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孺子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何在?”皇帝追问。

“官库空虚、内患繁多,无力支援北疆。”

“这正是朕所念念不忘者,朕被困晋城时,亲眼见到左察御史萧大人为国尽忠,不愧朝廷栋梁之臣,朕以为,大楚之衰弱,朝廷无罪,群臣无罪,皆朕一人之过,朕但望众卿努力,令朕无后顾之忧,得以专心除内患、灭强敌。”

南直劲第三次跪下,磕头不止。

韩孺子也没让他平身,等了一会,说:“要说了解,整个中书省、乃至整个朝廷,就数你对朕最为了解吧?”

南直劲瘫坐在地上,一脸惊慌,“赵若素……他已经说了?”

韩孺子摇摇头,“他什么都没说,朕是自己看出来的:在你被扣押之前,中书省送来的奏章排列有序,颇合朕的心意,就像是知道朕会对哪些奏章感兴趣,特意放在在上面,让朕最先看到。自从赵若素失踪、你被留下之后,奏章排序一天比一天混乱,前后对比太明显了,朕不能不注意到。”

南直劲汗流浃背,他当然了解皇帝,但还是低估了皇帝的聪明才智。

韩孺子有一句话没说,中书舍人能将皇帝感兴趣的奏章摆在上面,自然也能将一些特别的奏章藏在中间,正好是皇帝稍感疲惫、心事又不在批阅时看到,囫囵通过,忽略了其中的真实含义。

中书省将宰相的那份回复藏在中间,弄巧成拙,他们真是需要南直劲、赵若素这样的吏员。

这就是为什么中书舍人如此重要的原因,但是培养起来太难了,老吏南直劲之后,就只有赵若素能接班,他的辞官,甚至要直接为皇帝效力,对中书省、对朝中大臣影响深远。

赵若素不会被杀死,韩孺子相信他正被关在某处,接受苦口婆心的劝说。

“你可以走了,奏章还按从前的规矩摆放,如果你凑巧见到赵若素,告诉他,三天之内来见朕,否则的话,即是欺君,将获灭门之罪。”

南直劲仓皇告退,他当然明白“灭门之罪”是留给谁的。

皇帝看向一真站在边上旁观的晁鲸,“不准泄露朕与南直劲的这些话。”

晁鲸两手一摊,“想泄露也做不到,根本没听懂。”

皇帝对南直劲说的是:他要赵若素,不为对付朝中官吏,可赵若素如果不能活着出现,他就要向大臣们开战。

第三百八十三章  皇帝需要的人

君臣之间的战斗并不罕见,手段各不相同,有的直接兵戎相见,皇帝杀大臣、大臣弑君;有的迂回曲折,皇帝频繁撤换官员,大臣则拉帮结伙以自保;也有意兴阑珊的时候,皇帝放弃朝政,躲在深宫里专心享受天子的奢侈生活,天下亏空不关他事,宫中收入少一两也会使得龙颜大怒。

总之战斗一旦开始,从来不会有好结果,皇帝胜了,大臣从此懈怠,大臣胜了,皇帝失去锐志,打个平手,朝廷将会一直动荡下去。

明知如此,韩孺子也不能步步退让,大臣不肯全心全意为皇帝效力就算了,可是将主动投向皇帝的人抓起来、藏起来,却做得太过分了。

韩孺子希望自己的威胁不用变成现实,现在对朝廷进次清洗,至少要耽误三年以上的时间,对他、对大楚来说,都是得不偿失。

南直劲走了,中书省官员和其他大臣都不吱声,次日下午,来送奏章的仍是其他中书舍人,双臂一直在颤抖,从门口到书桌这么一小段路,走得无比艰难,奏章终于放到桌上时,稍显零乱,远不如平时整齐。

但是这天晚上,中书令没有“如约”派人来晁鲸家中取走金子,好像已将此事忘得干干净净。

勤政殿上,也没有大臣再提起此事,就连之前似乎并不了解内幕的宰相申明志,大概也得到了提醒,对自己写过的建议闭口不谈。

接下来的一天仍维持平静,只是气氛有些尴尬,大臣们说话时小心翼翼,彼此议论时也尽量降低声音。

午后不久,韩孺子正要前往倦侯府,宫里传出话来,慈宁太后想见皇帝一面。

除了通报东海国那边的消息,韩孺子的确好几天没有进宫请安了,于是立刻去见母亲。

慈宁太后说了几句闲话,盯着儿子,突然叹了口气,“我听说陛下与大臣发生了一些冲突。”

“算不上冲突。”韩孺子笑道,“只是彼此有一些想法没有表达清楚,让母亲悬心了。”

“嗯,那就好,陛下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不过——我还是要提醒陛下一句:桓帝以及慈顺太后,都曾与大臣有过不和,最终都是草草了结,谁也说不上是胜利者,放眼大楚历代皇帝,只有开国的太祖和陛下的祖父武帝曾经成功击败过大臣。太祖的手段是拉拢一派打击另一派,武帝则是利用数十年里所建立的威望,一纸令下,无人敢于反抗。陛下打算用什么手段?”

慈宁太后还是不放心,在别人眼里,这或许已经是地位稳固的皇帝,在她看来却仍是没长大的儿子,需要她的扶持与帮助。

韩孺子正色道:“朕没有武帝的威望,也没有太祖身边那么多的支持者,朕上前一步,为的是与大臣各让一步。母亲,朕明白治国之难,也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轻易不会与大臣闹翻。”

慈宁太后笑了笑,“是我多心了,陛下珍重,陛下聪明睿智不输于武帝,假以时日,必能重振大楚,成就另一个盛世。”

“只要能够不愧对列祖列宗,朕就很满意了。”

“嗯,既然回来了,就去看看皇后,你总在外面居住,也不像话。”

“是,母亲。”

韩孺子退出,心中暗叹一声,母亲终归还是与大臣保持了联系,希望她能适可而止,不要走到干预朝政那一步。

他还有点纳闷,母亲为何让自己去见皇后。

谜底很快揭开。

崔小君有段时间没跟皇帝单独见面了,非常高兴,几句话之后,她转到了正题,“听说云梦泽的强盗又向京城派来了刺客?”

“嗯,是有这种传闻。”

“那陛下……是不是应该回宫居住?这里毕竟更安全些。”

慈宁太后为大臣说话,皇后请皇帝回宫,两个并不和睦的女人,在维护皇帝利益这件事上,保持着一致。

韩孺子笑了笑,“皇宫说是安全,却几次被刺客突破,皇后亲身经历,还觉得这里更安全吗?”

崔小君不语,越是危险的时候,她越希望皇帝能在身边。

“皇宫尾大不掉,人越多反而越容易出错,倦侯府虽小,却尽在我的掌握之中,放心吧,云梦泽敢派刺客,我就敢接招,我有准备。”

“妇人之见,陛下莫怪。”

韩孺子心里对皇后总有那么一点愧疚,比对母亲的还要多些,上前揽住她的腰,轻声道:“今天我留下,大楚不缺我这一天。”

这天下午,韩孺子不想内忧外患,不想大臣的异心,所有时间全用来与皇后厮守,当晚留宿,次日一早,给两位太后请安之后,前往勤政殿。

宰相等人的态度显得自然多了,韩孺子也露出仁君的一面,对大臣的建议极少反驳。

午后他去倦侯府,赵若素已经等在了大门口。

赵若素还没有腰牌,因此不能随意进府,皇帝在轿中向蔡兴海点头,表示可以,赵若素这才获得允许,去隔壁的府中领取相应之物,等他进府的时候,皇帝正与众人商议军情,他被太监请进大厅,站在一边旁听。

狄开、燕朋师、赖冰文三将今天不在场,众人可以尽情议论他们的短长。

燕朋师得到的支持最多,他年轻,出身世家,早年也曾在皇宫担任勋贵侍从,结交广泛,而且敢于孤军深入,极得众人的青睐,就连参与商议的几名读书人,也都看好这年轻的将军。

崔腾回来得晚,急于赶上进度,全力推崇燕朋师,“燕小狮,我认得他,他从前跟我哥哥是好朋友,一块吃喝……那什么,可他的确是个人才,我听说先帝就很赏识他,把他送回东海国是为了历练。这小子当年就很能说,一群人聚会,就听他侃侃而谈,别人几乎插不进嘴……”

“就跟你现在一样?”东海王笑道,燕朋师来自东海国,他却无话可说,因为他一直没有就国,对名义上属于自己的臣子所知甚少,而且他懂得避嫌的必要,尽量不开口,只有嘲笑崔腾时是例外。

崔腾晒黑的脸还没有恢复,面露鄙夷,“你懂什么?燕朋师有大将之才,人家说的话能跟我一样吗?”顿了一下,他补充道:“跟你也不一样。”

燕朋师得到的赞扬居多,只有一位翰林院学士小心地提出:“兵者,险事也,燕朋师视之为手到擒来,只怕……”

好几个人同时反驳。

“只怕什么?孤船入海、大破群盗的不是他吗?”

“据说车骑将军邓粹每到排兵布阵的时候都交给别人,自己呼呼大睡,不也大败匈奴?”

“燕朋师那不叫轻敌,叫自信。”

没人再说燕朋师的不是。

对南越郡的老将狄开,众人的意见也很一致,第一年老,未必还能承受得起海上颠簸,第二勇猛有余,谋略不足,难任大将。

对赖冰文的争议比较多,虽然事隔十几年,皇帝身边的这些年轻人当初都没有亲眼得见,但是勋贵侍从中间从来不缺传言,赖冰文刚一回京,多年前的那些传言又都沉渣泛起。

原来这位赖大人年轻时品行有点问题,勾结有夫之妇,本来这种事情也不算罕见,但是公开闹起来就不多见了,赖冰文无奈之下,才弃文从武,远赴它乡,与从前的朋友几乎断绝了联系。

至于被勾引者是谁,这就是一个看人缘的问题了,谁家人缘差,谁家的妻子就要遭殃,至于年纪、相貌合不合适,都不重要。

对赖冰文的治军才能,大家也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能守卫孤镇数月,虽然不如晋城那么危险,但也足见能力,其他人则以为这是运气,海盗不愿硬攻,很快又赶上大将军崔宏包围临淄,所谓的孤镇,其实也没有那么“孤”。

韩孺子只是听,极少开口,他是皇帝,一旦对某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争论也就结束了,他现在需要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要小心地保持中立。

崔腾比较急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