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涌樟耍腔鼓艿ǎ苛⑹保蒙虾盟普ǹ斯分敝嘎匠衅舻男抡�

诚然,小皇帝的新政使得国库收入翻了好几番,可入不敷出,等于白做。文官集团似乎约好了一样,纷纷诋毁起新政来。当然,他们也会避重就轻,十品官制和商税他们是不敢抨击的,只敢拿“穷兵黩武”说事。这就是他们心理作怪了,看着武官们活得越来越滋润,朝廷的钱银一直向他们倾斜,受惯了亲娘养的待遇的那些文官们,突然要忍受后娘养的待遇,心理上如何能平衡?文武之争,大抵上自此而来。说白了,就是两个集团的利益之争,他们都在盯着国库,看谁能撅多一些,谁的地位就更尊崇。

陆承启冷眼扫视着朝堂上的一片乌烟瘴气,并没有说话。那些文官们闹腾了好一会,有人注意到小皇帝板着一张脸,也就不敢再说话了。就好像笑声会传染一样,寂静也是会传染的。等那些文官们都注意到小皇帝一张黑脸的时候,都噤若寒蝉,紧闭上了自己那张嘴。

等到整个大庆殿没有人吭声,连掉根针都听得见的时候,陆承启才慢慢地坐回龙椅上,冷冷地说道:“吵啊,怎么不继续吵了?”

“嘭!!!”

陆承启一拍龙椅,怒喝道:“看看你们像什么样子,一如街市上的货郎小贩!你们像朝廷命官,像一个臣子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们眼中可有过?”

“陛下息怒!”文武百官听了这句诛心的话,皆把朝笏一举,鞠躬低头异口同声地说道。

陆承启收敛了怒气,冷笑道:“出了问题不去解决,就懂得在这里吵闹,那朕要你们何用?既然此事是你说出来的,说说看,你有什么良策?”后一句话,很明显是对陶苴箐说的。

其实陆承启也知道,这陶苴箐不过是林镇中和徐崇光的马前卒罢了,真正的幕后黑手,是他们两人。所为的目的,自然是想把此事公诸于众,然后逼迫陆承启让步罢了。一旦陆承启让步了,此事就成了撬动新政的杠杆,陆承启日后再想推出什么新政可就非常困难了。

大家都很清楚各自想要的是什么,就好像投机一样,你贪人家的利息,人家图你的本。世界上没有什么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事,唯有看得透彻,想得清楚,才能有博弈的存在。现在就是以徐崇光为首的文官,在和陆承启博弈。以人数上看,陆承启是处于绝对下风的,那些武官根本指望不上。但从权力上说,徐崇光一伙则是处于下风,只要陆承启坚持得住,他们就毫无办法。即便想要绑架舆论,小皇帝能操控《大顺民报》,他们除了在其余报纸上零星反击,效果却不大。

陶苴箐很明显得了徐崇光的授意,不紧不慢地说道:“回禀陛下,秋收税入尚有两月,户部估算过,约能收上三千万贯税赋。”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三千万贯,也不少了。再加上每月的商税,关税,这根本不是问题啊?”

“陛下有所不知,八月的禁军军饷,都高达八百万贯了。再加上边军的军饷,都去到了一千二百万贯。再加上黄河治水、皇家大学、皇家军校、军器监、各个衙门的拨款,一千七百万贯,远远不够……”

陶苴箐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许多文官都点了点头,心道:“都是新政所惹的祸!”

陆承启有点不喜了:“那依陶卿之见,应如何解决?”

“回禀陛下,臣所能想到的,无非是开源节流罢了。”

陶苴箐这句话颇为精髓,开源节流,谁不会说?陆承启冷笑一声,继续追问道:“那陶卿认为如何开源,又如何节流呢?”

“回禀陛下,臣以为陛下之新政商税,关税,已经是绝好的开源之举了。现如今,唯有在节流上下功夫了。臣以为,这些估算里面,唯有军饷开支最高。只要削减了军饷支出,国库再撑两个月不是问题。”陶苴箐侃侃而谈,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陆承启早就知道他会这么说,果不其然此话一出,底下的文官就是一阵骚动,显然很激动。

“这样罢,朕让陶卿去奉圣州,协助州牧韩帆好了。朕也不给足军饷给你,粮草管够,你看行么?”陆承启斜着眼看着他,有什么反应,“为国效力,大丈夫所为,陶卿乃堂堂五尺男儿,应当不会抗旨吧?”

陶苴箐听了这话,脑门上的冷汗迭出,嘴上说道:“这……这……臣并不会兵法韬略,也不懂武艺,陛下还是收回成命吧……”

“嘭!!!”陆承启一拍龙椅,喝道:“陶卿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连军饷都不保证,谁替你卖命?要朕看,就是每个衙门的钱银给少些,也不能短了军饷!将心比心,大家都是血肉之躯,将士们在前线打生打死,你们却拖他们后腿。后勤不能保障,军饷也不给足,将士们如何奋勇杀敌?契丹人亡我之心不死,高丽人蠢蠢欲动,你们却还在做春秋大梦!!!”

陆承启这番话,义正言辞,羞煞得陶苴箐无地自容。

林镇中见自己的心腹被小皇帝羞辱,看不过眼了,端着朝笏就出列道:“陛下,臣有不同的见解!”

“林卿,朕知道你要说什么,无非是武人坐大,前朝之鉴罢了。我大顺兵符掌控在朕和枢密院手中,没有朕的旨意,谁能调得动一兵一卒?人心都是血肉做的,朕待他们如何,他们岂能造反?众位卿家所虑,恐怕也是如此!朕不妨明说了,削减什么,军饷都不能削减!”

陆承启堵死了这条路,林镇中心中一阵挫败。他不甘心,继续进击道:“陛下,那国库怎么办?”

“既然节流不行,那就开源吧!”陆承启淡淡地说道,“朕唯一的要求便是农赋不增加,众位卿家可有妙策?”

满朝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他们拿钱还行,赚钱就不会了。连农税都不增加,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林镇中试探性地说道:“启奏陛下,那提高商税如何?”

陆承启认真地考虑了一番,然后摆了摆手,说道:“三十税一,一月一征已然是很高的比例了,不能再征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章:有备而来

内阁首辅徐崇光和户部尚书林镇中听了这话,心中暗骂一句:“什么不能征,摆明了就是想推你的‘税劵’!”

对方的底牌,双方都知晓得差不多了。陆承启明白,文官们要把打压武官,所以他不能退步。文武任何一方独大,对于朝局的掌控都是不利的。帝王之道在于平衡,最好就是三足鼎立。只可惜朝局里面唯有文官武官,难怪正史上明朝的皇帝要设立东、西厂,就是要硬创出三足鼎立之势啊!

陆承启觉得完全没必要,因为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官,与皇帝都不属于同一个阵营。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势力了,而且是最强的势力,就是有点孤立无援。所以只要皇帝置身其中,平衡文武百官,何惧他们联合,或者分庭抗礼?这不就是三足鼎立了吗,何必再造出另一方势力,然后皇帝跳出去看戏!

正史上明朝看戏的后果是,东林党和阉党互伐,武官彻底沦为附庸。就好像大哥和二哥打架,三弟被打死了,这是何等的悲剧!要是明朝的皇帝聪明一点,勤快一点,把权柄牢牢捉住,内阁又哪里会一家独大到要设立东、西厂来平衡?

在陆承启思考之时,陶苴箐又硬着头皮说道:“那削减黄河治水钱银,陛下以为如何?”

陆承启想都没想,直接拒绝道:“黄河治水,乃千秋之事,刻不容缓!削减治水钱银,叫李诫如何下手?不可,万万不可。要朕看,不如将众位卿家的养老那笔俸禄拿出来用着先……”

“陛下,此事不可为!”

陆承启还没说完,大庆殿里就炸锅了。这会的文武百官,几乎都没了灰色收入,全都指望着辞官后拿那笔养老金的。要挪用那笔养老金,岂不是要了他们的命根?这不,很多平日里都不说话的官员,纷纷站出来反对了。

陆承启假意为难道:“要是不拿出来用,众位卿家的俸禄就发不出来了……”

“陛下,臣等愿意少拿一些俸禄!”

很多官员肉痛地开始表态了,他们宁愿现在少拿一些,也不愿自己的养老金被挪用,那可是一大笔财富啊!

陆承启见他们掉入毂中,心中得意一笑,嘴上说道:“这倒不用,朕有一个法子,若是操作得好,绝无国库枯竭之虞。”

徐崇光和林镇中对视一眼,脸上写着无奈二字,心中道:“该来的还是来了。”

“众位卿家,可知我大顺的版图有多大?”

陆承启根本不按常理出牌,若是苏轼在这,肯定知道他不仅要推行国债,还要开发江南了。

“大顺版图,东至东海,北至草原,南至南海,西到黑汗、回鹘国,为历朝历代之最也。”一些文官见有机会露脸,连忙出列拍陆承启的马屁,一本正经地说道。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那朕再问众位卿家,大顺最繁荣之地在何处?”

“自是中原一带!”

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很多大臣不约而同地回答到。

“不错,我大顺版图辽阔,为何仅有中原一带繁荣富庶,人口众多?长江以南,土地比中原广阔得多,人烟稀少,水网密布,良田众多,为何会这般?”陆承启缓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整个大庆殿里的臣子都不说话了。

徐崇光听了,心中震撼,忍不住出列说道:“陛下的意思是要让江南,变成第二个中原?”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徐首辅果然深知朕意,不错,朕确有此意。如此广袤的土地,却没有人;如此众多的良田,却在长草;气候能一年两熟的地方,却无人种水稻,这是多么奢侈浪费!朕心疼呐,这就好比拿着金碗讨饭吃,国库平白少了几千万贯的税入!”

徐崇光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有意经营江南,自是好事。只是中原百姓,可肯背井离乡?”

陆承启笑道:“只要有土地,一切都不是问题。朕想过了,既然中原人口众多,总归是有无田无地之人。一旦有了天灾人祸,这些人肯定没有甚么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