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生活吧?长孙凛不由自嘲一番。趁着女人们都在收拾行礼拉家常。长孙无忌把他的三儿子扯到了书斋。尽管长孙无忌在夫人面前地位不高,但不得不承认他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比妻子更为成熟。当然,这些年来窦凤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保持着极端地心态,也是因为长孙无忌夫权不强所造成地。
“你母亲和况儿昨日回家收拾了东西,搬到你舅舅家住上些日子。”长孙无忌无奈地说道,他已经从各个关键人物的嘴里,了解到了这件感情纠葛地大概。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能逼慕容无双生孩子。长孙无忌看到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这件事情的症结。所以他不会像妻子那样因为内疚而陪着二儿子一起,采取无理取闹的态度。
长孙凛心中“咯噔”一下,刚坐下来的他又站了起来,说道:“不行,这件事情无论如何我也得让哥哥平息他的怒气,这样成何体统,一家人分两地住。我这就去找娘和二哥……”
“回来!”长孙无忌也站了起来叫住了儿子,他一脸严肃地训斥道:“这京城里刚刚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你这个奉拿官粮的四品大员,终日周旋在女人事里,怎么能成就大事?!既然无双和念儿我都让你接回来了,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你母亲和况儿那边,他们生完气自然会回来的,这事情你就不要再多事了。”
在长孙凛这个现代人眼里,除了民族之事,国事和家事孰重孰轻还难以见分晓。他当然知道自己不可能置之不理,也没有应承父亲,而是扭头要往外面走去。
而长孙无忌则是再次叫住了他,利用父亲的权威让长孙凛随他到皇宫和大理寺分别走一趟,因为今天下午,李承乾和侯君集要在这两个地方接受审讯,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为谁都知道他们的下场必然很凄惨。
满朝的文武百官在太极殿举行了大朝会,李世民一脸萎靡地端坐在御座上,他的眼窝下陷,脸上毫无血色,嘴唇干燥开裂,眼睛已没有往日的灼灼和威严,充满着血丝和悲伤。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毕竟自起义到做皇帝,李世民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他见过的死人甚至比普通人见过的活人还要多。即便是今日这样惨烈的状况,他也是急招长安城内的朝臣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当然,今日商议的内容必然像根长针一般自胸前经过心脏刺穿他的背部。
“太子承乾谋反,众卿畅所欲言,此事应该如何处置?!”李世民态度严肃地问道,他在极力维持自己的情绪。
群臣们都低着头,浑若木雕泥塑一般僵僵地立在殿下,没有人开口对答。长孙凛也是跟着低着头,事不关己。通事舍人来济在沉默中调理了一下思路,他走出班部丛中,拜罢起居,奏道:“陛下已经尽到了父亲应尽的责任,没有任何缺失,太子自作自受,若是让他自生自灭,也算是惩罚他的过错了。”
当李世民想到这个儿子的不孝时,他是恨不得把这小子塞回泥土里去。然而真的要以叛乱罪处死李承乾,即便是刚烈如他,也是于心不忍。而来济的上奏恰好迎合了他的想法,再加上群臣都对这件事情没有意见。
李世民便当场下诏,采纳了来济的奏请,废黜太子李承乾,贬其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同时,李承乾的长子李象也被剥夺了皇太孙的地位。李世民甚至还要故作姿态地免除汉王李元昌的死罪,然而这回不涉及到敏感人物,群臣们都竭力反对,李世民对此也很满意,于是赐他在家中自尽。
而其他的太子党成员,就连是皇帝外甥的赵节,也难逃死罪。为此,李世民后来还不得不上门安抚长广公主。这可真是同类不同命,想当初长孙安业也是参与密谋造反,而因为长孙皇后的几句聪明的求情,长孙安业竟然逃过死罪,可见李世民对于皇后的一种感情。
大唐万象241。储君之位
241。储君之位
长安皇城,黄瓦覆盖的红色宫墙已然在目,垛楼上跨刀持戟的军士往来巡逻,庶民百姓望见宫城敬而远之。这就是大唐王朝的权力中心,它统治着辽阔的万里海疆。
进了它的里面,就意味着你已经接近了最高权力的顶巅而且,即便大唐仅仅经历过两代皇帝,然而在李唐皇室的皇亲贵戚中,在接近这个顶巅的途中,却都被迫无奈地葬身于历史。毕竟,在无数的野心中,能够获得实现的只有一个。在这个落叶飘黄的秋天,古老而庄严的长安城又一次见证了一次宫廷剧变。而在此后的很多年,她还将见证许多此权利导致家变的人伦惨剧不可避免。
在对造反的太子党一干人定罪以后,李世民像是比以往苍老了十岁一般,他甚至到现在都不敢去看李泰的尸体。此时就像是醉了酒一样,眼睛发花,耳内嗡嗡然,心头茫茫然,只得宣布退朝。在随身太监的搀扶下,缓步地离开了太极殿,背影显得极为凄凉。
殿内的大小官员山呼万岁恭送皇上离去,然后却是面面相觑,因为还有一个重罪犯尚未判刑他就是侯君集。由于侯君集不仅是东宫造反的共犯,而且李泰也是死在他的手上,甚至他也没有其他同犯的皇室血缘,按理来说,应该是很好判刑才对。
但正因为他所犯的罪之大,让大臣们都不好定罪。这古代的刑罚毕竟跟现代地不一样。虽然定的是死刑,但有各种死法,比如凌迟、五马分尸或者斩头等等。而且还要考虑连坐这方面,究竟是灭几族,对于侯君集,他们也只能等到皇上来作判决。
而在经历了一段的郁闷情绪后,长孙凛这才意识到。侯君集把李泰给杀了!之前虽然长孙无忌早就已经告诉过他,但是当时由于心里乱糟糟的以及急于去找无双。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蹊跷。而现在在一直监视着东宫和侯君集的士兵处了解到整个过程的一些细节后,长孙凛不由心中一颤很明显,李泰是被人借刀杀死地。
尽管他和李泰是一直处于一种利益交往的关系,而且长孙凛也深知,只要两人地共同利益已经不一致,那么李泰则会毫无犹豫地过河拆桥。但是长孙凛却并不认为李泰罪该丧命,而且只要李泰不对长孙家做出诸如类似李承乾那样的阴谋手段。那么就凭李泰是长乐的亲哥哥这一点,长孙凛是不会对李泰有任何的动作,毕竟他知道魏王最终将要被皇帝贬为郡王,成不了多大的气候。
然而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除了长孙凛以外,大家可能都会以为,李承乾死后最有可能成为皇帝便是李泰。也就是说,有人和长孙凛一样掌握了目前的情况,但他不了解以后将会发生什么。为了避免有可能是魏王登基,所以便借助了侯君集地愚蠢,除掉了李泰这一后患。
而最终受益的无非就是现在存活的皇子,很明显,现在大家心里都知道,这场风波之后受益最大的就是长孙皇后剩下的儿子晋王李治。尽管皇后已经逝世。但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依然没有人能够动摇,所以也就没有人比李治更有资格成为储君。
尽管也有小部分声音认为吴王李恪英武类其父,且其母杨妃乃是当今圣上最宠爱的妃子,也有可能成为成为太子。但是大多数人都对李恪的隋室血统感到不舒服。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自己地利益,比如说长孙无忌。
别看长孙无忌在家里,尤其是在窦凤面前没有什么地位。但他在朝廷,在百官当中,是当之无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列开国二十四功臣之首,官拜司徒。授封赵国公的长孙无忌。毫无疑问是足以在选嫡事情上说得上话的。
而且他作为官场里的老资格,满朝文武大多也都看他的眼色行事。就连李世民对他也是礼让三分。当然,这是处于一种彼此信任对方地状态,而这种状态基源于长孙无忌多年来的忠心耿耿。
尽管外面是闹腾得风风火火,沸沸扬扬,但李治这个小小少年却是置若罔闻。虽然他也曾因为青雀的死,大哥的惨感到难过,但皇家无亲情,多年来兄弟的疏远让他并没有把这个当多大的事情,仿佛于己无关似的。
由于李治已经渐渐长大,由于男女有别,所以他不能再粘着长乐姐姐,所以只能无奈地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写字,吟诗作赋,自我消遣,自得其乐。这也就养成了他孤僻怯弱,喜欢清静,不爱抛头露面的性格,他也不愿意干预朝廷事务,插手权利之争。
李治从外表上看,是一个文弱、清秀,相貌与母亲长孙皇后有些相似,或者说更像舅舅长孙无忌,但是在气质上却没有两位历经多事的长辈那样刚毅、坚韧。他身材高且瘦,长条形脸,两颊因为常年缺少运动而没有血色。目光逢人便低垂下来,很少正面看人。
走路时,胳膊软软地耷拉着,一副淡漠和无精打采的样子。当年长孙皇后生怕养不活这个儿子,所以对他特别关照,母亲地爱往往偏向于他,以至于自从皇后去世之后,李治一直都无法振作起来。所以这也是他为何比较喜欢粘着姐姐地原因,这是一个在思想上还没戒奶的小孩。
在众多地兄弟姐妹当中,李治也是最不招人显眼的,也很少引起李世民的注意。李世民就连他快长大成人都没有留意。因此,在势利眼占主流的后宫里面,这个皇子似乎是不被看好的一个,要知道他上面还有一个太子哥哥和一个深受皇上宠爱的哥哥。
然而似乎一夜之间,李治这位皇后仅存的嫡子,成为了宫里大家瞩目的焦点。一时之间,那些太监、宫女面对这位九皇子的时候,脸上的笑容开始灿烂许多,而声音也更为柔和谦卑,就因为在一场灾难之后,这个皇子也许会成为受益者,迁居到东宫,成为下一代的君主。尤其是当大家看到国舅长孙无忌对这个外甥的喜爱,大部分人都能确定这一点。
而恰好长孙无忌受到皇帝觐见之后,便顺便来到李治居住的立政殿来看看这个外甥。他以前也经常来这里给李治讲解经史典故,评点古今得失,有时还告诉李治一