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郡守这等要害之职外,自功曹以下,都是由本地的士家豪强担任,方绍这话显然是说给梁绪、尹赏这等大姓官吏听得,暗示他们不要小气,稍稍拿出点陈年粮米做点好事又有何妨。
在场的官吏们一听,个个也面露难色,那梁绪上前颇为无奈的说道:“方将军教导的是,其实我等也想如此。只是如今冀城之中有流民四万之多,这些可都是饿昏了头的人,只要哪一家敢打开大门,煮粥救济,这几万饿疯了的流民狂拥而至,转眼就会把粥抢夺一空,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冲进人家的家中公然哄抢,前几日就发生过几起这样的闹剧。所以,并非不是我等没有善心,而是实在情非得已呀。”
梁绪说得也有道理,方绍这时有点理解他们的难处了,遂道:“既是如此,何不将流民们引至城外,以郡兵来维持秩序,然后再行赈济呢。”
尹赏跟着叹道:“我等之前也试过,想劝这些流民先出城再说,可是他们根本不听。再这么下去,只怕这些人饿极之下,早晚得闹出大事来了。”
方绍本来打算在冀城暂住一晚,明早就起程回汉中,这城中的乱七八糟的事,本来是不该管的。不过,现下自己作为此地最高的长官,面对着一帮子心急如焚的下属,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洗洗去睡似乎也有点不妥。
于是,方绍便道:“这件事确实有点棘手,但不知诸位可有何良策,让这些流民能先行出城呢?”
话音落下,堂内半晌无人应声。
‘嗯,天水的这帮官吏,看来也都是一群饭桶。’方绍暗中嘀咕,脸上露出些许不悦之色。
正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下官倒有一计,可解燃眉之急。”
寻音望去,却见众官吏的末位,一名俊朗的年轻人正信然而立,神色间充满了从容与自信,这一句话,正是出自于他之口。
“这位是”方绍对这位自信的年轻人充满了好奇。
当初他在陇西逗留也有一段时间,对天水郡的这些官吏们也算都混了个脸熟,但眼前这位年轻人却是从未见过。
观其形容,也不过十七八岁,如此年轻便能位于郡吏之列,想来这年轻人不光是出身不一般,多半还有其过人之处。
此时功曹姜冏忙出列,有点尴尬的说道:“回方将军,这是犬子姜维,此子素来有点自负,怎想敢在将军面前口出狂言,还望将军莫怪。”
姜维,原来他就是姜维啊。
姜姓乃天水第一大姓,按照惯例,一郡的功曹当由本土头等大姓人物担当,当初杨阜为太守时,功曹即为姜叙。后来汉军北伐,马超攻破天水,姜叙便死在了乱军之中。再后来汉中王为了拉拢天水士族豪强,便又提拔了姜叙族弟姜冏来担任功曹。
说起这功曹姜冏,历史上并不太有名,故而方绍也对这等小人物不太了解,当初之所以让方绍能记住他,全凭他那令方绍窃笑不止的名字。如果方绍不是穿越了的话,他实难想象,这世上真人会取这样“搞怪”的名字,放在后世的话,那当爹的一定是因为被戴了绿帽子,生下这野种,所以才会恨极之下起了这样的名字来报复。
当然,方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姜冏此人,竟然就会是姜维的父亲。
方绿当然知道姜维是个人才,打下陇西之后,也曾想过挖掘培养一下,不过当时算着姜维尚且年轻,如果这个时候挖出来,说不定好好一个苗子不小心给荒废了也说不定,故而便想放几年,等其年纪稍长,学有所成之时再起用不迟。
没想到,今天在这天水衙门内,竟会碰上姜维自告奋勇。
方绍这时顿时起了兴致,遂是笑道:“姜功曹言重了,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令郎既有高见,何不让他说一说呢。”
方绍这般一说,姜冏便不好说什么了,只是回头给儿子使眼色,生怕他说错什么话。
“这位姜公子有何高见,但说无妨。”方绍表现得极为欣赏。
姜维信步出列,一身的泰然之色,淡淡道:“饥民们之所以不出城,怕的就是城门一关,无处可乞食而活。所以,想要引他们出城,就要从食物上面来下手。维以为,不若在四门之外,每隔一里设置一座赈济点,再以郡兵把守,维持秩序,每一处赈济点,每天都同一时间开伙。如此一来,四万饥民便被引出城外越来越远,而且人数也被分散开来,如此,自然也就不用担心他们闹出事来了。”
当诸人们都在想着怎么先把饥民驱赶出城,然后再施以赈济时,姜维却逆向思维,用赈济的手段将饥民主动引出城去。这计策就是这么简单,不过,却并不是谁都能主动的转过这个弯。
方绍听闻姜维的计策之后,不禁大赞道:“姜公子此计甚妙啊,我以为可行,不知诸位意见如何。”
众官吏也是一时恍悟,纷纷表示赞成。
于是,太守赖雄当天晚上便调动人手,按着姜维的计策,在四门之外逐次设下了二十几个赈济点。
待到天明之时,十几座小营同时开伙,饥民们一听到消息,忙不迭的便奔出了城外。他们先是抢着挤向第一座赈济点,落在后面的人一听说,一里之外还有一处,便放弃了在此争抢,转而奔向下一座。如此一来,四万多的饥民,便被轻易的分散到去了二十几个赈济点,每一处实施的饥民不过千把号人,一场迫在眉睫的饥民暴动,便是轻易的被化解。
身在城头,望着城外袅袅炊烟,还有那情绪渐稳的饥民,方绍与天水诸吏不禁是长松了一口气。
这时,方绍心中忽有了一个念头,遂向姜冏笑道:“姜功曹,令郎确是难得一见的少年奇才,我此番出使东吴,身边正缺一个得力的助手,故想征辟他同我一同出使,不知你这当父亲的可介意吗?”
第三百零一章内外之谋
第三百零一章内外之谋
方绍的话,令姜冏是又惊又喜。
方绍是什么人,那是自樊城之时就跟随刘备的老部下了,赤壁之战、借荆州、取益州、夺汉中、占陇西、伐关中,哪一次没有方绍的功劳。
同时,人家又是汉中王之萧何诸葛孔明的学生,在署理大司马府事的一干重臣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与庞统,与法正、徐庶等人并立。不仅仅如此,人家对糜夫人和阿斗公子有救命之恩,汉中王集团第二号人物关羽的长子还是人家拜把子的兄弟
如果罗列出来的话,方绍恐怕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头顶上竟然顶上了这么多的光环。
不过,于姜冏这样区区一名郡吏而言,方绍赏识他的儿子姜维,那就相当于忽然有一天,中央某位大员,突然对市里一名小局长的儿子大加青睐,声称要把他带在身边培养培养。
这算得上是天降之喜了,姜冏一时激动又兴奋,竟是不知该怎么回应。
方绍知他此刻必是受宠若惊,便是呵呵笑道:“姜功曹,怎么,莫非不舍得令郎啊。放心,我是去出使,不是去上战场,保证令郎毫发无损的回来。”
姜冏这时才反应过来,忙道:“怎么会呢,犬子能为方将军效力,那是莫大的荣幸,伯约,还不速速来拜谢方将军的器重之恩。”
姜维虽然年少有才,不过,能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就在郡里谋得一个小职,这多半也是沾了姜氏一族的光。
于他而言,郡吏只不过是一个开始,他的目标远非屈居于小小的一个天水郡。只是,他给自己所规划的将来,那也是很遥远的事情,无非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爬,争取能在父亲这个年纪时,远远超越父亲的成就。
然而,对于很多人而言,机遇远比自身的努力要重要的多,姜维作梦也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降临在了自己的头上,不过,他却并非全无准备。
‘嗯,昨天见到这方将军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当着他的面显露一回呢,还好没打退膛鼓,没想到还真是管用,看来真是让我遇上伯乐了’
姜维心中暗自庆幸,赶紧从人堆里挤了过来,上前对方绍恭敬一礼,感激却又不卑怯的说道:“能跟随方将军左右,维定是受益一生,维必鞍前马后,但凭方将军驱使。”
但凡是有点才能的人,都会有那么点小小的矜持,反而越是那种板桶之辈,越需要用奴颜婢膝的献媚来讨得上位者的欢心,姜维的不卑不亢,反倒是令方绍更加的欣赏他。
微微点头,表示了对他的赞赏之后,方绍便道:“我还急着赶路,伯约你就尽快收拾一下,我们午后之前就起程回汉中吧。”
姜维遂匆匆赶回家收拾行囊,与父母粗粗告别之后,便跟随着方绍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老家伙们都各有利益归属,方绍便有心多多提拔、拉拢,外加培养姜维这等后起之秀,这么多年来,其实他一直在这么做,如那糜威、关平、费袆等诸多后生人才,都是在他的推荐与提携之下,方才能迅速的进入一线舞台,绽放自己的才华。
方绍知道,团聚在他身边的这些年轻人才,终有一天会成为刘备集团的骨干力量,这对自己无疑是十分有利。
在天水郡短暂的逗留之后,方绍便马不停蹄的赶往了汉中,几天之后,方绍顺利的抵达了南郑。回到南郑,方绍连家都来不及回一趟,便匆匆的赶去见诸葛亮。
在将关中之战的经过和现状详说了一遍后,诸葛亮不禁赞扬道:“你的那些事迹,我在南郑也是多有耳闻,计斩夏侯渊一战,实在是精彩啊。”
方绍忙自嘲道:“我在前线辅佐大王作战,充其量也不过是陈平之流,先生坐镇益州,不但要主持诸般政务,还要为前线调拨粮草,增补兵员,此等萧何之功,学生这点破事与先生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方绍在诸葛亮面前,一向是不敢居功,每每都要表现出学生不及老师的谦逊心态。
诸葛葛呵呵一笑,“中正,你也不用每次都这般谦逊了,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能有如今的成就,我这个做先生的,打心眼里也觉得脸上的光。你我师徒二人,你在外主军谋,我在内持政事,咱们师徒二人正是相辅相成,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