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搅乱三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省去自己参与的那段,陆康等人立时传出惊呼和欢声笑语,有些人更是直接拍手称快。

接连的好消息是陆康大感国家有了希望,难得的笑容一再爬上陆康那张常年冷冰冰的脸庞。可能好消息太多了,喜悦之情冲昏了陆康的脑袋,竟让曹智蒙混过关,以精明见长的陆康甚至忘记了问曹智要回通关文蝶。

曹智接着也就老实不客气的照实相告,他这是正好时逢其会,赶上了这场叛乱,不是陈温派他来的。他从长安回来还未去历阳报过到,本来想转送完皇上赏赐之物就回转历阳的。

陆康说无妨,他现在正缺人手,让曹智也不要急着回历阳了,先帮他对付完这次蛮人叛乱再说,陈温那边他会书信一份,禀明情况。

在曹智赶到之前江夏蛮的蛮军已攻陷了庐江四个县,在皖城的陆康再也坐不住了,亲率五千大军,前来驰援。这安丰的地理位置其实也很重要,再让蛮军攻下此县,一来可以解决蛮军的粮草问题,而来蛮军也可打开了通往九江郡的大门。

陆康倒是不愧为一位有军事天赋的太守,也是位极负责任的太守,对于自己郡内发生的叛乱,坚决杜绝在自己郡内,不让它波及到相邻的郡县。当然,九江郡太守乔玄是陆康一生中少数的几个朋友之一。

经此一战,蛮军受到了沉重打击,此后陆康又组织了几次奇袭,连战皆捷。蛮军不得不放弃了对此座县城的包围,退回到江夏与庐江的交界处。

蛮人此次叛乱的主要目的是粮食,今年从三月起,直至七月,蛮人居住的五条河一带接连发生水灾,往年河水上涨之际,都会淹没一些粮田,今年更甚,淹没了大批良田,有的部落甚至颗粒不收。因此闹了饥荒,一些蛮民因此背景离乡,流浪乞讨。

谚语有云:“麦熟一响”。到了金秋,小麦昨天看上去还是青的,但一阵燥风吹过,唰的一下全部都黄了,割也来不及割。

此时其他各地秋收已在进行中,但随着蛮人人口的不断增长,他们被挤压在江夏边界上的土地实在太小了,根本不够他们吃的。再加上今年的水灾,蛮民更是没活路了。

而江夏的黄祖,这个家伙可不是什么懂得负责任的家伙,他只知道对这些蛮人施压,进逼,恨不得把他们全赶出他的江夏郡。黄祖甚至一直把重兵安置于这些蛮人居住的麻城、罗田、浠水等五条河一带,防止这些蛮人在他境内作乱。不是因为朝廷历来有定制把这些蛮人安置在江夏,他早就杀光这些蛮人都有可能。

这些蛮人其实也挺可怜的,被人歧视,生计又得不到着落。人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就会动脑经了,既然江夏呆不住,这些蛮人只能越境到庐江来寻求活路,但庐江怎么肯让这些蛮人在他们的领地上拥有土地呢?

一方为了生存,一方为了捍卫土地的完整,战争随之爆发了。

蛮民这时闯入庐江就是来抢粮食的,庐江今年并没有什么大的灾害,收成不错。怪不得曹智在进入战场的时候,看见那些蛮兵有些身后还背着箩筐和镰刀,有些甚至于直接用镰刀当作武器。在莽原作战的时候,一部分蛮人妇女还在不顾一切的抢收、抢割。蛮人的军队中为了避饥荒,将士的妻妾也都跟着军队越境而来。

陆康当然不允许“江夏蛮”从他的碗里抢食,所以陆康也命令和江夏蛮抢,在冰霜第一次袭来之前,收割光田里的所有粮食作物,不给江夏蛮有可趁之机。

第一百六十七章时事造人

庐江境内各县府只要战事一完,马上组织人手收割粮食,部队人员也不例外。(安丰战事一完,陆康就命令兵士帮助老百姓收割地里的庄稼,同时,也把将农夫应缴的田赋收缴上来。

曹智和他的部属也义不容辞的加入了进来,这对曹智来说不光是一次有意义的劳可从陆康这里学会了很多宝贵的治军和治世经验及手段。

大概是在月亮出来的功夫,安丰城外的这片被收割过的麦田终于又安静下来。庐江军士拉走最后一个麦捆儿,再把一个个蛮军的尸体丢弃在麦茬地里。战争就是这么无情!

安丰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后,陆康派探马随时注意着“江夏蛮”的动静,自己就先率部返回了皖城。

曹智现在等于是被陆康征用了,自然也就跟着陆康去了皖城。一路上陆康大致给曹智讲述了叛乱的情况,是曹智了解到这其实是一场为生存、为粮食而发生的战争。

“江夏蛮”每次入侵庐江其实都是有庐江境内的人与之联合的,这次庐江的巢湖地界上有个郑宝的,据陆康介绍说是他联合了“江夏蛮”入侵庐江的。郑宝在庐江巢湖团聚了一万多人在此当水寇。他这只沼虾想一弹身子变腾起一团泥污,搅乱庐江,他好浑水摸鱼。

庐江境内有巢湖,形似鸟巢而得名,烟波浩淼、一碧万顷,肥沃着皖中平原。郑宝啸聚巢湖很是嚣张,陆康也曾派兵围剿,但巢湖湖广,地势宽阔,捉拿这么只小沼虾还真不容易。几次围剿都无功而返,陆康看此等水寇似势头大得很,却不过是个小人物。巢湖地域辽阔,水乡居多,对于大军清剿着实不利。后来陆康请旨,招安郑宝,封了他个巢湖太守,把他圈在巢湖,以后也就不再理他。但巢湖再大也是个水乡之地,那能和庐江地广物丰相提并论,郑宝坐稳巢湖后一直惦记着庐江太守的正位。没想到这次这只小沼虾竟闹出这么大动静,恨得陆康牙根直痒痒,曾扬言要活吞了这只小沼虾。

曹智随陆康一路而回,路经夹石、潜山,陆康都是不忘督促各县收割粮食,同时收缴一年的田赋,以作军粮,同时还向各地筹粮。一场战争打到什么时候,谁也无法预料,筹备足够的粮草对旷日持久的战争尤为重要。

这一路来曹智又从陆康那里学到了不少,从陆康那里了解到,庐江现在的总兵力在二万左右,一万精兵屯驻在郡治所皖城,其他分散在各县,这个数字是吓人的,那么陆康靠什么养活这些人马呢?

陆康其实因为性格关系,在官场上的名声和人际关系不是很好,但他却能在这乱世当中得到皇帝的赏识,及其卓有成效治理一方,其实有他独到的一面的。陆康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当今的时事造就了他。

单说那陆康,本是区区一个太守,就因为组建地方军平判有功,才被朝廷破例升为郎中,他其实不能说深通为官之道,但是满腹韬略兵机,其家又出身于当地根基深厚的名门望族,实有呼风唤雨的能为,但他在朝中却没有什么依靠,要放在太平岁月守文的时节里,可并非是有真本事就能够平步青云担当重任,像陆康这种在朝中没什么人缘的官吏,顶而头也就能混上个太守,至于郎中、将军之类的大吏,可就连想都不敢想了。

恰好有江夏蛮作乱,陆康施展才干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了,他亲自找来许多富商巨贾,晓以利害,让他们出钱出粮出丁,组建地方军协助官军守城。

那些毫商巨富都是世辈经营,唯恐江夏蛮一到毁了自家基业,所以拚着倾家荡产,不惜血本地支援官府,当兵吃粮的人从来不少,更何况打着官家的旗号,只要是有粮饷,就可以迅速募集到大批兵勇。

凭藉着庐江钱粮充足,而且城防坚固,地势险要,与江夏蛮恶战经年,大小数十仗,非但没有丢失城池,反而牵制了几股江夏蛮主力,庐江军也逐渐成为了一支善战的劲旅。

皇上对此大为赏识,破格升了陆康的官,拜康孙尚为郎中,让他总领治地内的军政事务,为防备蛮乱,朝廷特许陆康的庐江可发展自己的军备。陆康现在在扬州地位其实比陈温还高;他几度受到皇帝的封赏;官职不大;名位颇高

其实自打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以来,世上经过了“夏、商、周”上古三代,随后是诸侯国割据,五霸七雄闹春秋,才引出了秦王挥剑扫又使得楚汉相争夺天下…这其间也说不尽有多少改朝换代的兴衰变迁,直至刘邦入主中原,一举踏平南北,定鼎了中原,大汉天子在长安,在洛阳坐了龙庭,免不了一番励精图治,好让老百姓们休养生息,其间也曾有过“文景之治”,一度海内无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被后人推崇为“盛世”。

可是到了东汉朝末年,东汉政府的封建统治已经腐朽到了极点,内患接踵而至,东汉末年的对内是横征暴敛,残酷镇压,是出了名的,逼得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其中以黄巾军运动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彻底撼动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东汉王朝可说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期。

黄巾起义起义从爆席卷了大半个天下,当时世上无事日久,兵甲懈怠,大汉帝国的军事力量,早已不能和当初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之时相提并论,由政府组成的正规军久疏战阵,根本难以应对大规模战争,皇帝不得不下旨-由各地官吏主持招募兵丁,筹建新军,以此御敌平乱。

其实早在当年镇压“黄巾军”的时候,朝廷就早已感觉到力不从心,经此开始大举兴办地方武装,用官府控制下的地方武装取代官兵作战,像汉末比较有名的几支新军,皆是藉着招募新军起家的,营中兵勇或是父子兄弟,或为同乡同者将半;极为团结。

可陆康心里跟明镜似的,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朝廷上许给的“空名”只不过是个空头大愿。要想图个封侯拜相,关键还是得靠自已的实力,在尽力巴结皇上的同时,还要趁着眼下平乱之机,大举扩充军队,手底下的军队愈多,将来升官的资本就愈多。没有实力说话腰都挺不直,所以陆康积极发长地方武装,他到了庐江就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上面,甚至把所有财力花费在发展军力上,怪不得这次朝贡陆康只喊穷。

第一百六十八章皖城

古老的大堤护卫着长江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城垣——皖城,陆康携着大军通过六天行程,终于抵达了庐江治所皖城。

皖城规模浩大,兵多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