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孺子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孺子也不解释,说:“不管怎样,对外面口风一定要严,不得随意泄露朕的任何事情。”

“那是当然,蔡将军早就提醒过我们,就算都是陛下身边的人,也不准彼此谈论陛下的事,对外人更不行,他说这是最基本的规矩,他若是听到谁乱嚼舌头,立刻革除,永不录用。”

蔡兴海是太监,在宫里待过很长时间,懂得比较多。

韩孺子点点头,“中书省的金子送到你那里了?”

晁鲸这才想起自己为何急急忙忙地赶来,一拍脑门,“怪事一桩,中书令不仅没拿来金子,还要将从前的金子要回去,还向我哭穷。”

听完晁鲸的讲述,韩孺子陷入沉思,中书省一定是察觉到了什么,才会突然收手,回想起来,这几天他什么都没做,唯一可能泄露想法的举动,就是昨天傍晚时分批复的那份奏章。

中书省通过吏部尚书送上来奏章,希望将南直劲除名,韩孺子当时做了批复,要宰相提出处置意见。

“去把今天的奏章都拿来。”韩孺子命令道,下午聊得比较热闹,好多奏章他还没来得阅览。

晁鲸动作快,没一会工夫就和两名太监捧来几摞奏章,全堆在书桌上。

韩孺子一份份查阅,终于第二摞奏章的偏下层找到了那份奏章,他的批复还在,后面又附上一张纸,上面写着宰相申明志的建议。

申明志严厉斥责了南直劲的鲁莽,认为他不配再做中书舍人,可撞碎水晶瓶毕竟不是重罪,没必要除名,念他是多年老吏,可调去城门夜间值守,以观后效。

韩孺子放下奏章,无人可以商议,只能自己沉思默想,良久之后,他说:“召中书舍人南直劲。”

自从南直劲被扣押在倦侯府里,这还是皇帝第一次要见他。

太监去传旨,晁鲸忍不住问道:“陛下看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吗?”

韩孺子点点头,没有回答,也没让晁鲸离开。

看过宰相的建议之后,韩孺子得出结论,申明志对南直劲一无所知,让中书省官员突然改变主意的只能是南直劲本人,一切的关键都在这名老吏身上。

第三百八十二章  了解皇帝

南直劲来过好几次倦侯府,可以说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之一,当他将一摞奏章放在桌上的时候,与皇帝真的只有咫尺之遥,向前弯下腰,伸手就能碰到。

可两人却几乎没怎么见过面,每次他来的时候,都低头看脚,凭着惊鸿一瞥确定位置,然后准确地到达,放下奏章,一步不差地退出房间。

皇帝更不抬头,好像那些奏章是自己在桌子上冒出来的。

皇帝身边的人太多,来来往往,韩孺子若是每个人都关注一下,这一天不用做别的事情了,他早已学会视而不见。

水晶瓶打碎的时候,两人互视过一眼,直到现在,才算是正式见面。

南直劲只是被软禁,没受什么苦,一进屋立刻跪下,膝行向前,口称“罪臣”,在礼节上一点也不含糊。

小吏跪在地上,皇帝坐在书桌后面,表面上天差地别,实际上却是势均力敌,皇帝甚至要稍弱一些,因为他是进攻者,而他还没有找到明显的漏洞。

太监与侍卫全都退下,只有晁鲸留下,站在一边静静地观看君臣二人,从始至终一句话不说,对他来说,这是一场费解的戏。

对大臣来说,这是罕见的待遇,就算是宰相也不能经常遇到,南直劲不能不意外,抬头看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

韩孺子盯着那块后背看了好一会,那是顺从,也是拒绝,他忍不住想,在所有向皇帝低下的头颅下面,隐藏着多少张不肯屈服的面孔。

“平身。”他说。

“罪臣不敢。”南直劲以额触地。

“朕还没有宣布你有罪,你凭什么自称‘罪臣’?”

“罪臣……微臣撞碎太祖传下来的水晶瓶,罪该万死。”

“你是中书省老吏,想必熟悉我大楚的律法,哪一条规定这是‘万死’之罪?”

南直劲哑口无言,而且摸不着头脑,本来是抱着必死之心来见皇帝的,怎么变成了自己求死、皇帝开脱?

南直劲慢慢起身,仍然垂手低头,“微臣……糊涂,请陛下降罪。”

“你特别想要一条罪名吗?”

南直劲又被噎住,“我……微臣当然……微臣的确撞碎了水晶瓶,陛下又将微臣留在府内,微臣因此以为……有罪。”

“你现在既不是‘有罪’,也不是‘无罪’,南直劲,你先回答朕的几个问题。”

“是,陛下,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韩孺子轻笑一声,对臣子来说这是一句顺口而出的套话,他却要追究其真实含义。

南直劲的头垂得更低一些,突然发现自己还不如跪着自在。

韩孺子想了一会,开口道:“海上群盗肆虐,为害已久,朕欲剿除,还沿海百姓一片太平,眼下有三位将军可选,朕犹豫未决,请你参谋一下。”

南直劲抬头看向皇帝,更糊涂了,皇帝正在看桌上一字排开的三份文书,看上去可不像是在开玩笑。

“微臣……”

“嗯?朕还没说这三位将军是谁,你就有想法了?”

“微臣不懂行伍之事,不敢妄言。”

“那你懂什么?擅长什么?”

“微臣……比较擅长找错字。”

“你就凭这个当上中书舍人?朕要找中书监、中书令问问,他们天天都在忙些什么?”

谦虚是不行的,南直劲只得道:“中书省乃奏章上传下达的枢纽,微臣与其他同僚一样,熟悉各类公文,能够迅速挑出问题,或退回、或修改,保证送至陛下与宰相面前的公文合乎规范。”

“嗯,这才像个样子。你就从中书舍人的角度给朕参谋一下。”

“是,陛下。”南直劲发现还是老老实实地顺着皇帝的心意说话为妙。

“第一位,狄开,南越郡水军都尉,为将多年,今年五十有三,颇通水战,曾与海盗三战,每战皆胜,先后斩首总共一百六十七级,获船十七艘。你觉得怎么样?”

南直劲稍一沉吟,“那上面有说俘虏多少?”

“没有。”

“地方上不会少录此项,没有提及,那就是没有俘虏,这或者说明海盗顽抗,不愿投降,或者说明这位狄将军嗜杀。”

“嗯,第二位,燕朋师,来自东海国,二十有五,步军都尉,曾参与几个月前的平乱之战,独率一船,入海数百里,击破敌舟二十几艘,杀敌三百余人,俘虏一百七十四人,现任督造将军,监督东海国造船,前日奉旨进京。”

“燕朋师……与东海国相燕康有关系吧?”

“父子。”

“孤军深入,其功缺少友军佐证,亲父荐子,难免夸大其辞,微臣以为该做更多调查。”

“好。第三位,赖冰文,三十八岁,原齐国、现临淄国都尉,叛乱之时,以三百人独守临海一座军镇,退敌十五次,令海盗不得登陆,只能绕行它处,这上面说他曾是文臣,武帝时投笔从戎,迄今十四年。”

“微臣记得此人,赖都尉想必写过疏策吧?”

“平海盗策,这三人都写了,赖冰文被兵部评为一等,朕也以为如此。这些疏策就是你送来的。”

“微臣只看格式是否合乎规范、文字是否有错漏,对内容不甚上心。”

中书省掌管公文来往,该记的记、该忘的忘,这也是一种本事,至于皇帝信不信,就是另一回事了。

韩孺子笑道:“对这位赖冰文,你怎么看?”

“武帝后期四海晏平,外无强敌,内无大盗,赖都尉在那时选择投笔从戎,必有特殊原因,微臣建议陛下先查清楚。”

“你既然记得赖冰文这个人,不记得他当时为何弃文从武、远离京城吗?”

“微臣不记得,微臣天性喜静,平时不爱与人交往,对朝中大事小情极少了解,只对名字有点印象。”

皇帝很满意,抬手道:“瞧,这就是朕所需要的:判断一名将军合不合格,未必非得看他的军功,一名合格的中书省官吏,也能给朕极好的参谋,比如你南直劲,比如之前的赵若素。”

拐了一个大弯,皇帝终于触及到了正题。

韩孺子当然不是随便拐弯抹角,对这三人他觉得都不错,但也都不是完全满意,真的需要一些外人的建议,南直劲刚才那些分析,对他颇有启发。

南直劲心中却是一震,差点又要跪下,沉默了一会,说:“赵若素虽然年轻些,但是见解独到,比微臣更适合参谋政务。”

“可惜,这么优秀的一位中书舍人,先是辞官不做,随后消失不见,朕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朕做错了什么,以至于天下英俊纷纷远遁?”

南直劲没坚持住,再次跪下,皇帝命他平身,他只好又站起来,“微臣愚见,以为赵若素失踪必有其它原因,绝非躲避陛下?”

“这样就好。你和赵若素同在中书省为臣,应该比较熟悉,你觉得他还会再回来吗?”

“微臣……不知……”

韩孺子没有发怒,但是端正颜色,“你刚才说自己不了解朝中的大事小情,可你了解大楚吗?”

南直劲面露困惑,没明白皇帝的意思。

“匈奴攻入关内,百年所罕见,先不管西方是否真有强敌,匈奴就是大楚眼下最大的威胁,虽说达成和议,但是双方互不信任,要不了多久,匈奴大军又会卷土重来,你觉得大楚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吗?”

“有陛下在……”

“不不,从你中书舍人的经验来看待这个威胁,你在武帝时就已在中书省任职,正好做个比较。”

南直劲想了好一会,“微臣记得,武帝二十三年,北疆来的奏章络绎不绝,占据了全部奏章的将近一半,内容尽是建城、驻兵、水草、马匹等事,两年之后,楚军大破匈奴,终武帝一朝,再无败绩。如今来自北疆的奏章大为减少,内容则多是修城、弃城、用度不足等事,微臣不敢断言,但是有备方能无患,大楚现在的准备……似乎不太充足。”

“原因何在?”皇帝追问。

“官库空虚、内患繁多,无力支援北疆。”

“这正是朕所念念不忘者,朕被困晋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