将军?天这么黑,你看清了?”
“绝对没错,哪还有如此年轻的将军?”
众人沉默了一会,一位老者道:“有这两位在,楚军何愁不能打败匈奴人?等天亮,咱们回神雄关吧,不受远行之苦了。”
回关时再不用纵马疾驰,韩孺子却觉得时间过得比出关更快,房大业的一番分析令他茅塞顿开,“明天我就派兵前去支援碎铁城,分批前往,每天上下午各一批,数量不多,却要让匈奴人感觉到关内在不停地调兵遣将。”
“频繁派兵能够迷惑匈奴人,可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粮草,碎铁城没想过要容纳两万多名楚军,所存粮草坚持不了多久,神雄关必须守住粮道,如果前方楚军能将匈奴人挡在河北,万事大吉,如果不能,得在沿途设几个据点,保证粮草供应。镇北将军若是不觉得我老,就派我去吧。”
守卫粮道比守卫碎铁城危险多了,韩孺子不想让老将军冒险,正好到了城门口等候开门,他笑着说:“冒昧一问,是什么原因让房老将军决定跟我回神雄关?”
城门咔啦地响,房大业说:“我需要一个人听我说话。”顿了顿,他继续道:“镇北将军大概是唯一愿意听并且有能力照做的人。”
韩孺子笑了笑,“实不相瞒,之前我还没到碎铁城,就有人向我推荐房老将军。”
“哦?居然还有人记得我这个老家伙。”
城门敞开,包括主簿在内的一群将吏迎出来,他们真怕镇北将军一去不返。
“前中常侍、现北军长史杨奉,向我力荐房老将军。”
“杨奉?没听说过此人。”房大业常年驻守边疆,后来又去齐国为官,对宫中太监了解不多。
回到将军府已是后半夜,关内几座军营里的将士正好奉命赶到,韩孺子和房大业也不休息,开始安排军队前去支援碎铁城,在房大业的坚持下,韩孺子终于决定派老将军出关,但是要求他稳定粮道之后,立刻返回神雄关。
仓促间,神雄关总共只能召集到五千多名将士,分成六队,保证今后三天的上下午都有援兵前往碎铁城,在这期间,韩孺子必须找到更多援兵。
韩孺子在神雄关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另一边的碎铁城,全体将士同样不眠不休。
第一批援兵尚未出关,匈奴人已经过河了。
第一百七十章 神机妙算
寒冷没有将铁甲冻裂,但是能让它们显得更加沉重,即使隔着厚厚的棉衣,柴悦也能感受到铁片的坚硬以及附着在上面的寒冷,走路比平时更加艰难,像是背负着一大块生铁。
入夜不久,柴悦亲自率领一千名士兵由岭下绕行至流沙城,马匹全被原路带回,将士徒步进城,少数士兵站在城墙上观望,大部分站在城墙下方待命,人人手持劲弩,可是等了将近两个时辰,还是没有匈奴人过河的迹象。
刚才下了一阵小雪,现在已经停了,柴悦守在城墙上方,借助微弱的月光望向大河。
河水已经结冰,白天时,柴悦看到几名匈奴人往河床上抛掷石块,由此猜测他们今晚将会度河,现在却不那么自信了,只能来回踱步,小声提醒士兵们盯紧一些。
如果第一战不能挫败匈奴人的锐气,碎铁城很快就会失守,柴悦肩负的重任,比身上的铁甲沉重多了,不仅是碎铁城,还有将近三万名楚军的性命、镇北将军的信任和京中母弟的安全。
柴悦需要一次大胜,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绝不会错,寒冬已至,匈奴人急于开战,一有机会就会度河,可是只有事实能证明他是正确的。对于塞外的这只楚军来说,柴悦的统帅地位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一两次判断失误就足以令众将士失去信任。
墙上墙下一千人还都尽忠职守,没人发出声音,更没人抱怨,可柴悦明白,天亮的时候匈奴人若是还不出现,他身上本来就没有多少的威望将消失得一干二净。
柴悦来到城墙下方,在士兵中间缓步走过,小声说:“凌晨是最危险的时候,匈奴人十有八九会选在天亮前一刻度河。”
将士们保持沉默,柴悦能猜到他们心中的疑问:十万匈奴人何必偷袭三万楚军把守的小城?既然凌晨时分最危险,为何要整夜守在这里?
柴悦有解释:匈奴虽然兵众,但也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攻下碎铁城;凌晨最危险,并不意味着其它时候就是安全的,为了应对各种可能,他只好在流沙城等候整夜。可这些解释没必要说出来,大家要看到的是偷偷度河的匈奴人。
柴悦身后,有人用极小的声音说:“干脆冻死算了,匈奴人倒省事了。”
那是一名被东海王强制送来的勋贵子弟,柴悦假装听不到,事实与战绩能够征服普通士兵,大概只有身份地位才能压制这些勋贵。
城墙上有人用石子轻轻敲了两下,柴悦整个人为之一振,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升到头顶,顷刻间将寒意驱逐一空。
全体楚军也被这轻轻的敲击声所震动,甩动手臂,将劲弩握得更准,准备****引弦。
柴悦装出镇定的样子,控制步行的速度,慢慢走上台阶,走到最后几级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加快了脚步。
一队匈奴骑兵真的过河了,可是数量太少,粗略估算,大概有一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